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從組織到個體,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包括旅遊、交通運輸業、線下零售、線下教育培訓、商場、電影院、餐飲酒店等重度依賴線下消費場景的產業,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有些情況嚴重的無奈倒閉,日前國內最大PHP培訓學校“兄弟連”便宣佈停止運營,員工全部解散。王思聰曾經光顧過的高端KTV品牌“K歌之王”的北京門店,也被曝出全體裁員。也有的情況嚴峻面臨困境,自稱“沒有文化的土鱉小老闆”的魅KTV投資人吳海公開表示公司賬面資金只有1200萬,按照正常財務支出只能勉力維持2個多月,西貝和外婆家更是紛紛受訪表示賬面現金流“支撐不過三個月”。

這些只是當下企業生存困境的一個縮影。疫情還未消散,儘管舉國宅家的魄力讓內部局勢得以遏制,但外部形勢來勢洶洶依然不容樂觀。

為了活下去,企業和員工都在主動或被迫作出選擇與改變。而企業和管理者的應對之策,亦無不經歷著法理與情理的博弈。

在這背後,無論降薪與否,企業都面臨著艱難抉擇。

餐飲企業的活法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受影響程度首當其衝的就是餐飲行業。

儘管2月17日之後線下“復工潮”逐步拉開大幕,但對於廣大餐飲企業而言,堂食的解禁時間乃至於解禁後客戶的外出就餐的頻率與心理因素,依然呈未知數狀態。

1月26日,樂凱撒創始人陳寧發聲,公司預計損失3000萬,疫情結束前董事長和CEO不發工資,經營團隊半薪,以保證未來三個月現金流安全。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2月1日,在全國範圍內擁有超350家門店的餐飲連鎖企業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也在採訪中告急,2萬員工待業,月收入減少7-8億,月工資支出1.5億,“賬上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無獨有偶,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也透露,即使不開業,每天天一亮就要支付250萬的固定成本,如果持續停業,公司現金流也只能支付兩個月。

就連行業領頭羊代表的海底撈也表示壓力山大。根據測算,疫情停業期間,海底撈損失已超過11億元,全年業績也將受到極大影響,估計疫情造成的2020年營收損失約50.4億元。

餐飲企業的日子普遍不好過,但還是有餐飲企業“打破僵局”。

2月8日,安徽老鄉雞餐飲有限公司微博發佈一段視頻迅速爆紅於網絡。視頻中老鄉雞的老闆束從軒撕毀了員工們親筆簽字畫押的不要工資的聯名信。他直言就算是賣房子賣車子千方百計也要確保他的員工們有飯吃、有工作做。

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束從軒

無論作秀還是真心,從品牌溢價角度來看,在如今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老鄉雞無疑以最小的成本,憑藉一己之力實現了“變危為機”。借這個機會,束從軒也成功地從一片“叫慘”聲中博得了員工的好感和尊重,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

“共享員工”抱團戰“疫”

面對這場人員支出成本與現金流危機,企業也在不斷尋求自救。而“共享用工”的一夜爆紅,則輕易吹皺了人力資源市場的一池春水,幫助疫情下的企業改變了經營管理思路。

“共享員工”的概念源於盒馬鮮生和西貝的一場合作。

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疫情爆發之後,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接受採訪稱,倘若疫情短時間內得不到控制,西貝熬不過三個月。而此時,躲在家中不敢出門的人們,對生鮮產品上門配送的需求迅猛增長,盒馬鮮生面臨著巨大的人員缺口。

2月3日,盒馬鮮生隔空喊話雲海餚、青年餐廳,邀請他們的員工“臨時”到盒馬上班。於是,“共享員工”的概念橫空出世。

對於整個停滯的餐飲業,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是它卻為當前嚴峻的疫情下,提供了一個抱團取暖的思路。此後多家企業,比如西貝、奈雪、探魚,沃爾瑪、生鮮傳奇、京東、蘇寧、聯想等等企業相繼跟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或者提供臨時就業崗位增加員工收入,或者解決自身用工壓力。

從“借人”到“借車”,共享模式完成了一次進階,過去看似關聯性不強的行業企業,在疫情之下站在了一起。畢竟誰能堅持到疫情結束,誰將會是大贏家。

高管降薪斷臂求生

除了嘗試破局,“節流”也是不少企業努力嘗試的方向。

對旅遊業而言,這一波帶來的毀滅性衝擊肉眼可見。鑑於現金流對於旅遊企業至關重要,如何縮減開支渡過疫情難關,成為當下的關鍵。

3月9日,攜程CEO孫潔發佈內部信稱,從本月開始,自己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將0薪。公司高管層也提出自願降薪,最低半薪,直至行業恢復。其他員工暫緩漲薪;服務部一線員工可正常調漲薪資。

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攜程CEO孫潔

不僅是攜程,旅遊業內包括華住集團、亞朵集團等多家企業創始人也都宣佈主動降薪。

華住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季琦也通過郵件向內部全體員工表示,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將自己的薪酬全部捐出,此外,華住班委薪酬打對摺,華住合夥人薪酬打7折,華住VP以上幹部參照執行。

同樣高管團隊降薪的還包括亞朵集團,亞朵集團創始人兼CEO耶律胤近日發佈公開信稱,公司管理團隊主動降薪,但是會首先保障一線夥伴的薪酬。

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衝擊下,旅遊、酒店行業業務量大幅縮減,高管降薪也是企業緩解現金流的一種自救方式。

除了高管降薪,目前各家企業也都在想辦法加速現金迴流。在上週攜程發佈的“旅遊復興V計劃”中,該企業不僅針對旅遊行業復甦發佈了目的地指數,給行業復甦“打氣”,還宣佈將於3月首期上線“預約未來旅行”預售產品,以緩解資金壓力。而今典集團旗下紅樹林等酒店集團則推出了超低價客房,通過預售旅遊產品的方式試圖加速資金迴流。

房企裁員降薪“自救”

疫情之下,以往“吃香喝辣”的房企日子也不太好過。一些資金不寬裕的房企及產業鏈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不少房企先後曝出裁員、降薪的消息,另有房企以組織架構調整為由變相減員。

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20年2月,全國27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僅成交了240萬平方米,環比降幅高達83%,同比下滑77%。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武漢、重慶,因買家購房意願不強加之售樓處開放受限,二月甚至出現了0成交。

一些本就處境艱難的中小房企則困境加劇。近期,四川企業中迪禾邦對內宣佈無力支付1月及2月工資,勸說員工主動辭職。而身處房地產下游的代理公司受市場影響更大,房天下、廣東中原紛紛採取降薪、減津貼、優化人員配置等“自救”措施。

部分大型房企也無法安之若素,新加坡凱德集團在近日宣佈董事會和高管層自願降薪,所有經理級及以上級別的員工凍結漲薪,其他員工則不受影響。此舉措將在6個月之後或者疫情平穩後重新評估。

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不過,在多數房企忙著“自救”之際,也有一些房企逆流而上。

據中指院發佈的《2020年1-2月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排行榜》,今年前兩個月,Top50房企拿地總額2861億元,同比增長28.0%,香港置地、綠城中國和華潤置地位列前三,總金額分別達318億元、268億元和140億元。

對於這些資金充裕的房企來說,這也許是個補強或“超車”的機會。

機遇與轉型中的增員

疫情是一把雙刃劍,有人深陷困境,也有人迎來機遇。其中,不少保險行業“不降薪、不裁員、擴大招聘”的聲音,著實在市場表現中“一枝獨秀”。

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讓大家再一次深刻意識到“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也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自我防範意識,喚醒了大眾的健康風險保障意識。

疫情之下,你的工作和工資還好嗎?

故此,大家保險集團2020年集中社會招聘崗位多達1626個;中國人壽研發中心2020年校園招聘也在持續進行;全面復工的珠江人壽也發佈了招聘啟事。

值得一提的是,泰康保險集團啟動了“抗疫白衣戰士”子女專項招聘活動,為馳援湖北的全國醫護人員家屬,提供全國就業和實習崗位。

事實上,幾乎每一次大疫情過後,都會出現投保率增加的現象。

回顧歷史數據,2003年“非典”疫情推動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險業保費收入快速增長,5至8月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期間,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高達309%、265%、158%、131%,疫情穩定後逐步恢復正常增速水平。

隨著此次疫情防控的需求增加,民眾對長期包括意外、醫療、重疾、定壽及終身壽險的需求也在增加,隨著保險意識的增強,我國保險尤其是互聯網健康險的滲透率也有可能提高,另一方面也倒逼險企不斷創新適應市場變化的保險產品,提升理賠服務。

無論身處哪個行業,由疫情所帶來的危機,都將是對企業生命力的一場考驗。

只有熬過這場寒冬,或許才會迎來久違的小陽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