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和能力究竟哪個更重要

今天看到了一則新聞,河南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大四的學生在大學四年裡獲得了包括國家專業技能證書、獎學金證書等共計65個各類證書,辦過網站,創辦過志願者隊伍,當過企業董事助理,可是在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一名學長告訴他,自己畢業時也找不到工作,可是考了985的研究生之後卻順利就業,這不禁讓人思考,到底是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


學歷一定代表著能力嗎?或許是,自從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後,我們的民眾就對於學歷情有獨鍾,從最早的大專變為大本最後是研究生、博士,再到現在的名校畢業、出國留學,高學歷的標準越來越高,可是社會的基礎畢竟是普通人,是那些普通院校畢業甚至是沒能順利進入大學的人。或許在很多人眼裡,能進入名校就代表了一個人的能力比其他人要高,但是這隻能證明這個人的學習能力更好,並不代表著在其他的方面也擁有更強的能力,畢竟我們也看到過博士畢業後偷車被捕或者是海外留學卻因為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最終導致無法在社會立足而患上精神疾病不得不被遣返的新聞。誠然,名校畢業、高等學歷的經歷能使一個人獲得更加開闊的眼界,更好的思維方式,但是能讓一個人立足社會有一口飯吃的是實際的能力,是能夠謀生的能力,這些是再高級的學校都無法交給你的。
可惜的是,在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不能正確的看清楚這樣一個事實,一方面父母親友無比熱切的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考取更高的學歷,甚至一定程度上進行互相的攀比,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人為地設置障礙。就想新聞中的那名學生,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可是投遞了50多份簡歷卻沒有回應。或許一開始他可能因為自己的經歷而選擇了一些要求較高的崗位,可是在十份二十份沒收到回應的時候他必然會降低自己的標準,可是卻依然沒有企業接受他,可以想象,學歷這一條限制究竟有多麼強大,更別說還有很多人沒有考上大學。

記得大學的老師在課上曾經講過,正常的社會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形的,以廣大的技校、自考等低學歷者為基礎,隨著學歷上升人數逐漸減少,所從事的崗位也就更加要求嚴格,而現如今我國的社會結構則是紡錘形的,大量大學畢業的學生,而低學歷者和高學歷者則較少,所以我們才會經常看到大學畢業的學生從事小生意甚至是環衛、工業等原本不需要那麼高學歷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可惜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樣的社會現實很難改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