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一箇中產家庭能撐多久?

1

從龍蝦到泡麵

中產的父母,過去會在寒假送孩子去國外參加冬令營,兩星期後,回家的孩子會講述一次興高采烈的篝火晚會,或是認識了其他國家新朋友的故事。

“但是現在我們取消了這個計劃。”站在《南風窗》記者對面的是一個建築材料供應商,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取消計劃,除了基於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與他們家的現金流變得皺皺巴巴有關。這位父親在 2019年投資了幾個門店,沒料到,疫情的到來不僅沒有實現預期中紅火的生意,而且讓償還貸款的壓力變得更大。

“但我還是海淘了一個Switch,讓孩子們在家玩《健身環大冒險》,彌補下不能出國的情緒吧。”這位父親補充道。

用幾千元的電子設備,替代一次幾萬元的冬令營,有人說,這場疫情把全民轟轟烈烈的消費升級,打回了消費降級。

阿里大數據的統計是一個截面。數據顯示,疫情期間,30~35歲年齡層電商消費表現最差,消費金額較往日縮水20%左右,所謂“新中產”平日裡喜愛的高端護膚品、高檔紅酒等產品的銷量都大幅跳水。

消費降級的情緒還蔓延到了家庭的一日三餐。

疫情中,一箇中產家庭能撐多久?


龍蝦、三文魚這類常出沒朋友圈、很受歡迎的“硬菜”,在疫情期間卻出現了市場的積壓。為此,多數商超不僅要打折促銷,還乾脆在廣告上請消費者“伸出援助之手”。

與無人問津的龍蝦相對的,卻是泡麵賣得脫銷了。2月上旬,蘇寧大數據顯示,方便麵銷量環比猛增約350%。速食走俏,除了它們在使用上有方便快捷的優勢,還因為它們象徵著某種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情況。疫情突然降臨的時候,美國Costco在3月初推出了“末日罐頭”,顧名思義就是囤糧,囤到世界末日降臨的那一天也不愁沒東西吃。

結果“末日套餐”熱賣。平日各種追求新鮮、有機蔬果,視罐頭為不健康食品的美國中產,這次居然爭先恐後把可供4口人一年所需、保質25年的幾百個超級罐頭搬回了家。

從取消旅行,到爭搶速食,疫情期間一系列的行為改變,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視作——為了對沖疫情帶來的現金流“洗劫”,無數家庭選擇了支出的“腰斬”。

撐,這個字精準地傳遞出了多數家庭目前呈現出對現金流枯竭的焦慮——顯而易見的焦慮。

每月的供房、供車和稅賦,每學期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一年提供給老人的贍養費,還要留出部分錢給醫療,以應對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一次意外等等。

對許多中國家庭而言,幾乎每天一睜眼,就要能準確知道每月甚至每年的開銷最少是多少。要保衛絕對穩定、長久的資金來源,人人都不敢懈怠。

疫情中,一箇中產家庭能撐多久?


新型冠狀病毒這隻“黑天鵝”扇動翅膀的時候,多數家庭最主要的擔心是工資收入。在沒法開工或近期開工的情況下,工資收入肯定降低。但大部分開銷是剛性的,很難降低需求。

比如教育。社會競爭加劇,灌輸給每個人的理念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讓自己考個證,或者送孩子上個琴棋書畫的興趣班,動輒成千上萬就花出去了。

除了工資,財產性收入也不樂觀,比如投資的回報率也會下降。以市場目前的反應來看的確如此。疫情以來,我們不僅見證了股市大跌,美元指數劇烈震盪,傳統避險資產黃金也在2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跌逾3%。

2

房地產這個“籃子”

全天下人“消費降級”的原因幾乎都一樣,比如缺錢。但因各國國情不一樣,家庭資產的匹配結構差別很大,因此,籌錢方式則各有各的不同。

宏觀上看,這次疫情是對中國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全世界的一次大考。微觀而言,可以理解為對家庭的一次大考,譬如家庭資產配置。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家庭的資產結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家庭還沒有什麼財富可言,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賺錢上,沒有理財的挑戰和投資的慾望。可是,到了最近幾年,尤其是2016年前後啟動的大多數城市房價跳漲,瞬間顛覆了大多數中國人的財富觀,有房者的資產像吹氣球般膨脹了起來。

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怎樣配置投資組合,才既最大化保值升值,又最小化風險?《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給出了一個答案:繼續買房。數據顯示,2019年,家庭人均財產增長中來自房產淨值的佔比達到91%。而這個數值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不低了,為68.8%。

該份報告則用“房產形成擠出效應”的說法,強調了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畸形的現象。這也對應著此次疫情中,有人申請延遲還貸等新聞的屢見不鮮。

疫情中,一箇中產家庭能撐多久?


值得注意的有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今年1月,重點18城二手房成交量出現大幅減少,環比下降38%,同比下降27.3%,說明疫情對房地產的衝擊是明顯的。歷史早有預警,2009年,美國暴發H1N1的第一個高峰期,受到影響最大的行業就有房地產,資金回撤率達12.72%。

第二組數據:2003年非典,近800萬人登記失業。試想,如果揹負著鉅額房貸的人一旦在這場影響面積更大的疫情中失業,沒了收入,那麼被改變的可能是一個家庭。

疫情期間,一個從事教育行業的母親將2001年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推薦給正在讀初中的女兒。這位母親對《南風窗》記者說,作者羅伯特·清崎說房子是負債不是資產,這20年來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諷。現在呢?

可見,家庭資產都會由於房地產配置過於集中,而在這次疫情中受到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者總是反覆一句老話: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也是為什麼近期頻繁看到不同金融機構在為我們的財富管理“補課”,引導家庭短期、中期以及長期如何做更合理的現金流規劃,對任何情況,都要有備用的償還方案。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中國家庭的風險保障意識。

那麼,除了房產等有形資產受到衝擊外,金融資產呢?回顧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股市經歷了大跌又出現了大漲。

疫情中,一箇中產家庭能撐多久?


原因在於疫情這個“外部衝擊”因素。疫情早期,資本市場後知後覺,等猛然意識到疫情嚴重性則易反應過度,恐慌性拋售。但這種恐慌又能在短時間內消除,於是修復行情便會開啟,常出現反彈。

這個現象也從另一個角度向中國家庭詮釋了,為什麼要進行多元化投資,而不是對幾隻股票、一個資產區域或一種資產類別敞口過高。

比如,前期如果過度投資了受疫情影響較重的行業餐飲、旅遊等行業,而不是還分散投資醫療、線上娛樂等行業,那麼,面對疫情,對沖風險的能力顯然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