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後,為何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

歷史上的多多


關羽被殺了之後,噩耗傳來,劉備是如何表現的呢?

玄德見了,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

劉備雖然是三國影帝,一生酷愛表演,但這一波應該不是表演,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關羽是他一生最鐵的兄弟,雖然不是一個爹媽生的,但感情勝似同胞兄弟,“食則同桌,寢則同床”,一張床上睡出來的兄弟,你說感情深不深。

“食則同桌,寢則同床”是劉備的殺手鐧,屢試不爽,後來靠此又成功俘獲一枚“小鮮肉”諸葛亮,都是好哥們,都是睡出來的感情。

劉備還有一句座右銘,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手足不可斷,斷了就殘廢了,衣服無所謂,穿的不舒服丟出去就是了。

這句話雖然引起了女人的口誅筆伐,但在當時的男權社會,無疑收穫了無數爺們的“芳心”。

然而,關羽死了之後,劉備哭是哭了,絕食也絕食了,吐血也吐血了,但並沒有立即給關羽報仇,而是“不急不躁”地稱了帝,過了皇帝癮,一年之後才給關羽報仇,這是為何呢?


難道皇位勝過兄弟之間的感情嗎?

是的!

劉備一生東奔西走,睡了多少兄弟,流了多少眼淚,受了多少罪,逃了多少次命,圖個嘛呀?不就圖個皇位嗎?

後來,劉備佔了益州,取了漢中,立即急不可耐地稱了漢中王,為下一步稱帝提前做了一次熱身,然而此時的劉備還不敢稱帝,為什麼呢?

因為北面還有一個漢獻帝,人家才是正統,漢獻帝只要一天不下臺,那麼漢朝就存在一天,假如劉備此時稱帝,名不正言不順,大家會認為他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所以劉備不敢。

然而,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繼位之後,立即把漢獻帝攆下臺了,曹丕成為魏國第一任皇帝。


劉備見曹丕稱帝了,既生氣又高興,生氣是因為曹丕居然敢篡位真不要臉,高興是因為現在漢獻帝下臺了,他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

劉備稱帝之後,改年號為彰武,國號還是漢,雖然後人稱之為蜀漢,但那是為了區分東漢和蜀漢,故作如此稱謂的,劉備當然不會自稱蜀漢,而是自稱大漢。

劉備多年以來的夙願,今朝終於實現了。

雖然當了皇帝,然而統一天下之路依然遙遙無期,估計此時的劉備也看到了這一點,也懈怠了,此時的他年已花甲,沒幾年活頭了,不如當幾天皇帝過把癮吧!

這一年時間裡,劉備也沒閒著,籌備軍糧,打造武器,訓練軍隊,一年之後,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劉備帶著七十萬大軍傾巢出動,去給關羽報仇雪恨去了。

這是一條不歸路。


一半秋色


這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有關關羽死後,劉備的表現,似乎非常平靜,只不過是過於平靜了,平靜地不像是正常人該有的舉動。

關羽死了,劉備該不該去找孫權報仇呢?當然是該的。倒不是說為了那莫須有的結義兄弟情,而是因為隨著關羽的死,荊州也全部落入了孫權手裡。作為劉備集團的老窩,以及實現他們政治理想的策源地,荊州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這意味著蜀漢這邊將徹底成為一個割據益州的地方政權,遲早任人宰割。

但是在關羽死後,無論是在他個人的本傳還是劉備的傳裡,都沒有提到當時劉備的情緒活動和事務安排。僅僅在劉備稱帝活動完成以後,才添了一句沒有明確時間前提的話:

(章武元年)六月,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一開始在描寫劉備對孫權襲擊關羽這一事的態度時,陳壽用的是“忿”,也就是不爽;而在孫權請求和談時,劉備的態度則是“盛怒”。

很明顯,關羽的死是在219年冬,而劉備伐吳則是在221年秋,中間隔了一年半。如果劉備從事發到出兵都一直維持著“盛怒”的狀態,那劉備估計早就被自己的內火燒死了。

那麼為什麼時隔一年多才要發兵呢?個人認為蜀漢還是需要積蓄力量。畢竟在失去荊州後,蜀吳兩家的實力實際上是此消彼長的。這一場伐吳戰爭,對蜀漢來說不啻是賭上國運的一戰。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作一年半的準備是值得的。至於中間的稱帝等活動,只不過是恰好應景而已。

而最終使得劉備從緊鑼密鼓的準備中出離憤怒下定決心東征的,還是張飛的死。畢竟砍掉張飛腦袋的傢伙們又帶著張飛的首級去了東吳。痛失左膀右臂的劉備,把這一切的賬都算給了東吳。

因此,即使孫權主動提出和議,他也無法接受,要帶著蜀漢的全部家當,去夷陵,走向自己命運的終點。



青言論史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劉備和關羽、張飛兩人不僅是君臣,還是異姓兄弟。歷史上倒是有不少桃園,也有不少三結義,可惜的是並沒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雖然三人沒有真正結義,他們的關係卻非常要好,根據史書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傳》則記載:“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通過史料分析,他們三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而且也確實恩同兄弟,但是他們卻不是異姓兄弟。在權力面前同姓兄弟都靠不住,更不用說異姓兄弟。

219年,關羽兵敗麥城,父子二人皆被孫權殺害。劉備在襄樊之戰中除了損失了關羽之外,還損失三萬荊州兵和荊州三郡。襄樊之戰中劉備集團的損失非常大,劉備失去了最心愛的戰將,也失去了關羽這個忠實的粉絲。雖然《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許多關羽去世之後的感人情節,可惜的是這只是小說家的感情宣洩。歷史上,劉備得知關羽敗亡的消息之後,確實非常傷心。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了痛不欲絕的地步,也沒有到非報仇不可的地步。

關羽死後,劉備立志替關羽報仇,一定要孫權血債血償。按道理說,劉備立志為關羽報仇應該第一時間出兵伐吳。劉備卻奉行君子報仇,兩年不晚。從關羽被殺,到劉備出兵伐吳中間一共兩年時間。這兩年時間,劉備並不是一心一意做戰前的各種準備,而是忙裡偷閒稱了個帝。為什麼劉備“隱忍”了近兩年才替關羽“報仇”呢?

劉備首先是一個梟雄、是一位帝王,然後才是一個富有感情的正常人。襄樊之戰中,劉備可以承受損失關羽,也能承受損失三萬荊州兵,但是劉備不能承受損失荊州三郡。在劉備眼中,關羽遠遠沒有荊州和帝業重要。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和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落空。如果劉備想再一次出師北伐的話,只能從漢中出兵,需要跨越秦嶺。關羽的失敗使得劉備集團的形勢急轉直下,劉備從巔峰處跌下。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備應該恨關羽才對。我個人覺得劉備集團對關羽失去荊州之事一直耿耿於懷,要不然也不會給關羽上了一個“壯繆”的諡號。

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集團處境非常尷尬。當時劉備在漢中和益州的統治並不穩固,劉備集團內部對於是不是出兵孫權也有不同意見。劉備的當務之急不是進攻孫權,而是穩定益州和漢中。從關羽失去荊州到出兵孫權,劉備花了不少功夫致力於穩定政權內部穩定。劉備穩定了政權之後,才想到重新奪回荊州。

這兩年時間內,當時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曹操在此期間去世,曹丕繼任為魏王之後,於220年廢黜漢獻帝。東漢滅亡之後,劉備頭上的束縛就此解除,劉備稱帝的唯一絆腳石也被曹丕清除。漢獻帝還是皇帝的時候,東漢政權依然存在,劉備就不敢稱帝。劉備本來就有帝王之心,劉備興復漢室的夙願是真的,不過劉備要興復的卻不是東漢皇室。劉備希望的是由自己建立一個全新的大漢,自己當皇帝。此外曹魏代漢自立之後,天底下已經沒有大漢,只有一個曹魏。如果劉備不及時建漢稱帝的話,時間一長大家就會以為大漢真的亡了,大家就只能認曹魏為正統。所以劉備需要及時舉起已經傾倒的大漢旗幟。曹丕稱帝后不久,劉備便在諸葛亮、李嚴等部將的擁戴之下於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之為蜀漢、炎漢。相比較於稱帝大業,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則成了次要矛盾。劉備自然會暫緩奪回荊州。

關羽失去荊州前,劉備集團一直都在打仗。比如,夷陵之戰前,劉備和曹操之間進行了漢中爭奪戰。雖然劉備以少勝多奪取了漢中,但是也損失慘重。劉備集團需要一定時間恢復軍力,軍隊也需要休整,也需要準備作戰所需要的物資。在此期間由於稱帝這件大事,所以才會耽誤進攻東吳的時間。

當劉備完成了稱帝大業、穩定國內局勢、而且積攢力量之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反對,以替關羽報仇為名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替關羽報仇是假,重新奪回荊州才是真正目的。在帝王眼中,權力和勢力遠比報仇重要的多。最終的結果是,劉備不僅沒有奪回荊州,沒能替關羽報仇,還失去了三峽以外的所有據點。夷陵戰敗之後,劉備被鎖進了三峽,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依稀說史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公元220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腹背受敵,一方面要對付曹操的大軍,另一方面,東吳又派人偷襲,而此時的劉備在漢中立足未穩,沒有辦法增援荊州。最終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也成了孫權的。

關羽死後沒幾個月,劉備就在漢中稱帝,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先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之後再稱帝呢?

原因一,劉備本不想稱帝,但是有人逼他做皇帝。

在曹操在世時,劉備、曹操、孫權,雖然三分天下,但是沒有人是皇帝,當時普天之下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傀儡皇帝漢獻帝劉協。

曹操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大權,曹丕有些忍不住了,他可不想只做魏王,所以就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曹丕稱帝時,正是公元220年,也就是關羽死後沒多久。

此時漢朝的皇帝已經沒有了,劉備卻一直稱自己是漢高祖的後代,而此時劉備只是一方諸侯,天下只有曹丕一個皇帝。從官位上來講,劉備似乎歸曹丕管。

既然劉備自稱皇室後裔,那麼當曹丕廢掉漢獻帝,自己做皇帝時,劉備就必須站出來反對他,不承認他這個皇帝,所以劉備不得不稱帝。

原因二,劉備若不稱帝,很有可能會眾叛親離。

劉備在稱帝前,最高的官位是個左將軍,這樣一來,劉備身邊的人,官位肯定都在左將軍之下。

而在曹丕這裡就不一樣了,曹丕是皇帝,所以他可以封王、封將軍、封丞相。

這樣一來,劉備軍中將士謀臣的官職都遠比曹丕身邊的人小,他們心裡能沒有想法嗎?如果劉備還甘心做一個左將軍,那麼這些人會不會哪天離開劉備,去曹丕那裡追求高官厚祿呢?

原因三,劉備原本有所顧忌,是曹丕搬走了劉備的絆腳石。

亂世之中沒有人不想當皇帝,劉備就更不用說了。劉備起兵之初,由於沒有多大勢力,所以不得不到處說自己是皇族後裔,讓大家來投奔自己。不過這個皇族後裔的身份,後來也成了絆腳石。既然是皇族,那麼就要承認漢朝皇帝,所以只要有漢獻帝在,劉備表面上就要聽他的。

曹丕廢了漢獻帝,剛好為劉備搬開了絆腳石,沒有了漢獻帝,劉備當皇帝也就沒什麼了。所以在漢獻帝被廢了幾十天,劉備就稱帝了。

劉備並不是不想先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只是曹丕當了皇帝,所以他才先稱帝,後報仇。


斯幽說歷史


稱帝是當時蜀漢方面上下的共同願望,並不存在報仇這種說法。

這裡我想拋一個問題,劉備攻打東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這個問題,想必在看了我的回答後,諸位心裡會有一個答案的。

看待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問題,我們很多人被《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混淆了視聽,《三國演義》的文學成就也使很多人固化了認知。

今天我就從人心、軍事實力、真正用意幾個方面來講講他們的故事,旨在為看到這道題的朋友們拓寬思路。

劉備作為東漢末年的割據軍閥,他與曹操、孫權、袁紹、劉表等等人其實無異。都是瞄準了稱霸這個既定目標去的。歷史上,關羽被殺後,劉備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稱帝,很多人心中不解,“他們不是結義兄弟嗎?”等等的問題絡繹不絕。

一、人心不齊,則泰山難移

其實,歷史上沒有桃園結義的事,關羽、張飛與劉備的關係,也更多是為了共同的理想、目標。與夏侯惇、張遼和曹操的關係無異。因此,關羽由於其剛愎自用也好、荊州註定的悲劇也好,失了荊州(並不是大意失荊州,誰來很難守住曹操、孫權的夾攻)。那麼當時蜀中剛剛經歷了漢中之戰,三軍用命齊上陣,也是勞民傷財了一陣子。

因此,從人心的角度,無論是原蜀中朝廷的大臣、將軍,還是普通的士兵,亦或是百姓,都在經歷易主——由劉璋家族多年的統治到劉備的轉變。關係著士族大戶的前途命運,也關係著很多元老級官員的家族命運,庶民百姓更需要休養生息。沒人願意再遠赴東邊,出川去打一場國家級戰爭。

所以,有很多說法其中之一,劉備、諸葛亮等人甚至對於關羽的貿然進兵,持否定和怨煩的態度,因此也有後續諸如馬超、劉封不發兵相救等等的各種說法甚囂塵上。這是後話,我們這裡不做過多探討。

二、軍事實力方面

漢中之戰,劉備集團要慶幸能讓夏侯淵當主帥。西涼宋建禍亂涼州三十餘年,自稱河首平漢王。曹操命夏侯淵帶兵討伐宋建,夏侯淵一個月攻破宋建,斬宋建極其丞相以下大小官員,又派張郃率兵平定河關,河西諸羌全部投降,隴右從此平定。曹操稱讚說:“宋建為亂三十年,夏侯淵一舉平定,如同老虎一樣,橫行關右,所向無前。用孔子話就是‘我和你們都比不上啊’。”虎步關右稱號由此來。夏侯淵作戰非常勇猛但缺乏智謀,在同樣少智的西涼,可以縱橫馳騁,當初屢戰屢勝,曹操告誡他說:“為將應該有害怕的時候,不能只憑借勇氣戰鬥,應該多用智謀,否則只是一個無謀匹夫。”夏侯淵不聽,終致身亡。

劉備一方應當慶幸如果沒有黃忠陣斬夏侯淵這個亮點,或者是曹操換帥這樣的事發生,蜀國是很難在短時間拿下漢中的。因為從軍力對比上來講,蜀國新經歷了易主不久,無論是先前劉璋的投降部隊,還是劉備從荊州帶去的部隊,皆是人困馬乏,就算是沒這麼嚴重,也基本上處於疲憊狀態。

漢中之戰,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由劉備一方主動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是全面的會戰,大小十餘場,參戰將領光名將就數十員,並不是影視劇裡的一場大戰就結束了的。

所以,打完漢中會戰後,劉備稱王,加封百官,調養部隊。漢中之戰結束同年,關羽出兵樊城,最終於220年兵敗被殺,這兩件事其實是幾乎銜接上的。此時再立刻出兵去長途跋涉為關羽報仇,是十分不現實的。

三、真正用意

這第三點又要回到了漢末諸侯的初衷問題了,他們起兵,絕不是為了個人私情。演義為了加入文學元素,將劉關張的結拜關係神話了,但終究不是兒女私情。劉備除了關羽張飛,更有一個國家要治理,更有文武百官要管理,更有數萬將士要訓練。不可能為了關羽一個人,就興師動眾。

劉備輾轉顛沛了幾十年,終於王霸一方了,立刻就要為了兄弟的死,興兵報仇,我想,恐怕他們不是血緣親,感情還達不到這個程度。

至於為什麼最後又要攻伐東吳?

我以為,攻伐東吳的真正用意,正是以關羽的死為幌子,想要一舉吞併東吳,從而實現領土的擴張。與曹操抗衡。但這一切完全違背了諸葛亮隆中對的宏願,也並不符合三足鼎立的事實。所以,當時蜀國對這次戰爭是很多人持否定態度的,比如趙雲。

這就回到了問題本身,為什麼第一時間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因為並不存在報仇一事,稱帝是舉國上下文武百官的所思所想,只有這樣,劉備才有權利給跟他打拼了幾十年的人拜將封相,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青史留名。

【戰國君札言】歷史終究是歷史,不是兄弟情義,也不是兒女情長。很多時候,歷史的車輪不會為一人、兩人所左右,縱使他是皇帝、是王。


隨手轉發是美德,歡迎在下方留下寶貴的評論,我們一起交流歷史上那些有趣的事兒~

戰國君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佔領漢中,進位漢中王。隨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正在劉備的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東吳突然敗盟,襲佔了荊州,擒殺關羽。這使得劉備和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遭到了挫折。

東吳雖然佔領了荊州,可也害怕劉備的報復。於是,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識破了孫權的伎倆,反而隆重的安葬了關羽。這使得劉備更恨孫權。從這一點看,劉備的實力尚存,曹操和孫權都很忌諱,怕劉備的打擊落在自己身上。同時也怕對方漁翁得利。

但是,劉備並沒有第一時間對外用兵。他決定對東吳用兵已經是兩年之後的事情了。在這段時間裡,劉備先稱帝於稱帝。在第二年才出兵伐吳。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先去為關羽報仇,而是先去稱帝呢?

這是因為,劉備稱帝是不得已的。在關羽死後,曹操和孫權互相推諉責任,都希望劉備把打擊落在對方頭上。這個時候,劉備就要有個謀劃的時間。他要在內外都需要有所準備。

當時,東吳剛襲佔荊州,劉備再和他和好是不可能的。可是,對於曹操,劉備一直視其為國賊。也不可能立刻就轉變外交方針,這就需要一個時間。

誰知道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的繼承人是三國有名的弱智曹丕。劉備本來想趁著曹操之死,派人弔唁,來緩和兩家的矛盾,為下一步外交做工作。可是,曹丕下令,如果劉備的使者入境,立刻就地處死。這就徹底堵死了劉備的外交渠道。

接下來曹丕篡漢,將國號改為了魏。而東吳孫權稱臣於魏,成了曹丕的臣子。而劉備一直以光復漢室為旗號,當然不可能屈居曹魏之下。而且當時傳說,漢獻帝已經被曹魏所害,這樣就只能自己先繼承漢統再說。因此,劉備先稱帝也是不得已的,是形勢所迫。

一是,作為一個政治集團,必須要有自己的政治方略。在當時,漢室已亡,劉備作為漢室的宗親,如果不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那麼就等於默認了漢朝的滅亡。那麼,他這個政治集團就喪失了政治核心,無法再生存下去。

二是,劉備稱帝后,繼承漢室的正統,這樣在政治上就佔有主動。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強鬥志的作用。用過去的一句話就是,“明其為賊,方可破也。”只有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才能壓制曹魏和東吳。

三是,明確的打出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這才能號召天下忠於漢室的人們,團結到自己身邊,一起戰鬥。這樣才能最大可能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這樣,稱帝就成了劉備的當務之急,出兵為關羽報仇的事情就只能屈居其後了。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在稱帝前後,劉備也一直在做著出兵的準備。

在《隆中對》裡,劉備這一路人馬是出擊秦川的。在他佔領漢中後,就徵發大批勞力去修築從成都到漢中的道路橋樑驛站,為下一步北伐做準備。

可是,關羽之死使得劉備不能不改變兵力的部署。但是在伐吳還是伐魏上,蜀漢群臣的意見並不統一。這使得劉備的兵力部署改變一直遲遲不能實現。

在當時,面對曹魏篡漢和東吳敗盟兩件事,蜀漢劉備都必須做出反應。這是劉備稱帝后必須要面臨的戰略問題。如果不做出反應的話,劉備集團要面對分崩離析的可能。

在伐魏和伐吳的問題上,趙雲明確表示要伐魏,黃權是反對伐吳,而諸葛亮態度曖昧。這讓劉備無法立刻定奪。他只有先進行外交努力,在進行實際選擇。

在道義上,東吳向曹魏稱臣,就是附逆的亂臣賊子,伐吳就是伐魏。國仇家恨都一起得報。既為關羽報仇,也斬斷曹魏的一條臂膀,一舉兩得。

在和曹魏接觸後,劉備明白了曹丕和孫權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伐魏,蜀漢會遭到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而伐吳的話,可能會出現曹魏一起夾擊東吳的情況(後來曹丕沒有接受部下伐吳的建議)。

而且曹操已死,論軍事才幹來說,劉備已經是當時的佼佼者。經過這樣一番考慮,伐吳的勝利把握要比較大。因此,劉備選擇了伐吳。

既然要伐吳,那麼劉備就要做伐吳的準備。他必須要把準備伐魏的兵力調集過來,轉變兵力方向。包括在閬中的張飛的伐魏的戰役預備隊也調了過來。這中間還發生了張飛被刺殺的事件。

最終,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開始了為他的復仇之舉。在從關羽之死到劉備出兵的這一段時間裡,劉備被時事所迫稱帝是不得已。但是,他一刻也沒有放棄出兵報仇的念頭,並且一直在為此做著外交、戰備上的工作,為之而努力。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我第一次瞭解三國的時候,最吸引我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可以說他們雖不是兄弟,卻和親兄弟沒什麼區別,他們的友誼要後人稱讚,我認為有這樣深的友誼,肯定你出了什麼事情,都會毫不猶豫幫忙,有一件事情要我不能理解,那就是關羽給殺害後,為什麼劉備沒在第一時間伐吳而是等了一年,劉備先稱帝並沒有著急奪回荊州,這個到底什麼原因?

襄樊之戰前,關羽先是獲得大勝,關羽大勝之前劉備在漢中之戰獲得勝利,曹操敗退,緊接著關羽兵敗被殺,曹操去世,曹丕自立建立魏國,劉備隨後建立蜀漢,三分天下魏蜀吳。

諸葛亮《隆中對》荊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失去荊州這個地方,劉備完全是可以出兵的,這個地方對於劉備太重要了,劉備才會派關羽守荊州,關羽在荊州做的也不錯,取得襄樊之戰的勝利,劉備也看到了希望,如果局勢順利的話完全可以北上中原,南下江東,劉備所說的匡扶漢室的夢想,指日可待,對於劉備來說益州只是暫居之地,荊州是關鍵之地,不容有失。

關羽戰敗,對於劉備打擊可想而知,可是為什麼劉備不馬上出兵東吳,而是等了一年在出兵,這個事情發生了個事情,就是曹丕廢漢自立。

有件事情不能否認,無論私底下曹丕如何逼迫漢獻帝,但是他的曹魏一定是得位最正的,劉備和孫權都是自封的,劉備作為漢室宗親這個時候他需要繼承漢室衣缽,成為大漢皇帝,這個時候才是最佳選擇,要不然一切都是免談,這個時候不稱帝,“匡扶漢室”成為空話,對劉備十分不利,劉備只能放緩報仇,先稱帝才是最佳選擇。

還有就是古代調動軍隊需要時間,劉備需要調動足夠的兵馬,為了接下來的伐吳做準備,這些兵力不會太少,軍隊的調動和集結消耗了劉備不少時間。

劉備登基後,軍隊調動武將集中都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劉備認為最佳的伐吳時間也到了,這個時候蜀漢的勢力已經在巔峰,無論天時地利都會符合蜀漢。

無奈劉備做在好準備,還是在夷陵之戰中慘敗,自己堵上蜀漢國力一戰,全面潰敗,白帝城託孤。


莫地方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其實如果你讀過《三國志》的話,你就會發現,在關於被殺到劉備稱帝期間還發生了很多事情。我順著時間線給大家講述這段期間的記載,幫助大家理清歷史的敘事。

關羽北伐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

五月份,曹操在漢中戰敗被迫撤離漢中,劉備取得漢中,自稱漢中王,隨即劉備派遣孟達從秭歸向北攻打房陵,殺房陵郡太守蒯祺。又派遣自己的養子劉封帶著軍隊從漢中沿著沔河南下,與孟達回師,一起進攻上庸郡,上庸郡太守申耽投降劉備。備封加申耽為上庸太守,申耽弟弟申儀擔任建信將軍、封西城太守。至此劉備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東三郡”。蜀漢的版圖擴大到了歷史的最大。

七月份,劉備自稱漢中王,同時關羽發動北伐,進攻曹魏地區的襄陽,樊城。到了八月份,突然降了大雨,漢江水位暴漲,衝出河堤,大水四溢。關羽趁著這個機會大敗於禁和龐德,率領軍隊一舉圍攻襄陽和樊城,戰爭一直延續繼續,到了十月份,曹操親自來到洛陽坐鎮,陸渾一代的民眾孫狼等人作亂,殺死縣裡的主簿,和關羽遙相呼應。關羽甚至給予孫狼官印和士兵,自許都以南的地方,都呼應關羽,曹操一度絕望想要遷都躲避關羽。但是這在個時候,孫權偷襲南郡,一舉攻破南郡的江陵和公安。


十一月份,劉備所統治地區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跑,於是宜都郡的人投降陸遜。同時陸遜進攻蜀將詹晏等人,又攻破秭歸當地的擁有士兵的大族,陸遜成功封閉了關羽回撤的後路,最後陸遜屯兵夷陵,守住了三峽峽口。

十二月,潘璋的司馬馬忠擒獲關羽和關羽之子關平於章鄉,關羽和關平都被斬殺,荊州平定。

此後到了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又或者叫做延康元年,也被稱為黃初元年。

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大事,這一年正月曹操病死,此後曹丕繼位魏王,相國。緊接著到了七月份孟達造反,劉封被趕出東三郡。此後就是曹丕稱帝的行動。到了十一月,曹丕稱帝。

到了221年,劉備於當年四月稱帝,七月宣佈征討孫權。至此題主所說的關羽之死到劉備稱帝完全結束。

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在關羽被殺之後有接近一年的時間劉備沒有作為,但是這段時間裡,劉備基本上在處理大事,先是關羽被殺,此後曹操病死曹丕接班,緊接著孟達造反,隨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所以劉備也是焦頭爛額,需要處理,而且劉備為了征討孫權花費了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可以說就算是劉備想要立刻為關羽報仇也需要三個月準備一下,不可能立刻就可以去的。


人者仁義也


其實關羽死後發生了很多事情,也就是這些事情促使了劉備要先稱帝,然後再傾全國之兵為關羽報仇!


公元219年,關羽對曹操發動了“襄樊戰役”,戰役初期,關羽很快就攻下了襄陽,這時曹操派來了于禁、龐德率七軍前來支援,但是天不助曹,下起了大雨,漢水暴漲,于禁,龐德所率七軍被漢水所淹,關羽乘船而攻,擒于禁,斬龐德威振華夏,此時關羽的人生到了顛峰時期!

然而不久後,東吳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這樣一來,關羽由絕對的優勢變成為被前後夾攻,慢慢敗跡顯象,最後敗走麥城,突圍時被東吳所擒,最終被斬殺!



那麼,關羽死後,為何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呢?

按理說關羽死後,劉備肯定會發傾國之兵為這個曾經一個頭磕在地上的結義兄弟報仇,但劉備卻暫停了這個舉動,那是因為:

關羽死後不到一個月,曹操由於頭疾發作在洛陽去世,曹操死後,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帝位,自此東漢正式滅亡,曹魏政權崛起,既然東漢亡了,劉備又自稱是漢室後裔,此時劉備稱帝名正言順,而建立蜀漢後,既了結了自己稱帝的心願,又能籠絡漢朝舊臣人心,一舉兩得的好事劉備自然不肯放過!



公元222年,劉備舉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對東吳發起了夷陵之戰,但是卻以慘敗告終,自己也不幸在白帝城身亡!


唐古看今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死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很多人的心結,不相信如此神勇無比的關二爺就這樣死了。


劉備在漢中取得勝利後稱“漢中王”,坐鎮荊州的關羽聽聞消息後喜不自勝,為了儘快協助劉備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急於求成而丟了荊州 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

關羽是劉備的二弟, 兩人曾桃園結義 感情深厚,劉備聽聞關羽死訊後更是哭暈過好幾次。劉備一生以“仁義”著稱,為關羽報仇對他來說是義不容辭。但在關羽死後劉備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在成都稱帝。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為關羽報仇,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也病逝於洛陽。曹操去世後曹丕正式篡漢自立,對於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劉備而言就比較尷尬了,如果沉默不語顯然就默認了曹丕對東漢王朝的取而代之。在這種背景下劉備最好的選擇就是自己稱帝。



第二,劉備為復興漢室拼搏了數十年,此時已是六十多歲了。如果此時不稱帝 恐怕有生之年就沒有機會了,畢竟總得給自己的努力留一個名號。

第三,為關羽報仇不是一件立馬就可以行動的事,打戰需要準備。劉備要為關羽報仇就要跟東吳兵戎相見。這一戰不僅僅是報仇 它的成敗將直接影響蜀國在以後三國的形式。所以要準備精兵強將、物資器械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為關羽報仇的重要性對劉備而言不亞於稱帝。但東吳和曹魏虎視眈眈,劉備選擇稱帝繼續用匡扶漢室的名義討伐吳國顯然更加緊迫。而且劉備在當時內部並不穩定,需要通過稱帝來穩定內部然後再去為關羽報仇顯然更加穩妥一些。

然而結局卻事與願違,人算不如天算,劉備夷陵大敗,這一戰使蜀國從此失去了與曹魏抗衡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