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療15:解讀《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

自我康療15:解讀《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

大約距今五千年前,黃帝曾專門探討過醫道醫術問題。這些談話內容被記述和流傳到後世,就形成了人們現在所說的《黃帝內經》。

今天學習養生和醫學知識的人們,都把《黃帝內經》稱為古籍經典。黃帝當年探討醫道醫術知識的時候,也提到了一些古籍經典。其中,就有刻寫在玉版上的《揆度》和《奇恆》等經典。

據說,上古時代的先民們交流思想和傳遞知識信息,是通過結繩記事。至於這種結繩記事方法,是不是包含四時八風五色五行等的標識,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考證。我們只是知道,自從伏羲氏創制易八卦以後,古人們就開始把傳遞知識信息的圖文符號,陸續刻寫在玉石、陶器、龜甲、銅器、竹簡、錦帛和紙張等載體上。

後來,由於自然風化和天災人禍的破壞,大量珍貴的古籍經典都失傳了。在大約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還能看到《揆度》和《奇恆》等經典。這些玉版真跡,我們今天就已經難得一見了。因此,我們現在就只能通過研讀《黃帝內經》,間接感悟上古時代傳遞的知識信息。

在《玉版論要》篇章裡,對於醫道醫術的闡述,提到了四時八風五色等“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說”概念,也講述了“順”與“逆”的分析判斷方法。萬變不離其宗,就歸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值得注意的是,人體是形神合一的有機體。只有順應天道法則,才能保持自身生命系統的正常循環。如果違背天道法則,就會出現逆向反轉的異常情況,也必然會導致自身喪失生機。究竟是順應天道法則,還是違背天道法則,這個“順逆之變”的生死抉擇就取決於個人意願。

所謂“習慣成自然”,如果把違背天道法則的世俗陋習視為常態化,就必然會造成自身生命系統逆向反轉的異常病變。同時,也會喪失對社會生態系統發生異常病變危機的警覺。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研讀《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

《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

  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恆事也,揆度事也。

  搏脈痺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洩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勝,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可複數,論要畢矣。

自我康療15:解讀《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

白話文翻譯

黃帝問:我聽說上古流傳的經典《揆度》和《奇恆》,裡面講述的內容各有不同。那麼,現在究竟該怎樣理解和運用呢?

岐伯回答說:《揆度》是檢測和診斷病情發展程度的工具書,《奇恆》則是闡釋異常病變疑難雜症的專著。請允許我全面講述一下其中的醫道變數。《五色》、《脈變》、《揆度》和《奇恆》等各部論著篇章,萬變不離其宗,就歸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體是形神合一的有機體。人體神機的系統循環運轉,絕不能逆向反轉。如果出現逆向反轉的異常情況,人體就必然喪失生機。這個醫道變數的要訣,就是近距離觀察判斷患者氣色和脈象的細微變化。這些要義曾經被著刻在玉版上,可以通過學習《玉機真髒論》來參合應用。

患者面容氣色的變化,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應該分別把握各自的要點。

通過氣色判斷屬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只需採用湯劑滋補療法進行調治,十天療程就可以治癒。

通過氣色判斷,如果屬於重病患者,必須同時採用湯劑和藥酒療法,二十一天療程就可以治癒。

如果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須採用藥酒療法,需要一百天療程才能治癒。

如果發現患者已經氣色無光面容枯槁失形,就可斷定為不治之症,活不過一百天就會死亡。

如果發現患者脈象短促陽氣虛脫,就可斷定為死症。如果是溫熱病變已發展到正氣極虛的地步,也可斷定為死症。

再強調一遍,患者氣色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應該分別把握各自的要點。那麼,具體怎樣進行審察判斷呢?

病色上移為逆,下移為順。女子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

如果病色部位發生變化,由順轉逆為死症。男子即為重陽,女子則為重陰,這都死症。

如果預先察覺到陰陽逆反的異常情況,就必須儘快綜合權衡辯證分析患者的病情,及時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從而恢復陰陽平衡的常態。這就是《奇恆》理論的應用要義,也是《揆度》的應用要點。

  如果發現患者脈象強勁搏指有力,而肢體疼痛痿軟難以行走,就可斷定是外界寒熱邪氣交合侵害人體的病症。若患者為沒有胃氣的孤絕脈象,就可斷定體內元氣已經散失。如果患者脈象表現為虛弱又兼洩利,就可斷定為陰血損傷病變。總之,脈象孤絕為逆,脈象虛弱為順。

學習和應用《奇恆》的技法,從手太陰肺經寸口脈開始探索。

如果發現患者的氣血運行,出現了違反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規律的脈象,就稱為“逆勝”。一旦出現“逆勝”脈象,便是死症。

如果患者的氣血運行符合五行相生相剋規律,則脈象為順。患者脈象為順,就有恢復生機的希望。

天道常規的八風四時節氣變化,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規律,始終保持著常態化的週期循環。如果出現逆反的異常現象,就不能按照常態化思維進行推理和判斷了。

至此,《揆度》和《奇恆》的要義,就全部論述完畢了。

自我康療15:解讀《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

解讀啟示

按照天地人“三才搭配”和“陰陽五行說”,每個人都是形神合一的有機體。人格的培養和發展,不僅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身體成長,而且還包含著意識形態的精神成長。民族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成長,也同樣都是形神合一的發展過程。

個人的社會公共道德修養品位,便是“聞道有先後”的精神成長體現。“術為道之用”的“術業有專攻”,則表現為學術層面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誰是對社會有益的好人,誰是對社會有害的壞人,就決定於正邪善惡“道不同”的精神成長和價值觀取向。

在大約三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發展進化史中,人的身體形態和生理系統功能,一直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出現了某些身體機能退化的趨勢。在“聞道有先後”的精神成長層面,則呈現著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不斷髮展進步。然而,歸根至“法術萬變而道不變”的“道為術之本”,人們的社會公共道德修養品位究竟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這個問題,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清楚回答的時代命題。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記憶,也有大道文化和精神基因傳承。中國人經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此來講,大道文化一脈相傳的“黃老之學”,應該是中國人都知道的“老人言”了。正如大道文化的《黃帝內經》所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就是警示人們“防患於未然”,要求人們時刻注意“防微杜漸”。

環顧當今世界,人們一直忙於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治已病”,誰還能靜下心來“治未病”。在西醫科學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最先進發達國家,“新冠病毒”瘟疫會不會引爆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會不會引爆生化轉基因種子的糧食危機?“民以食為天”的糧食危機,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又意味著什麼?如果沒有這些生物安全的“治未亂”預案,難道非要繼續等到“治已病”和“治已亂”嗎?

令人遺憾的是,從上古時代的伏羲氏到神農氏和黃帝,直到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大道文化的“老人言”一直在流傳。然而,“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人,卻總是在經歷著“勞心者治人”的“吃一塹長一智”。直至今天,還沒有走出這種“興亡繼絕興衰治亂”的歷史週期輪迴。

因此,道法自然,返樸歸真,靜心研修“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黃老之學”,就是我們必須補習的歷史文化課,也是我們自己進行“精神康療”的自我拯救。

我們接下來的同步靜心養神療程,就是繼續研修和解讀《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