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菸袋斜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位於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據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菸袋斜街"。

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菸袋斜街

菸袋斜街東口在鼓樓前大街路西,其走向自東偏向西北,中部與義溜河沿相通,西口與鴉兒衚衕東口相對。

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內以經營旱菸袋、水菸袋等煙具、古玩、書畫、裱畫、文具及風味小吃等為主,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是較有名氣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跡。

菸袋斜街是覓美食、看古玩、賞書畫的好去處。

“鼓樓前的大煙袋——一竅不通”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菸或水煙因而菸袋的需求日增,所以斜街上開起了菸袋鋪。這條街上的菸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製大煙袋當幌子。除此之外,菸袋斜街細長的街道好似菸袋桿兒,東頭入口像菸袋嘴兒,西頭象菸袋鍋,宛如一隻菸袋。

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菸袋”命名斜街,名副其實。

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菸袋斜街手繪圖,宛如菸袋,名副其實

菸袋鋪不只是賣成品菸袋,而且還備有各類菸袋杆:烏木的、犀皮漆、鳳眼竹杆;菸袋鍋有黃銅的、白銅的;菸袋嘴有玉石、瓷的,大小長短不等,可按各人愛好裝配。山西“一口香”的小銅菸袋,以及普通的銅水菸袋,早期還賣火鐮、火石及艾絨,還有各式菸袋荷包。

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吸菸老人,自得其樂

當初,“同臺盛”和“雙盛泰”兩家店鋪,均為山西人開設,在斜街中名聲、氣派最大,幌子也最醒目。“雙盛泰”,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大如飯碗,金黃色的菸袋鍋上還繫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

漕運興,鼓樓建,斜街成

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佈局是“前朝後市”,即從永定門到三大殿是朝,鐘鼓樓後是市場,更由於開鑿“通惠河”,可使南方貨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種商品源源不斷供應大都市場。

通惠河建成後,積水潭就成為了港口碼頭,吞吐轉運南北貨物,《元史·郭守敬傳》有“舳艫蔽天”之描述,可見當年之盛況。大米、茶等源源而至,附近船舶如雲,商棧林立。為使碼頭至鼓樓前有一通道,遂在積水潭至鼓樓之間修築了這條斜街,縮短了距離,也成為當時這一帶運輸貿易的生命線。

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菸袋斜街歷史文化風情,何大齊繪

建於元朝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的鼓樓,當時稱為“齊政樓”,又緊臨什剎海後海後門橋碼頭,元代地方誌《析津志》雲:“齊政樓,都城之麗譙也”,此地正居都城之中“富庶殷實莫盛於此”,鼓樓“東南轉角街市,俱是店鋪”,樓西一帶“率多歌臺酒館,有望湖亭,昔日皆貴官遊賞之地。”

明代,朱棣遷都北京,為保持穩定,遷來南方大批商賈富戶。由於積水潭一帶風景幽靜,所以達富貴人在沿岸紛紛修建別墅,因而在連接積水潭和地安門外商業區的斜街上,維持了斜街的繁榮。

明沈榜《宛署雜記·廊頭》條載:“至永樂改建都城,猶稱行在,商賈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明初地安橋及鼓樓西側大肆修建房舍。

儘管明中期以後通惠河淤塞、積水潭面積萎縮,交通貨運逐漸改成陸路,但仍然沒有影響斜街商業區。

這為清代和民國時菸袋斜街的興盛和繁華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雅俗共賞之所在

各階層人士把什剎海當成了休閒宴飲的好去處。王公貴族、達官顯赫紛紛在此修建宅邸,文人學士也要到此處遊玩,促成了鼓樓一帶商業的發展。

因而如光緒年間的會賢樓、望湖樓、慶雲樓等著名酒樓應運而生,特別是夏季斜街的荷花市場更是車水成龍、喧囂異常。

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慶雲樓飯莊

斜街東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裝店”,是古都西裝裁剪的發源地。

菸袋斜街的平民化是在辛亥革命清廷退位之後,居住在什剎海附近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失去俸祿,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於是紛紛開始變賣古玩字畫,這使得菸袋斜街重新定位,又一次畸形發展,經營古玩的寶文齋、敏文齋、繡古齋、抱璞山房等紛紛落戶斜街。那時溥儀還在故宮,仍然使用宣統年號,也有宮裡的太監在地安門開設古玩店,貨源都是盜取宮內。

老北京一提“小琉璃廠”便指此處。

廣福觀

現菸袋斜街中段路北有廣福觀,為順三年(1459年)彭姓太監舍宅始建,應為此地現存的早期建築。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錄司”曾設於此觀。

京師故地之菸袋斜街:不止像菸袋,還真有菸袋

廣福觀一隅

明李東陽《西涯雜泳十二首》有“泳廣福觀”詩:“飛樓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時有步虛聲,隋風渡湖水。”

清雍正年間重修,改名孚佑宮。光緒九年(1883年)改建山門,民國後又複稱廣福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