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次進入社會時多大?做了什麼?

陌上花開5577


剛出社會時才十三歲,我去賣冰棍,有模有樣,還一路吆喝著,現在想想還自立得蠻早的!


雪花飄z


我第一次進入社會時18歲,到工廠做臨時工。

那年,我高中還沒畢業,利用暑假打工掙錢。我做工的工廠是一家三線造船廠,專門造軍隊的艦船,以海軍登陸艇居多。

我做工的車間,當時稱4號車間,工人基本都是鉗工,車間裡擺滿了機床之類的機器。我的工作是拿一個小鏟刀,雙手握著,有柄的一頭抵在腰上,另一頭是鋒利的刀口,對一個工件(鐵質的)的平面不停地鏟,剷出的鐵屑用油布抹去,一遍又一遍,直到將一個工件鏟磨到需要的厚度。

這是鉗工的一項技術活,教我的師傅是八級工,人很和善,我至今印象深刻。

這個人生第一份工作,我幹滿一個暑假,共獲得60多元工資。上世紀70年代,60元錢對於一箇中學生,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幾十年過去了,儘管後來我沒有在工廠當過工人,但那一段工廠生活卻令我永生難忘。





水上慈航


我第一次進入社會是我十六歲的時候,當時初中不上了,老爸在家看我來氣,於是就讓我去工地上做小工,主要是想讓我知道沒文化是要受苦賣力氣的,當時自己可能處於叛逆期,倔這性子在工地上做了一個禮拜,確實太累了,後來就偷偷跑到同學家裡開的廠子裡做工,被老爸知道後把我叫回去上課政治課,實在拿我沒辦法過完年就把我交給我表哥學廚師,一直幹到現在。現在回想起來明白父母當時是有多麼的恨鐵不成鋼啊!


南宮小六


你第一次進入社會時多大?做了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是從校園踏入社會,只是有早有晚。我十六歲進入社會,我覺得很多同學和我一樣因為學習不好就輟學了,這在農村很普遍。有的輟學以後整天瞎混不務正業,有的會去親戚朋友那裡學習修車或者學做飯的手藝。不管怎樣都是從校園踏入了社會。

我因為學習不好就輟學了,輟學以後我就學習做涼皮。鄰居家會做涼皮就在我們當地縣城開了個涼皮店,讓我去刷盤子。當時我們店斜對面就有一個涼皮店生意很好,我們兩家離得很近我們店沒有生意。沒有多久我們店對面也開了一間涼皮店,本來就沒有生意的我們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為涼皮店沒生意,我們做的涼皮只能自己吃。每天都是今天早上做拿去賣,吃就吃昨天沒有賣掉的。每天都吃連續吃了兩個月,就算再喜歡吃涼皮的人讓一天三頓吃也會吃吐。我現在看見涼皮就討厭。

我們的涼皮店從開業到關門一共兩個月,這兩個月我學會了做涼皮,也吃夠了涼皮。

這是我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回答完畢,希望能幫到你。


趙陽的生活VLOG


那是上初中的時候,因為家裡窮條件艱苦就輟學不讀了,家離學校三十多公里,每週末回家一次,我們二三十學生住著大通鋪,冬天沒有取暖的,晚上穿著衣服睡覺經常半夜被凍醒,地上放的水早晨起來就結冰了,喝的熱水六七十度的,下課排隊打水每人就一壺水,下課晚的都打不上水,中午用那不怎麼開的水泡餅吃,一吃就是一個星期。冬天還好點夏天到週四週五的時候餅都張綠毛毛了,那也得吃不吃就得餓著,到週五放學就騎自行車回家,那會都是土路,春天路上有一米厚的黃土,秋天夏天下雨路上都是泥巴路特別不好走,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山路彎彎曲曲的,坡度特別大,上坡坡度太大蹬不上去只能推著,下坡太陡有的地方也騎不了,就這樣到家晚上八九點了,回到家有時候家裡都睡了隨便吃點就睡覺,週六有時候還幫家裡幹活,週日收拾收拾又騎著自行車馱著乾糧去學校,就這樣度過初中兩年半,馬上都要畢業了不知道咋想的,就不想上學了偷偷把東西收拾回來,家裡也沒怎麼說,就這樣我在家裡待了半年,開啟我人生第一次步入社會,那是正月十五左右跟著我表哥去寧夏紅寺堡工地上當小工,那年我十七歲,沒力氣幹不動活經常被捱罵。那個地方全是沙漠,晚上我們住著帳篷,早晨起來床上吃飯碗到處都是沙子,正月還是挺冷的,帳篷裡四面八方都漏風,晚上冷的睡不著就這樣堅持到天暖和。天剛暖和就趕上非典嚴重時候,工地沒活沒辦法只能回家,路上一番周折終於到家了,到了每天還得去鄉里測體溫。自從那結束以後就覺得一定要學技術,通過技術來改變自己,從此就過起北漂的生活。





北漂的騎士


我第一次進入社會時是77年初。高中剛畢業(最後一年的冬季畢業),回村務農。隊長為了拴住我外出,把我安排種植管理棉花(由於文革的派性影響,對上輩意見算在我頭上)並且叫我負責,分我兩個比我年齡大的。主要用責任壓我,我是組長(其實是想搞我,假如棉花管理搞壞了)。既然幹了就想把它幹好,我看了關於棉花的書科學管理,主要是防治病蟲害,打藥的時段。那一年棉花收成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除去上交國家的,家家都添置了新被套。也讓所有人從此對我有了好的看法。在這8個月的經歷中,也是最後一次在農村幹活,11月份去了工廠幹臨時工,從此也基本上離開我的傷感之地,真正步入了複雜社會大家庭。

從經歷中我也養成了無論幹什麼工作都要認真,不能三心二意,要幹就幹好,要有始有終,報著不服輸的態度,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阿靈勇士


我第一次進入社會的時候16歲。那時候跟的父親去的是廣東東莞,在東莞虎門哪裡去我父親一個朋友鋁加工廠裡幹活,我記得那時候02年時的工資一個月才幾百。剛步入社會好多不懂勁又小,我去鋁廠裡幹活鍛鍊,幹了半年天天裝車卸車,剛開始乾的時候肯定累,心想還不如去上學,不過沒法得硬咬牙堅持,。在廣東那邊待時間久了,經歷事也多了,什麼也懂了,回來的時候確實比同齡人懂的都多,在廣東那邊待了8年是第二故鄉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有機會的話希望還能去廣東轉一圈


L168亮哥


《你第一次進入社會時多大?都做了什麼?》

我是文革時期的學生,因為那個年代的高中生畢業後,都要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因為我家有特殊情況,所以我是被照顧的對象,有幸的留在了城市。

但是當時的我們得自己找工作,不享受下鄉知識青年抽回後政府就直接給安排工作的待遇!

所以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對於那個屬於七十年代的青年來說是件頭等大事,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巧的是,正好區裡新建一個藥廠正在大批招聘工人。我聽到消息後去區裡報了名。正因為能順利通過成為了這個藥廠的一名正式員工?是因為當時這個藥廠是區級單位(屬於自負盈虧性質),可知識青年抽回來一般都給安排國營單位(吃紅本)的。所以這個區級單位知識青年都不可能去的,只有沒有下鄉的學生和社會青年才願意去。

即便當時這個單位和知識青年低一等的工作級別,但是畢竟工作能順利解決,又是固定工作,當時也很滿足了。也算放下了心裡的一塊心病。

沒想到我盡然在這個單位一干就是二十九年直到退休。

但是更沒有讓我想到是,這個小小的區級單位在最最鼎盛時期,我藥廠的產品供不應求,單位同事們天天加班加點忙的不可開交。全國各大城市的新聞媒體都在宣傳我家產品!我單位在當地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尤其是經歷了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單位又是同行業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公司,企業越做越好,工人們的工資待遇也隨之提高。

就這樣幾年下來,現有的國營單位由於國家政策與機制的改變,基本都轉型或買斷,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小型企業把我很多知青同學的國營單位都靠倒閉了。

當初是我羨慕嫉妒恨她們都進了國營單位!而如今反過來他們各個在羨慕嫉妒恨我了!因為我上班時工資就比她們拿的多,又因自己的努力拼搏後,讓自己的身份資質也不斷的提高。退休工資也比她們多~~

記得當年,正是因為當初很羨慕下鄉的同學們抽回來都能進了國營單位上班,心裡始終感覺總有一些落差,何況我生來就是不甘示弱的性格。

正好七十年代有一個優惠政策,就是父母退休後子女可以接班。那個時候正好趕上在學校當教師的媽媽病退了。即便當時我已經來到了這個藥廠上班有了這個固定工作,但是一想到媽媽的單位畢竟是教育行業,又是國營性質,怎麼也比現在的單位上一層次。所以我當時隱瞞了有工作的事實就申請接班把自己的履歷報了上去。

趕巧的是,那個時候單位正好趕上要給工人們百分之四十的人數漲工資。

我當時心想,這次如果有幸給我漲工資我就不去接班了,如果沒有漲上,我就放棄這個單位去學校接媽媽的班。可沒想到盡然我是百分之四十里面漲工資的一人。所以當時的我盡然輕率的放棄了這個難得去媽媽學校接班的念頭與機會。

其實,最遺憾的就是當時那個年代做老師的職業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尊崇。否則我不會輕易放棄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所以這件事情始終在我心中是個結,它已經成為我終身的遺憾了!好在我退休後,被我市某高校聘用做某個項目主管人,一干十幾年,圓了我做一名教師的夢。

所以說,世事變遷有些事情不得不認命吧。





用戶石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呲牙][呲牙][呲牙]

我第一次進入社會是十八歲,高中畢業就去當兵了,我很慶幸自己曾經是人民子弟兵的一員。

我覺得年輕人就應該到部隊去鍛鍊一番!但是你一旦到了部隊要做好吃苦的準備,這很可能會很累,開始你也許會覺得很不適應,如果堅持下來了,你就會覺得很值得,因為你會學到很多在別的地方學不到的東西,體會到部隊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你會有很多戰友,這將會你一生的財富!年輕人應該到部隊這個大家庭去鍛鍊一番,定能有所收穫。

當了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當兵至少能得到九個方面的好處。

一副素質過硬的強健體魄

一批感情深厚的親密戰友

一段豐厚寶貴的人生經歷

一次社會認可的工作履歷

一次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

一個提升能力的成長平臺

一次改變命運的難得機遇

一筆走向社會的創業資金

一份全家受惠的政治榮譽






大舅電影解說


進入社會是從生下來就叫進入社會吧?我出生在農村,記憶中那是自已很小但已會走了且能登著凳子爬到櫃子上的那一年的春節過後,我在院裡玩,聽街上有賣醋的在街上吆喝"打醋嘍……"於是我就跑到屋裡喊酒後在炕上睡覺的父親讓他去打醋,沒喊醒,我就從凳子爬到櫃子上拿了個瓶子,又跑到院裡喊街上賣醋的"打醋",到街上把瓶子遞給賣醋的,賣醋的看看我問"打多少錢的,錢呢?"我把左手拿著吃剩下的蘿蔔尾巴遞給他“蘿乙”(我們那土話尾巴叫乙巴),這事被東鄰居四叔看個滿眼,哈哈大笑,直到十七八歲了還被四叔叫外號"蘿乙",這,算是有記憶後第一次進入社會吧(真實記憶有些模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