讓中國足療行業走出尷尬境地的思考

2020年3月7日,寫了一段《2020年足療養生行業何去何從》的文字,引起了行業內仁人志士的一些探討與思考。目的在於呼籲行業同仁為自己正名,以促進行業與企業的發展。文中所言可能會引起同行的一些不悅和反感,那麼,我為什麼要寫這段文字呢?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入行的,我完全是“誤入”這一行業的。開始的時候,足療(足浴)在我的認知中,就不是一個高大尚的行業,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客戶建立一個可以坐下來,相互溝通做生意的場所和平臺,才開設了一個200平方的店鋪。記得當時我們的廣告語是“泡著腳,慢慢聊”。這不,一不小心到今年已經幹了13年。這其間經歷過企業發展的高潮與低谷,嚐盡足療的甘甜、歡愉和心酸。若沒有今年的疫情,也不會在此多言矯情。近日,閒在家裡無事,把十餘年對足療的認識、發展與思考與大家分享,若對足療行業的發展能所幫助,也就聊以自慰了……前文提出問題,後文就應該思考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否則就成了牢騷和不負責任。但由於受自我認知和學問能力所限,只能大體介紹自己的思考框架。為此,本文將從“尋其根、正其名、梳其理、修其行、建生態”五個方面簡單介紹我的思考。尋找足療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按摩理療是人類早期撫慰傷痛的共同行為。從已知的文獻和考古資料發現,東西方文明都有關於足療及其它按摩理療技術應用的記載。中國的東漢時期有“足心道”記載,古埃及也留有足部療法的遺蹟,可惜的是東西方歷代文明都沒有關於足療治病機理的解釋。好在中國有經絡學說和氣血學說可以部分解釋足療的治病機理。近代西方醫學有了神經反射學說,因而足療再次從國外傳入的時候,就變成為“足部反射療法”,粗略探究這個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古,而是想追溯足療技術及相關療法為什麼而發生。顯然,足療技術和行為的發生,並不是為社交、娛樂而產生,它發生之時就是為了療愈病痛而去的。二、為足療定義、正名人類因為生存在不同的地理空間和物候條件下,因而對外部世界有著不同的認知。中國古人有“五行學說”,西方有“四元素學說”;高緯度地域的人有四季說,低緯度地域有旱雨二季說。今天的世界跨地域、跨文化、跨種族交流,就必須首先對所使用詞字、概念、內容明確定義和解釋,否則交流就無法正常進行,溝通就會產生歧義,產生衝突。當前,中國社會和市場上對“足療”這個行為動作的稱謂,可謂是五花八門。有“足療”、“足道”、“足部按摩”、“足浴”、“沐足”、“洗腳”、“牽腳”等稱呼,近年又有“K歌沐足”、“影院足浴”等等。從名稱上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偏向於健康服務;一類偏向於文化娛樂服務;還有一類偏向於生活服務,如同於理髮、洗衣(這裡不探討以足療、足浴為名提供性服務者)。這使的政府管理層、社會大眾和消費者無從認知,也只好根據個人的生活偏好選擇性認知。有點類似於瞎子摸象,摸到什麼就算什麼,社會評價不統一,且人們更容易相信負面評價。所以,為足療行業定義、正名是行業同仁的首要任務。定義一個行業和定義一個人是一樣的,是要從其具體的行為和行動結果去定義,要找到其本質屬性。足療就目前情況看,同時兼具有社交、娛樂、調理保健的屬性和特徵,如果我們用排除法,將其中的兩個屬性去除,看是否還能保留原來的名稱定義?顯然,如果將“調理保健”去除,足療將無法成立。我們的一些同行說自己是健康服務行業,解決了很多就業,客觀上也有扶貧濟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很多企業和個人還做了很多慈善公益活動,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社會的尊重等等。那麼,讓我們看看KTV解決不解決就業?餐飲業促不促進經濟發展?黑社會組織在沒有被發現之前,也做了很多慈善公益活動,這些行為能代表你是健康服務業嗎?這些顯然都不是足療行業的本質屬性。如果是把足療定義成健康行業,就必須明確強調足療對人的疾患、病痛的康復作用,並且通過我們的健康服務行為,產生了大量的可觀察、可衡量的結果。劉麗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不是因為她是足療師康復了多少病人,而是因為社會大眾認為她從事這麼“低微、艱苦”的工作,還能用自己的收入去資助貧困的兒童,她是人們的道德榜樣。如果一個收廢品的人能這樣做,也是道德楷模,這和他所從事的職業價值關係不大。這也是為什麼火鍋企業能上市,足療企業上市難的原因,因為社會和市場無法準確定義足療的含義,可謂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此,建議新的國家衛健委領導下的“足健會”及其理事會和專家委員會,包括足療行業的仁人志士,從健康中國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戰略出發,為促進足療行業和自身企業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理療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拓展生存空間,從而對足療行業定其義、正其名。梳理足療的理論學說,構建足療的現代化理論構架理論是人類對客觀現象和人的行為解釋,並用於指導人的現實行為,以達成人類的預期目的。由於受到人類認知能力和認知工具所限,特定時期的理論,也只能解釋當期的社會現實和行為。東西方人類由於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空間上,認知能力受到特定地理環境和物候條件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認知方法和理論。比說前面講到中國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說,西方有地、水、風、火四元素說。其實,在人類的中古時代(公元前1000至公元1000時期),東西方的治病方法都是一樣的,都是採用自然界現存的植物、動物、礦物作為藥物和工具治療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講,根本就無需分辨中醫、西醫。所不同的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後,將物理學、化學知識和認知方法引入到醫學領域,從而使醫學現代化。而此時的中國落後了,好在近代中國經過百年的追趕和努力,也進入到了現代化,中國的藥物和工具也在逐步現代化,只是中醫理論現代化的步伐有點慢。本文要說的是足部診療理論或者學說的現代化問題,因為,無論是單純的經絡學說、氣血學說,還是單純的神經反射學說,都不能簡單明瞭的說清楚足部診療在生命學、生物學上原理與機制,也不易被社會大眾所認知、所瞭解。多年以前和馬東華教授結識,有幸瞭解了馬教授提出的《中華足診醫學科學體系》,被其所震撼,個人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對足療診療理論和技術的解釋與學說,希望此學說得到更加完整的系統的發展。也希望行業內有醫學教育背景的同仁,深入探討和研究足療診療技術和理論,並在相關的行業學術期刊和大眾媒體上廣為介紹和宣傳。四、修正足療診療技術行為,修定足療企業(組織)經營行為如果把足療行業定義為健康服務業,就必須修正足療技術行為標準,這是足療行為生存與發展的內生要求和本質規定,繼而被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層認可。一方面,行業組織要明確標準、規範行為,給出可觀察、可衡量、可鑑定的標準與尺度,並廣泛宣傳使社會大眾瞭解、認知;一方面,足療診療技術從業者,要自覺遵從技術規範,宣傳和教育受眾提高認知能力和鑑別能力,也是為自己正名。足療行業的企業組織,更有責任和義務定義和規範自己的環境標準、衛生標準、管理標準、服務規範和診療標準等。在此基礎上,全國性行業組織,將其上升為行業標準,甚至國家標準,使其成為社會共識,並形成輿論壓力和道德約束力,讓影響足療行業形象的組織和個人難以存在。這樣才能有效地影響和修正社會大眾、政府管理層的認知,使足療行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服務業。五、構建足療行業發展的全產業生態體系生態是指各種物種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體系,從自然生態中可以看到山、林、蟲、禽、獸,溪、河、湖、泊、海、魚。一個行業的生存與發展,也需要產業生態。一項技術的發展有賴於與學術理論的發展與指導;技術與理論的發展又有賴於學術組織的發展與鞏固;技術理論的發展又有賴於應用組織(企業)的實踐。因此,沒有產業生態的形成,技術和行業的發展就失去了土壤。當前足療行業的發展,首先,應該提升對足療行業根本屬性的認識,使其真正走向健康服務業規道上來;其次,聯合起來為行業定義、正名。全性國及省、市、行業協會組織、大企業、有影響力的個人都應大聲疾呼;第三,規範企業自己的服務行為和服務標準;第四,倡導和鼓勵有學術研究能力的組織和個人,成立專門的技術與理論研究機構,為行業和企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第五,協同健康服務業的其他技術、行業共同發展。有條件的組織和個人,換可以深入到相應的醫療機構,做臨床服務推廣。馬教授及其學生和北京民族醫院的合作,就是很好的嘗試,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六,與服務於足療行業的其他行業和企業形成共生聯盟,使足療診療設備、工具、藥物在足療服務過程中發揮準確診斷、提升療效的作用。繼而帶動中國整個健康產業的發展。以上所言,是為了回應同行一些朋友的問題。思考中難免有不周和謬誤之言,請閱讀的朋友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