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流傳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懂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行鉗制,促使儒家從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楚來看,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

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夫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夫子思想對中國以及世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的思想不斷的影響擴大,祭祀孔子的“祭祀大典”一度成為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在世當時,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編成《論語》,此書被奉為儒家之經典。

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既然說到“仁”,究竟何為仁?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還是一頭霧水,只聞其聲不知其意,那麼今天我們就來闡述一下“仁”的含義以及如何才能讓我們達成“仁’。

所謂“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尚書·商書》中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認為歸於仁者。《尚書·金騰》中也有講到:“予仁若考。”意謂我仁愛且敬順祖考,強調的都是仁之美德。到了春秋時期,孔子以這個普遍認同的範疇來表達自己的一種人生境界。

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仁”的內容包含比較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通俗的認為是人們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和諧融洽,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要多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能為他人才能為自己,能做到愛人。做到這三點即是為“仁”

《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也曾經問仁於孔子,子曰:“克自復禮為仁。”。孔子也曾對子貢言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從孔子和眾弟子們的對話中,由此可看出究竟何者為“仁”,一隻也是孔子師徒們反覆探索探討研究的話題,沒有精確定義。在孔子看來,“仁者愛人”也好,“克己復禮”也罷,甚至恭、寬、信、敏、惠、智、勇、總、孝、悌等傳統美德,都包含在這一字中,這樣一來,“仁”成為了道德範疇的極致,成“仁”、成“聖”成為了孔子的終極關懷。

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在孔子之後,孟子在仁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說,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孟子曾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可以為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儒家核心學說“仁”,那麼理應如何理解“仁”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錦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為之有也。”

王,指稱王,孟子大力倡導當政者施仁政,實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思想理念,與法家的“霸權”相抗衡,將“仁”的學說施展於政治中,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的道路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