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揭祕一個真實的蛇世界 專家:蛇對維護生態有重要作用

為你揭秘一個真實的蛇世界

專家:蛇看著讓人害怕,但對維護生態有著重要的作用

为你揭秘一个真实的蛇世界 专家:蛇对维护生态有重要作用

◀楊道德教授在郴州莽山尋找到烙鐵頭蛇時,用攝像機記錄下來。圖/受訪者提供

“提起蛇,人們大多會產生一絲懼怕。但現在,恐懼、敬畏它的人少了。”

與蛇打了30多年交道,不論是野外還是生活中,楊道德都特別喜歡觀察蛇,什麼時候、在哪裡見過什麼蛇,他總是記得很清楚,“現在野外能找到的蛇越來越少了,找到的也大多是小蛇或者沒什麼經濟價值的蛇。更不要說本就瀕危的物種。”

為什麼我們身邊蛇越來越少?野生蛇的保護狀況如何?3月9日,瀟湘晨報迎來第19屆讀者節,我們將主題定為:“你·我·它——拒食野生動物,構建生命共同體”。本次,我們特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林學院教授楊道德,為你揭秘我們身邊的蛇世界。

瀟湘晨報記者駱一歌長沙報道

談起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害怕,在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中,蛇也是被當作反派一樣的存在。

雖然蛇的體內含有病毒和細菌,但在楊道德眼中看來,蛇對於維護生態平衡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野生蛇類的減少跟人類活動有關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蛇和野生動物,楊道德在生活中也特別注意蛇的存在。“去年,我在學校的路邊發現了一條黑眉晨蛇(俗稱“菜花蛇”),後來保安在樓頂也發現了一條。”說起生活中發現的蛇類,楊道德如數家珍。

“但是這些年下來,能明顯感覺到發現蛇的數量在減少。”他說,湖南的野生蛇資源豐富,現已記錄到77種蛇(亞種),但隨著環境的變化,蛇的生存空間卻是越來越窄。

他提到,長沙有一種叫“黃金條”的蛇(學名灰鼠蛇),喜歡在居民區捕食老鼠,以前在城市經常見到,現在只能在一些城郊結合部偶然見到。

本就瀕危的蛇種,現在更難發現了。2012年,他帶領學生完成的一項“極危種—莽山烙鐵頭蛇專項調查”中,一組24人的隊伍到郴州莽山尋找莽山烙鐵頭蛇,“18天過去了,我們連一條莽山烙鐵頭蛇都沒有發現”,成員們都十分焦急。直到第19天的晚上,在暴雨來臨的前夕,他們在山裡發現了兩條莽山烙鐵頭蛇。

楊道德分析,野生蛇類的減少,一方面和人類活動有關。“小時候,我在家的菜地裡挖出過兩條無毒的赤鏈蛇。”他回憶,以前的農村屋前屋後都有菜地、竹園,還有水塘,很適合蛇類生存,現在城郊結合部改變很大,磚瓦房林立,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蛇也就越躲越遠了。另外,現在農田精耕細作,經常使用除草劑、殺蟲劑等,老鼠吃了這些含有藥劑的食物之後,再被蛇吃下去,很有可能發生中毒。但野生蛇類減少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棲息地的喪失,就是人為的捕捉。

“野生蛇體內含有大量的寄生蟲”

“在野外考察時,很多野生蛇類都不容易找到了”,楊教授提到,目前在野外容易發現的,要麼是個頭較小的,要麼是經濟價值不大的蛇類,也就是捕獵者不喜歡抓的蛇。

提到吃蛇,“口味蛇”曾經很受一部分人的歡迎,烏梢蛇、王錦蛇(俗稱“大王蛇”)、滑鼠蛇、黑眉晨蛇和少量的尖吻蝮(俗稱“五步蛇”)等蛇類,是口味蛇的主要食材。

就目前蛇類的人工養殖水平而言,舟山眼鏡蛇、水律蛇、王錦蛇較為成熟,而被大量做成口味蛇的烏梢蛇,其人工養殖技術尚不夠成熟,原材料很可能大多直接來自野外。由於販賣野生蛇違法,不少賣蛇者將野生蛇冒充養殖蛇。

“野生蛇體內常含有大量的寄生蟲或病菌、細菌。”楊教授說,烹飪方法其實很難完全殺死寄生蟲。有的口味蛇老闆在應付顧客的疑問時,常常會說是養殖蛇,真真假假,食客根本分不清。

按照國家政策的規定,只有人工養殖的“子二代”蛇才能利用。所謂“子二代”,指的是野生種蛇產蛋所孵化出的小蛇變成蛇後,再產蛋所孵出的小蛇長大後的個體,也就是該野生種蛇的“孫子輩”。

在研究所的動物標本室內,楊教授指著一條尖吻蝮蛇標本說,這種蛇又叫五步蛇,是一種常見的毒蛇,攻擊性很強。當時他和學生在永州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月岩林場的路邊發現它時,它被寄生蟲侵害得非常厲害,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完全沒有了反抗能力。經過解剖發現,這條蛇的腹部有數十條白色的寄生蟲,“都腸穿孔了,看到那一幕真是觸目驚心。”

“蛇數量的減少必將破壞生態鏈的平衡”

在多數普通人心中,蛇都是一種可怕的動物,雖然在農村有“見蛇不打三分罪”的說法,但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的眼中,蛇對於維護生態平衡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007年,因為洞庭湖水位上升,東方田鼠向環湖大堤內大舉進攻,它們所到之處,破壞防洪大堤、啃食農作物。當時很多人擔憂,這些田鼠可能會傳播許多流行性疾病。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蛇與鼬等天敵在湖灘被濫捕,田鼠才能稱霸湖洲。有長期從事洞庭湖溼地保護的有關專家認為,田鼠數量劇增,是由洞庭湖區因生態破壞以及生物多樣性變化導致的。

楊道德說,蛇是一種天生的“捕食者”,烏梢蛇、滑鼠蛇、王錦蛇、舟山眼鏡蛇等都是農田害鼠的消滅者,如果數量持續減少,必將破壞生態鏈的平衡。

“野生蛇除了可能攜帶細菌,它們大多身形瘦小,蛇身多肋骨,肉質很少,並不是理想的食材。”楊教授說,自己一直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做了幾十年野生動物的保護研究,如果我都不能堅持,不能以身作則,談何保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