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藝考新政調整了什麼?

受疫情影響,推遲多日的高校藝術類專業校考終於要開始了。

在我看來,教育部門對疫情之下的藝考,核心措施大致有四點:

一、沒有太大必要的專業,儘量不考;二、能不單獨校考的,就不要舉行校考,可以參照已經考完的省級藝考統考成績;三、不得不做專業測試的,儘量不現場考試,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提交作品,考評分離;四、必須現場考試的,高考後再做面對面校考。

可以看出,這些考慮的核心就是最大程度避免現場考試,避免人群的聚集。學校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點、關鍵點,核心原因就是學校無法規避人群聚集。

疫情之下,藝考新政調整了什麼?

被稱作“佛系”的日本,防控疫情唯一的雷霆手段就是停課,可見學校防範之關鍵。繼日本之後,歐洲另外一個疫情重災區意大利也宣佈關停所有學校。截止目前,已經有10餘個國家採取了停課措施,美國很多著名高校也宣佈春假後不再返校,全部改為網上授課,哈佛大學甚至宣佈封校。

這不僅因為學生在學校裡必然高度聚集,同時,每一個學生也是一個社會家庭節點,很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傳播,這也是我們至今未能復課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對疫情嚴防死守,教育部門也提出了“五個一律”,陳寶生部長甚至喊出“戰時狀態”,足見疫情防控對於教育部門的嚴峻性。

韓國是目前除中國外疫情最嚴重、發展最快的國家,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人群聚集。疫情初期,韓國一宗教團體不顧各方阻攔,舉辦了上萬人的大型聚會,導致一度韓國確診感染者60%以上是這個教會的教眾,其所在城市也成為“重災區”,這無疑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因此,避免大量人群聚集,是至關重要的疫情防控措施,教育部門更不能因為考試,讓所有人冒這麼大的風險。

疫情之下,藝考新政調整了什麼?

首先是能不考,儘量不考。其實,去年年底教育部壓縮藝術專業考試就強調過了,比如影視編導、戲劇文學等專業實在沒有必要校考,文化課水平體現的綜合素養更重要。

第二,能參考省級藝術統考的成績儘量利用,不再單獨組織校考了,這樣就基本解決了絕大多數藝考考生的專業測試問題。

非常幸運的是,教育部在2019年底就對2020年藝考做出了重要調整,大幅度縮減校考範圍與專業數,除單獨設立的藝術院校外,大多數高校都取消了藝術專業的校考。截止目前,全國僅有河南省個別專業的測試尚未完成,其他省市的藝術類專業統考均已結束,基本可以為各高校提供考生的專業測試成績,也為這次調整做好了重要鋪墊。

對於專業性強,學校個性化要求強的,允許學校開展非現場測試,即可以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搞網絡校考,或者通過網絡提交作品,再進行打分評價。比如表演專業,可以在仔細甄別考生身份後,系統直接開始錄製即興表演並上傳,學校組織集體打分考評,完成專業課考試。

疫情之下,藝考新政調整了什麼?

對於這種做法,可能一些人有疑問,“如果有人弄虛作假怎麼辦”?對此,教育部門也特別強調了系列保障措施。除了利用人臉識別等信息技術手段外,還將和公安部門充分合作,以做嚴格的身份甄別。更重要的是,支持高校在高考後再進行復核,甚至部分現場考試。

其實網絡考試,美國ETS這些年一直在做,尤其是對於偏遠國家與地區,不宜設置考場的地區,ETS早就推出了網絡考試的方式。與我們目前做法類似,一個系統考試,一個系統是視頻監控,自動提交全部視頻資料。

可能一些人還存有僥倖心態,但要明白,先不說作弊第一步就會被擋住,一旦之前的作品、信息與考後現場測試信息不符,是很容易被發現的,你將失去當年甚至未來幾年的考試機會,還敢嗎?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門暖心地明確提出兜底的要求。對於家庭貧困、沒有技術條件、經濟條件網上考試的,高校需要負責為這類考生提供網絡考試或其他非現場考試的基本錄製條件或幫助。

當然,對於仍然有需要現場考試的學校與專業,需要等到高考結束後再進行。對於這類高校,也要儘量縮小範圍,只對進入複試的考生進行,這樣就大幅度縮減了考生數量,減少了人員聚集量與密度。

四類情況的處理方式,實際上最大程度考慮了高校專業培養的特殊需求,也基本保證了高校在這些特殊專業上的培養需求。其實,相較所謂專業測試,基礎文化水平或者說綜合素養更為重要,厚實的基礎會讓學生走得更遠,更不要說,一些專業其實本就沒有那麼突出的專業性。

因為疫情不得不對今年藝考考試組織方式進行調整,但對於考生來說基本沒有影響。首先,招生數量沒有變化,第二,專業課測試規則的調整,是面向所有考生的,大家都一樣,也就不存在是否公平的問題。

總之,今年藝考因為疫情不得不做出調整,但相關措施也已經把對高校培養的影響降到了最低,但同時,我們也守住了高考的底線、紅線:公平公正!


作者為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