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提起農村的“大喇叭”,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在老一輩兒的心裡,有著無法言表的情感。新中國成立初時,人民物質生活貧困、精神生活也相當匱乏,識字的更是不多,而“大喇叭”則成為了鄉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通過它瞭解國家發佈的最新政策,收聽每天的新聞報道,以及村中的每天的各種要事通知等等。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科技的進步,社會的不斷更新發展,各種高科技產品應用而生,媒體廣播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大喇叭”也就逐漸減弱和沉寂,淡出人們的視線。

然而,在今年,由於疫情的出現,農村地區為了將疫情信息防疫知識宣傳到位,“大喇叭”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成為抗疫宣傳一線的骨幹力量,硬核至極。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農村廣播網的起步與“大喇叭”的初創

1940年12月30日,隨著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廣播事業也因此拉開了帷幕,與傳統的報紙媒介相比,廣播的傳播面不僅更為廣泛,而且傳播速度快,感染力強。

自新中國成立後,從最高領導人到基層政府,黨和國家都極其重視廣播的宣傳教育功能,尤其是對於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

在1949年6月5日時,中共中央就把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為廣播事業局,目的就是要領導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以及普及人民廣播事業。於是在1950年4月22日,國家新聞總署就發佈了《關於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該《決定》指出:“無線電廣播事業是群眾性宣傳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特別是在我國目前交通不便、文盲眾多、報紙不足的條件下,利用廣播進行宣傳和動員,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新中國第一代電臺播音員



1952年4月1日,我國第一座以縣為區域範圍的廣播站——吉林省九臺縣廣播站正式播音,該廣播站的運行為農村廣播網的起步提供了可靠的範例。1952年12月,由中央廣播事業局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廣播會議,會議上肯定了九臺縣的經驗,並決定向全國推廣。

1954年7月6日至9月5日,我國又派出廣播代表團前往蘇聯,向蘇聯學習廣播工作的經驗,如何制定廣播內容與管理廣播體制。

1955年10月11日,國家領導人在中共中央七屆六中全會上再次明確提出“發展農村廣播網”的要求。在12月21日《徵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中他又提出:“在七年內,建立有線廣播網,使每個鄉和每個合作社都能收聽有線廣播。” 就這樣,在中央的領導與號召下,到1956年底,我國縣級廣播站達1458座,廣播喇叭增至50.67萬隻。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安鋼有線廣播站成立並開始播音

至1955年年底,我國已經建立了28800個收音站,這些收音站不僅僅運用於城市建設中,也發展到了農村建設中,讓“廣播下鄉”,可以說,廣播收音網的建立實現了新中國農村廣播網的起步與“大喇叭”的初創。通過這些“大喇叭”,終於實現了將黨和國家的聲音迅速的傳達到田間地頭到願望。

政治運動與“大喇叭”的巔峰時期

眾所周知,在1957年至1976年這二十年裡,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曲折不斷,各種政治運動層出不窮,然而,對於農村有線廣播建設卻並沒有因此停滯不前,反而迎來了巔峰時刻。

1956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並超額完成所有指標,工農業生產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但是當時人們似乎開心的有點過頭了,片面的認為只要加強主觀努力就可以迅速改變農業生產和農村面貌,因此大喇叭成了必不可少的裝備。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從1958年到1960年期間,為了配合當局開展的政治活動,全國上下大力發展廣播電臺的建設,極大的推動了“大喇叭”的發展。在這期間,農村廣播平均以30%左右的速度遞增,1960年全國建成縣級廣播站1600個,1961年達到2萬多個(包括人民公社廣播站)。而廣播喇叭1957年全國只有94萬隻,而到了1960年卻達到604萬隻。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到1966年,我國政府又發起了另一項政治活動,而大喇叭的發展也因此迎來了它的巔峰時刻。根據資料記載,1968年,青海省計委曾一次撥專款350萬元,重點發展農村有線廣播,這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撥款。甘肅省1969年和1970年也分別撥款245萬元、250萬元用於農村廣播網建設。到1973年,全國有線廣播網已基本普及。1973年全國95%的生產大隊和91.4%的生產隊通了廣播,全國農村有線廣播喇叭已達9900萬隻,61.5%的農戶家裡都有了廣播喇叭。至1976年底,全國安裝的有線喇叭已經發展到11300萬隻,達到了農村有線廣播建設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廣播-電視網的融合與“大喇叭”的衰落

1976年,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年,這一年,雖然國家災難重重(中國三位重要政治人物相繼逝世、東北隕石雨,唐山大地震),但也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年,“十年動亂”結束。隨著黨中央工作重心的轉變,廣播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畢竟時代要發展,不能總是停止不前。這一時期,國家對廣播網的建設開始同電視網的建設相融合,有線廣播逐漸走向末路。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1978年開始,電視網絡逐漸形成,但是有線廣播在部分地區仍然在使用,“大喇叭”也依舊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不過與上一個時代相比,明顯在減少中,有數據記載,在湖北襄陽,該縣1978年的有線廣播線路長達4500公里,廣播喇叭超過14萬隻,有線廣播入戶率高達64.7%,然而到了1989年,廣播線路已經減少到1480公里,而廣播喇叭只剩7365只。1990年代後,有線廣播更是每況愈下,“大喇叭”日漸消亡,改革開放後,很多地區都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杆倒線斷”。

不過,在農村有線廣播走向衰落的同時,新的廣播形式卻獲得了發展的機會,比如調頻廣播。比起有線廣播,調頻廣播有很多優點,不僅音質好,抗干擾性能強,而且在同等功率的情況下,覆蓋面積廣,還能節省投資。

1983年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明確要求:中央、省、市縣都要積極開辦調頻廣播。這次會議還對廣播電視事業的方針和政策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政策。這一政策規定除了中央和省級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凡是具備條件的省轄市(地、州、盟)、縣旗都可以根據當地的需要開辦電臺、電視臺。

這一政策調動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開辦廣播電視的積極性,讓廣播電視走進農村。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彩色電視

到了19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始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的戰略工程,這一工程的展開,消滅了無數的廣播電視盲村,解決了大多數農村地區農牧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據統計,“九五”期間(從1995年到2000年),我國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分別由77.4%、88.3%增長到92.74%、93.65%,覆蓋人口已達10億左右。

隨著農村電視普及率的不斷提高,單純收聽廣播的農村人口日益減少,“大喇叭”也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新農村建設的啟動與“大喇叭”的被召回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我國農村廣播事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在2005年到2006年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多項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廣播電視進村入戶,發展新農村建設。與此同時,村頭的“大喇叭”和鄉村調頻廣播作為農村的“公共傳播媒介”,也因此“大喇叭”獲得了新的機會、重回人們的視線中。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2003年3月28日,中國第一家鄉村廣播——陝西電臺鄉村廣播成立,在之後幾年間,近15家省級鄉村廣播頻率相繼開播。遼寧、山東、湖南、江西等地紛紛建立其富有本土特色的對農廣播臺各自獨立地發展。2004年下半年開始,浙江省金華市就積極重建農村廣播網,通過安裝戶外喇叭,讓田間地頭的農民們又聽到了久違的廣播聲。


2006年8月,遼寧人民廣播電臺等牽頭在湖南長沙成立“中國農村廣播協作網”時,天津人民廣播電臺也跨出了聯盟的步伐,聯合天津11個區縣電臺共同打造天津區縣聯盟廣播,引領中國廣播界掀起了一股農廣聯盟的高潮。“中國農村廣播協作網”在成立一週年之際,由遼寧電臺鄉村廣播牽頭髮起,聯合十一家省級專業對農廣播頻率參與推出了《全國農村廣播大聯播》這一檔專業對農節目。“大連播”在節目設置上分為《東南西北致富經》和《市場探探探》兩個板塊,欄目於每週六在各參與臺同時播出。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無線廣播農村大喇叭系統圖

“大喇叭”的重新迴歸,不僅還似之前那般發佈各種信息與益智娛樂,還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在突發災害性事件發生時擔任應急預警的角色。從今年的抗疫期間,我們不難發現,尤其是在鄉鎮農村,處處充斥著“大喇叭”的身影,每個小區、每個村口循環著的廣播,成為了疫情期間的新“網紅”。

你們村頭的“大喇叭”還在營業播報嗎?


疫情期間 廣播防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