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期的孩子對你說:我不想活了

想和你做朋友——

二級心理諮詢師

15歲及3歲女孩兒的媽媽

想富又想美的工薪族一枚

有滋有味活在凡塵人世中

當青春期的孩子對你說:我不想活了

插畫 / 風澤 (這位15歲的高中生,願與你一起穿越迷霧重生)

當青春期(12-18歲)的孩子對你說:我不想活了。

你可以悲傷,但不要憤怒。

你可以心痛,但不要指責。

但願你不是淚流滿面:“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不缺你吃不缺你穿,哪一點對不起你?”

或是奪口而出:“你去試試看啊!”

但願你能忍住內心複雜的情感,靜靜地聽他說。

當你靜靜地聽,你會發現——

這不是一種威脅,這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你應該慶幸,孩子願意說出來,讓你有了救他的機會。

聽懂青春期的痛


但願你能聽懂孩子的痛,並願意陪伴他一起承受青春期的痛。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有許多衝突,他們很迷茫很痛苦。

在他們身上有四對矛盾——

一是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二是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託之間的矛盾。

三是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四是成就感與挫折感之間的矛盾。

他們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即將建立而沒有正式確立的敏感時期,面臨著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和高壓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表現出家長不願意看到的“叛逆”。

他們在探索“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們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但他們的經驗有限,找不到答案。

他們有著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你或許要說,我們當年只想離開農村,只想考上大學,就沒想過這些“烏七八糟”的。

親愛的家長們,時代不一樣了。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我們當年追求的是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他們在追尋歸屬與愛,在思考自我價值。

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這是巨大的生命課題。您或許能回答,或許也不能回答。

有一些孩子,趟不過這個內心的缺失和迷茫,就會沉溺在痛苦之中。

但這是他們必須跋涉的生命河流,他們都渴望抵達成功的彼岸。

聽見真實的他們


2005年4月22日4點10分,一名北大中文系的女生,從北大逸夫院理科2號樓跳下,當場死亡。

隨即這名女生的遺書曝光,她寫道——

我列出一張單子

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

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

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寫的


回想20多年的生活

真正快樂的時刻,屈指可數

記不清楚上一次發自心底的微笑是什麼時候

記不清楚上一次從內心深處感覺到歸宿感是什麼時候

也許是我自己的錯吧……


她還寫道:“人生每一個階段的最後,充滿了難以再繼續下去的悲哀”、“痛到心尖在顫抖”、“生何歡、死何懼”……

可以想像,為了上北京大學,她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可當她上了大學之後,卻丟失了目標和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

可曾,有誰聽到過她的痛,有誰陪伴她承受過這些痛?

可曾,有誰聽見過最真實的她?

誰又將為她的離去,悲慟半生?

等待他們長出力量


但願我們都能聽見,最真實的孩子。

因為,真實是比完美更好的存在。

但願我們能等到,孩子拯救自己的那一刻。

“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也曾用一個父親的力量保護孩子,陪伴孩子承受了青春期的痛。

從高中開始,麥家的兒子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3年全部待在家裡,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麥家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裡來,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又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直到有一天,麥家的兒子到了該高考的時候,他看到曾經的小夥伴都開始努力讀書,突然意識到了差距。他自己申報了國外的8所學校,陸陸續續過了6所,最終選擇了費城藝術大學,還獲得了12000元美金的獎學金。

談及兒子叛逆的經歷,麥家感嘆:“我當年就是一個叛逆的人,孩子遺傳了我不好的基因。”麥家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從14歲零8個月開始,連續17年沒有和父親說過話。因為父親的打罵,他對父親憎恨了長達幾十年。而等到他自己做了父親,才真正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愛。他說:“陪伴兒子的這段經歷,其實是自己在還債。“

但願我們能包容、接納、保護青春期的孩子。

但願我們能尊重孩子的個性,認可他的獨特之處。

但願我們能等待他們長出力量,拯救自己。

但願青春期的痛,不會成為生命的殤。

但願我們能還債,而不是欠債。

最後,親愛的孩子,關於你為什麼而活,

你的答案不在老師,不在家長,

而在於你,無限可能的未來。

那是父母,未曾到達過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