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有的人說他是風流詩人,也有的人說他是愛國詩人;有的人說他是富貴公子,也有的人說他是窮困書生;有的人說他英雄豪氣。他就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他的詩主要以七言絕句著稱,在晚唐時期頗受喜愛,人稱“小杜”。你可能不瞭解他的風流,但你一定了解“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你可能不瞭解他的愛國情懷,但你一定了解“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你可能不瞭解他的英雄豪氣,但你一定了解“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就是杜牧,一個豪氣沖天卻風流倜儻的愛國詩人。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杜牧的風流。自古才子配佳人,杜牧這個富貴公子自然也不會置身事外。在歷史上,很多才子對於自己的才情都是遮遮掩掩的,杜牧卻很放得開。遣懷“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整首詩讀完,我們可以看到滿滿兩個大字——悔悟。但是,這是真的嗎?原來作遣懷時,杜牧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儒手下任職,每次杜牧出行,牛僧儒都會詳細記載去向。所以杜牧離任時,無奈之下才作出此詩表示愧疚。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當然這一點點的愧疚也是表演給牛僧儒的。別不信,此時愧疚的杜牧最忙的一件事就是贈詩,而且一贈就是四五首,如“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再如“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此時此刻哪看得出一點幡然悔悟的感覺?按說杜牧是要回京任職,終於不用在江南“惶惶不終日”了,為了抒發雀躍的心情是不是應該作詩一首呢?不了,抒發喜悅心情的機會有的是,唯獨不用當前。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杜牧此次回京任職洛陽監察員。某天無意中遇到了多年未見的張好好,瞬間按耐不住自身情感,與其攀談起來。回想當年與張好好第一次相識的情景,張好好十三歲,“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而此時卻已成為被人拋棄的妾室。在感嘆命運的同時,杜牧再次提筆。《張好好詩》至今仍存,而杜牧的親筆書卷更是被歷代名師大家收藏,如藝術家宋徽宗,收藏家乾隆等。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說了這麼多女子題材的詩作,大家想必已經認同了風流詩人的稱號。但是,杜牧的詩歌並非僅此而已,女子題材的詩作佔比相對較少。杜牧年輕時展現了驚人的文學天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絕非浪得虛名。在杜牧二十三歲時,一篇《阿房宮賦》流傳至今,詩句間氣勢如虹,“六王畢,四海一。”屬實有氣吞萬里山河的架勢。在京城遊玩時,一句“蕩蕩乾坤大,瞳瞳日月明”讓杜牧的名字響徹長安。但殊不知,此時的杜牧在長安已經有一套自己的別墅,這樣的名聲只是錦上添花。原本杜牧家底頗豐,但父親病死致使家道中落。杜牧與弟弟屬實窮困潦倒一陣子,只因杜牧的學識才由衰轉盛。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杜牧在京城如魚得水,而二十六歲的他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杜牧胸懷家國,勵志為國盡忠“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就在這豪情壯志的激勵之下,杜牧受傷的筆從未停歇,而也正是這單純的思想為他惹上了禍端。之後,杜牧詩詞開始轉型,除了女子題材,最重要的就是詠史懷古詩。他的詩作花樣繁多,大多為千古流傳的佳句,如前文提到的題烏江亭,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句句膾炙人口,傳為佳話。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杜牧的詩詞多以七言抒發情感,而他的寫景詩詞及贈詩也大多為七言,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景物的描寫生動傳神,至今能被老幼傳唱。再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不管是虛無縹緲的情感還是實實在在的景物,在杜牧筆下都能讓景象呈現在人們眼前。如果一個人能作為揚州的明信片,杜牧當之無愧。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杜牧對景物描寫頗有心得,對於前人寓情於景的寫法杜牧不屑一顧。杜牧詩作的創新在紫薇花中略顯一二。“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全詩對紫薇花三個字完全不涉及,但是聲聲都是狀物。後世對此種寫作手法實為推崇,一度稱杜牧為“杜紫薇”。不知道杜牧是有意為之還是情感的至真至純,總之,如此佳作世間少有。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小杜”在持此方面的造詣頗深,對後世的影響更為深遠。由於其手法創新,語句驚人,多有崇拜者。而水平低一些的崇拜者直接引用加修改,而水平高的就模仿手法,形式不一而足。比如水平低的胡應麟詩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直接引用。在比如水平中等的王安石,桂枝香中直接修改“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種“模仿類鉅作”如果不是刻意的,一定是故意的。水平高的如歐陽修與蘇軾,詩詞中多有杜牧的味道,但是如此名家著作,模仿的當然是“味道”了。

杜牧的多張面孔,一面風流不羈,一面愛國至深

這些都是杜牧早年詩作,在後期,杜牧的作品中壯志豪情漸漸隱去,如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斷魂的路人就是杜牧,此時的他已經是四十歲的中年,在醫療並不發達的古代,這已經算是暮年。回首往事,歷歷在目,但在這片生活的土地上,他還能做些什麼呢?除了為自己寫下《自撰墓誌銘》,其餘有心也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