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開始對這部書的作者當年明月產生興趣。我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一部“不正經”的史書?於是,我去翻閱了有關他的資料,結果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


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出乎意料之一:一個喜歡看漫畫的學法律的公務員


當年明月本名叫石悅,他是一名公務員,每天上班的途中喜歡看看漫畫。他說,每天思考太緊張,看漫畫可以讓大腦放鬆一下。看漫畫也是一種思考,不過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思考。

高考前兩個月他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回家自己玩。當時爸爸上班,他就假裝背書包上學去,等爸爸出門,他再回來。

高考填報志願時,他並沒有選擇自己一直熱愛的歷史系,而是聽從了父親的意見,填了法律專業。原因無他,學歷史不好找工作,學法律好找工作。

二十歲時,他考上了海關。第一次拿工資差不多有六千,生活毫無壓力。基本上很多時候,他完全沒有任何生活的憂慮和各種情況。所以,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開心,很高興。

跟著感覺走,沒有遠大目標,極具現實感,這就是那個在網絡上談笑風生的當年明月。


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出乎意料之二:行動上的嬰兒,思想上的老人


直到上大學以後,石悅才突然發覺一件事兒:很多人會做的事兒,他完全不會做。

比如,上大學第一次去洗衣服,他把洗衣粉倒在洗衣盆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然後他問了旁邊一個洗衣服的人要怎麼辦?那人看了他很半天說:“用手搓啊!”

有一次他晚上出去了一會兒,回來發現寢室門關了。如果是一般人,都會敲門。但他沒有敲門,而是在門外等了三個鐘頭。一直等到有人出來才進去。

他說,自己的生活,好像不適於這個世界。原來他認為別人很奇怪。後來才明白,原來是自己很奇怪。

雖然在行動上有些滯笨,但他卻沒有停下自己思考的腳步。

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特別可憐。別人可以有一種狀態叫做不想事兒。但這種人沒有那種狀態。他無時無刻,總要想點事兒才高興。而他大概就屬於這種人。不是說他有意地要去想這件事兒,而是說他如果不想事兒,就覺得特別難過。

“我覺得生活不在我的掌控之內。我的想法、思想很像老年人,而具體的行動很像嬰兒。”石悅說。


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合乎情理之一:哪有什麼一夜成名,其實都是厚積薄發


二十六歲,石悅開始以“當年明月”的筆名在博客上寫下歷史隨筆,創下近2000萬的點擊率,後被出版社發現,將其出版成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該書很快席捲全國,當年明月也一舉成名。

人們驚歎,年紀不大的他,對歷史卻有著深刻的洞察。其實,這都得益於他十多年如一日對歷史的那份熱愛和鑽研。

上初中以後,石悅開始翻起了《二十四史》。他從《史記》開始看,每天看兩個小時的書,一看就是十三年。十三年的積澱和思考使他形成了系統地對歷史問題的看法。

大學那幾年,他在外面吃飯,能數得出來次數,很多時候他也不怎麼吃飯。很多人說他像神仙一樣。那段時間他的精神旅途從沒有中斷過,他選擇不斷地看書,不斷地思索。

他雖然讀的是法律專業,但上大學看的最多的是量子物理和精神病學。他看什麼書,延續著一個準則,就是前進。他不覺得孤獨。因為他知道自己懂得的越來越多。在他看來,通過讀書,懂得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律,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狂喜。

他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有很多種選擇,最低的是溫飽,然後是利益,是錢,超越錢的是名望、權利,但是在超越這些所有東西之上,還有一樣東西,叫智慧。你到這個世界上來,你應該有這樣一個覺悟,就是你終究要死的,這是一個人很悲劇的在於,無論他多厲害,無論多牛,無論多麼囂張,他都是要死,他都有終結的那一天。只有智慧和知識,內在強大,讓你自己懂得很多,對這個世界你有充分的瞭解,你就不會有畏懼感。


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合乎情理之二:歷史畫卷在我面前展開,我只是歷史的代言人


“當時明月見,曾照彩雲歸。”因為很喜歡這句詩,所以他便以“當年明月”作為自己的筆名。但他更喜歡別人稱他明月。

為什麼對歷史感興趣?明月認為,那是因為他能看明白歷史。歷史,很多人看了覺得就是個故事。可他看到的不是這樣,他能感同身受地看到很多東西。比如,痛苦、掙扎、悲傷、追悔莫及,他看到的是情緒。

很多人不懂歷史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那個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它不是故事,它是真的。這就是歷史的秘密。其實古人也是一分鐘一分鐘過的,但是在史書上它只有一句話,他這一輩子可能只有一句話。所以人們就很難理解他的痛苦。

歷史這個東西太深奧了。它都是最高層次的事兒。我無論身處在多小的房間裡,我只要翻開那本書,我就是在看大海。它記述了無數人的一輩子。他們不斷地掙扎,想出頭,想出名,有的是為了正義而奮鬥,有的是為了私利而奮鬥,這些人,無論他怎麼折騰,最後只在這本書裡。你一頁紙翻過去,就能翻過無數人的一輩子。我在看一本很偉大的東西啊。這種樂趣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為了這種樂趣,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娛樂,你都可以忽略。當我翻開書,我就能看到很多人的命運。所有的一切,都只在一張紙上。但是你是能感受到的,我感受到了。

”明月說。


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為什麼偏偏是明史呢?

“這個朝代我很熟悉,這個朝代有很多被人誤解的地方。明史和明史料上流下來的那些人,都是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歷史中的精英,但他們留下的也只有一片傳記,或者一句話。這個人就消失了。這是很殘酷的。所以我知道歷史的殘酷,也知道歷史它為什麼那麼恢弘,那麼偉大。就是這個原因。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去寫歷史,因為這樣寫歷史才有人看。我很坦率地說,

歷史這個東西,歷史本來就不太人喜歡。歷史沒有大團圓結局。所以我用的手法會讓人覺得看歷史很輕鬆。”

“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二十六歲之前明月並不信道。當在艱澀的歷史中讀透了歷史的興衰榮辱、戰爭權謀之後,他相信了。它總有規則。這個世界是有規律的。發生在他身上的規律就是一種突然的意識,到了他的身體裡,佔用這個身體,借用這個身體存在,然後寫出東西來給別人看。

於是,他寫了。

於是,便有了《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只是我


但,他並不想揚名立萬,也不想光宗耀祖。

因為他明白,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平平安安過完一輩子是很難的。所以,他覺得這個世界很冷酷。

作為一個人來說,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有時候能得到別人理解是不容易的。理解歷史人物,就是理解現在的人物。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且不可做你不熟悉的事兒,你不擅長的事兒。很多人就敗在這上面。

他知道,歷史是由人組成的,而人是有人性的。歷史教會他,明白自己的渺小,很多時候,你才能理解,才能繼續去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