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筆下天地——我的父親

每當我寫父親這兩個字的時候,總感覺到手中的筆是那樣的沉重……握著筆的手不由的顫抖,萌生出將父親的經歷塗鴉一番的思緒。高爾基曾經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父親是一部震撼心靈的鉅著,讀懂了他,你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然而,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父親的獨生女兒的我,雖已經讀了鉅著的一大部分,但至今尚未讀懂這部鴻篇鉅著的深刻內涵。 一、坎坷的經歷,拼搏的人生父親是榆次對外貿易局一名普通的退休幹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父親與共和國一路前行,見證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深刻的社會變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共同經歷了各種沉浮與苦樂。時至今日,父親已走進了古稀之年。父親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奠定了積極向上的人格品德。也許是上蒼給他安排了不公的命運,一生走的坎坷多桀,很不容易。在很小的時候,由於意外,導致左眼受傷,基本上失去視力;在長身體的時候,遇上了三年困難時期,經受了忍飢挨餓的痛苦;在那個特殊年代,由於爺爺的歷史問題,父親失去了升學讀高中圓大學夢的機會;知青下鄉插隊,經歷了近八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歷練;艱難的返城經歷,至今讓父親難以忘卻。從基層調回城裡工作後,成了家,才有了安定的生活。我出生後的那幾年,親情一家樂,紅紅火火的日子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然而,不幸的是我的母親由於突發疾病過早的去世,打破了父親平靜安詳的生活。面對親人的離去,雖然生活的磨難給父親帶來不少的困惑和彷徨。但是,父親沒有被眼前的各種困難所壓垮,而是面對現實,用堅強的毅力,擔當起了既當爹又當媽的一切重任,用粗茶淡飯把我養大。父親一天天忙裡忙外的身影,是我看不夠的風景。真可謂:父愛如山!就這樣,父親艱難地熬到了改革開放,隨著企業的全面改革,雖然父親下崗了,但是,他沒有沉淪,憑藉著健康樂觀的心態和當知青時的歷練,勇於為社會承擔,對下崗沒有怨言。因為父親不平凡的經歷和愛國情懷的生成,根子裡渴望的並不是大富大貴,而是勇於為社會奉獻、敢於為國家擔當,更是經歷大風大浪之後面對挫折和困難的那種平靜和踏實。父親在那些人生最灰暗的時期堅信:只要你勇敢地扛起各種困難,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力,勇於努力拼搏,老天就會給你打開一扇希望之門,一切磨難最終會成為一種財富,是順境的人生難以獲得的寶貴財富。父親就是這樣,用自己堅定不變的理想、信念、忍耐、寬容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一路走進古稀之年。退休之後的父親,走進了寫作園地,通過激情歲月的思考和曲折人生的總結,用筆記錄下來,彙集成為《張寧靜作品集》,奉獻給社會。父親自幼受爺爺的耳濡目然,十分痴情於讀書。儘管由於歷史的原因,失去了讀書圓大學夢的機會,但嗜好讀書的稟性難移,只要一有時間、一有機會就找書閱讀。返城工作後,雖然工作繁忙,生活的重擔壓肩,但父親仍沒有放棄讀書學習。我曾記得:父親經常坐公交車去太原拜訪山西省委黨校的同學,並得到許多贈書,回家後總是如飢似渴地認真閱讀,從而不斷地提高著文化底蘊,拓寬了對社會深刻內涵認知的視野,促進了父親在精神層面的不斷提高。在上世紀90年代,企業全面改革,父親下崗失業,為了維持生計,父親到一家大書店值夜班,這使得酷愛讀書的父親有了“得天獨厚”的讀書機會。在這家書店守夜的幾年間裡,非常幸運地把好多書通讀了一遍,並做了筆記,為父親日後總結歷史和觀察事物,記錄社會,奮發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不忘初心,樂善好施回望父親走過的路,是在艱苦歲月中長大的一代人。如今,隨著改革開放,國家富強了,百姓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父親不忘初心,至今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簡單的生活,從不奢侈,有時候對自己有點“摳”。我經常勸父親:現在生活好了,應該寬待自己一點兒。但父親卻說:別人怎樣,我管不著,但我不能忘記是怎樣從艱苦歲月中走過來的,更不能把長輩留下的好家風丟掉。然而在我們這個大家族中,凡是考上大學的孩子,父親都全力資助,出手很是大方,如有病得病住院和困難時,總要伸出援助之手。父親特別熱衷於公益事業,先後多次向晉中血站獻出3000cc血。同時,宣傳並帶動周圍的同學,一起為救死扶傷獻出了各自的一份愛心。父親常說:“獻出了愛心,快樂了自己”。晉中電視臺曾進行過採訪報道。特別是在2016年,父親回到了闊別40多年的下鄉插隊的東陽鎮南莊村,看望曾經和他一起摸爬滾打,共同進行勞動的村幹部和社員。當父親看到個別生活困難的社員時,就慷慨解囊給予資助,還在飯店宴請了南莊村的新老村幹部和部分社員,一起暢談了那戰天鬥地的崢嶸歲月。父親所作的事情,令我感動不已,並使我從父親的點滴中,感悟到許多的人生哲理。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時光剝蝕了父親的青春年華,中年又經歷了無數坎坷一路走過。他滿頭的白髮告訴我,父親已慢慢老去,回想起父親曾經的諄諄教誨與叮嚀,那是我一生聽也聽不夠的歌謠,併成為我一生前進的動力。 三、筆耕不輟,華章碩果按照一般常理,經歷過一生坎坷的父親在退休後,應該享受晚年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但父親放下了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的重擔後,卻認為是自己的第二個春天到來了,愉快地走進了寫作園地。正如父親所說:自己要發揮餘熱,老有所為。於是,父親用寫作繼續奉獻著自己的餘熱,他把自己的寫作當成一種業餘愛好,一種養生術。父親通過坎坷的經歷造就的敏銳觀察力,洞察社會變遷遺存,挖掘時事探求究竟;通過長期以來孜孜不倦的讀書沉澱的文化功底,伏案疾書篇篇文章,書寫琳琅社會萬象,弘揚正能量,繼續給社會奉獻餘熱。幾年間,父親一直風塵僕僕奔波在榆次這方大地上,不論城內的大街小巷,還是鄉村的農戶人家,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跑採訪,寫報道,報道了與榆次有關聯的一些代表人物。諸如:戰爭年代的革命老前輩紅軍帽設計者趙品三、抗戰老兵王鴻崗、劉尚文、冀汗山;殺敵英雄李三蠻、戰鬥英雄高晉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較大貢獻的老領導胡光隆、田耀、楊精華、田振川;全國勞動模範魏虎仙等。將魏榆大地上曾經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進行了挖掘,搶救出不少珍貴的榆次歷史資料以及記錄人生砥礪的家園情懷。經過整理彙編出版了《張寧靜作品集》。中共山西省委黨校教授劉樹信欣然為該書作序,《榆次時報》全文刊載並加註了編者按,《晉中日報》也相繼刊出。這既是對父親幾年來筆耕不輟的肯定,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榆次時報》曾對父親的事蹟以《筆耕不輟夕陽紅》為題進行了報道,晉中電視臺也進行過報道。父親深沉地思考社會,伏案提筆,用通俗的語言、質樸的情感寫出不少感悟人生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多篇文章,目的是讓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勇於為社會擔當。父親的人生感悟文章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讚揚。父親在文學園地辛勤耕耘,幾年來幾百篇弘揚正能量的文章源源不斷問世,先後發表在《榆次時報》《晉中日報》《晉中晚報》《晉中文史》《太原日報》、山西省委的《黨史文匯》《山西文史月刊》《晉中銀齡》《瀟河》等報刊雜誌上。父親的突出貢獻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榆次作家協會、晉中作家協會先後接納父親為會員。隨著社會閱歷的不斷積累,寫作技巧的逐漸嫻熟,幾年來,成功寫作並完成數百篇文章奉獻給社會。2018年,在榆次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比賽活動中,父親的文章獲得了“一等獎”。2019年山西黃河電視臺新聞網《尋找共和國同齡人》欄目對父親的事蹟進行了採訪報道。青山依舊,歲月流逝,父親這一代人已經步入秋冬季節,這是一個收穫與追憶的季節。人生本是苦難的歷程,然而父親這代共和國的同齡人是革命的奮鬥者。“祖國在我心中”是父親這代人一生的相守,矢志不渝的信念。真可謂“丹心可見,正氣浩然”,無怨亦無悔。如今,父親正在整理文稿,準備出版第二本書。不久,將奉獻給社會,供讀者欣賞。每當我看到父親孜孜不倦的伏案疾書,令我十分感動,淚水不由得在我眼眶裡打轉……我的父親,一生勇於為社會擔當,一直保持著知足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晚年,發揮餘熱,筆耕不輟,奉獻社會。雖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但他做人是非常成功的。他用默默無聞和不為名、不為利,只願為社會多做貢獻的品質,詮釋著大寫的“人”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代表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品質,也正是像父親這樣千千萬萬平凡的人,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我為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欣慰和自豪。願父親健康長壽! 2019年9月女兒 張志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