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心理健康?

看侃影娛


目前也是剛剛從煎熬的抑鬱症中慢慢的走出來,得抑鬱的時候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後來慢慢的接受藥物治療,加上自己強大的心理素質,又找了一份銷售的工作,才能這麼快的好起來,因為銷售可以鍛鍊人的意志,使自己保持一個自信的心態,讓周圍的環境改變自己,自己才有了這麼快的好轉。

改變自己心態最好的辦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方法下面就一一的列出:

1.如果覺得自己心態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及時的發現,然後發自內心的想: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這樣的想法會導致怎麼樣的後果? 我是否應該改變這樣的心態? 如何去改變這樣的心態? 這樣的方法是最常見的自救方法。

2.換個有活力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圈子。我當時因為心理出現了問題,和從小玩到大的朋友顯得格格不入,以前可以輕鬆的成為朋友圈中的焦點,現在確顯得格格不入,然後我試圖尋找能讓自己改變的圈子,慢慢的我融入了工作中,同事們都很熱情,他們用自信的心態傳染了我,使我得到天大的改變。然後2019年的春節晚會上我做上了主持人,從而使公司的領導同事都深刻的認識了我。

3.如果你在工作中壓力大於動力,付出大於回報的時候,這種壓迫感很強的氣氛一定是你身邊的人引起的。我患病前就是因為在工作中精神過於緊張,因為我每天早上高高興興的去上班,來到工作地點,突然又進入了緊張的工作氛圍中,心理無法一下子適應,才會導致這樣的病情突發。所有,遇到這種情況時請及時跳槽,換一個動力大於壓力,回報大於付出的工作。你會發現不僅自己的心情好了,工作也順利了,同時收入也會比以前高了。

4.在生活中,我們最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累死累活的收入趕不上整個家庭的支出。在社會中,現在大多數70後、80後甚至有90後的人承擔著整個家庭的責任。這類人群不敢輕易辭職手中的工作,每天都在重複著一樣的工作,下班後怕著妻子,看著孩子,管著老人,幾乎沒有任何喘氣的機會,甚至是連個假期都沒有好好的放鬆一下,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容易出現更年期提前的情況。對於這種我們應該在結婚前做好一切的心理準備,如果在你正年輕的時候應該早早的為自己為家庭為孩子準備一份足夠的理財方案,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時期,應該適當的給自己放一個假期,培養一個自己喜歡的愛好,家人雖然過不去寬裕的生活,但是讓他們每天都很開心,這樣才能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阿夜畔


健康心理從靜態角度講,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展現著自身的正常功能。從動態角度講,心理健康是個體應對內、外環境變化,在一定範圍內不斷波動的相對平衡過程,而這個範圍是根據心理健康常模得出的。(不同的常模,得出的結果也不同,就像我國常模與外國常模得出的結果就不相同,所以一些直接從國外翻譯過來的量表並不能直接運用。)

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心理健康?

如果按照“有病”和“沒病”來看待是否健康的話,那麼“心理正常”就是健康。

如果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來看待“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的話,就需要在“心理正常”的基礎上判斷是否有高質量的健康水平。

談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心理要正常,心理狀態有“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之分,“心理正常”就是“沒病”,“心理異常”就是“有病”,在“心理正常”的基礎上,為了區分健康水平,就又分了“心理正常健康”和“心理正常不健康”。

首先,按照“有病”和“沒病”來看待是否健康。(這裡簡單介紹一種依據)

我國心理學家郭念鋒,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三個原則來作為判斷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依據,分別是:

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原則,即:正常的心理活動或行為,在形式和內容上要與客觀外界環境保持一致。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如果現實中不存在,而在心理上感覺到了,就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不統一。

二、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即:碰到高興的事情,就高興,碰到不開心的事情,就難過等等。而不是:遇到高興的事情之後,表現出難過的反應,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表現出愉快、快樂。

三、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即:在沒有發生重大變故下,個體的人格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因為在長期的生活中,人們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格心理特徵,這一特徵一旦形成之後,就不會輕易改變,除非生活中出現了重大變故。

只要符合上述三個原則,就是心理健康,或者說沒有心理疾病。但健康的指數有高有低,為了幫助提高生活健康水平,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又把“心理正常”劃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這樣,劃分到“心理健康”中的個體,在健康指數上都是比較高的。

心理學家郭念鋒在”心理正常“的基礎上,提出了健康水平的十個標準,參考這十個標準可以瞭解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活動強度,即:個體在遭遇精神打擊時的反應強度,反應強度越大越容易留下後遺症,反之不容易得病。這和人體的認知水平有關,是突然的精神打擊。

二、心理活動耐受力,即:對漫長的精神打擊,有些人會承受不住而選擇逃避,有些人把這當成成功的必經之路。

三、暗示性,即:易受暗示性的個體,在情緒、思維上很容易雖環境變化,心理健康水平也會下降。雖然,每個人都會受到暗示,但程度卻不同。

四、意識水平,即:用注意力的品質來衡量,思想不能集中,經常“開小差”證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五、週期節律性,即:心理活動的效率,有些人在白天有效率、有些人在晚上有效率,如果白天、晚上都沒效率,證明週期節律紊亂,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六、康復能力,即:受到打擊之後,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時間。恢復的越快,說明康復水平越高。

七、心理自控能力,即:對行為、情緒和思維的控制程度,這個是說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在表達的時候,不過分的隨便,也不過分拘謹。

八、自信心,即:正確的認識自己,這是精神健康的一個標準。因為,在面對一個任務的時候,個體會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這個時候容易高估自己或者低估自己,這都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

九、社會交往,即:能不能正常的與他人交往。因為社會交往是心理活動產生與維持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沒有社會交往,那麼就會很容易出現精神崩潰或者其它異常心理。

十、環境的適應能力,即:在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能不能去適應。環境改變,自身與環境的平衡被打破,這個時候,就要使自身與新環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這個過程有主動適應和消極適應,主動適應是積極的改變環境,消極適應是躲避新環境的衝擊。


心理學充電時間


心理健康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每個定義都強調了心理健康的某個重要特徵,值得借鑑。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個是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屬於心理正常的一個分支,有別於心理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原則。沒有出現幻聽、幻視等情況。

2、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對某件事有正常反應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沒有外界重大變革的時候,不會出現性格大變,行為混亂。 

滿足以上3條,表明個體處在心理正常水平。

4、不具有強烈的內心衝突。

5、社會功能完好。

6、不會長時間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

滿足以上6條,表明個體屬於心理健康狀態。


另一個是我們對心理健康更具體的認識。

傑荷達從六個維度描述了心理健康應當達到的標準:

羅傑斯認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以下4個特徵:

1、對經驗的開放性。對個人的一切感性和理性、來自心靈和來自肉體的經驗的開放。

2、富有存在感的生活。願意讓生一個經驗跟自己成為一體,每個時刻都跟經驗同在。

3、信任自己的機能。

4、自由感和自主性。


力比多學院


我們要想了解心理保健方面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人類對這方面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然而,人的行為多種多樣,決定行為的心理活動更是非常複雜,隨時都是動態變化的。

這裡推薦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修訂的心理健康十條標準,供讀者參考:  

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能否切合實際;  

④能否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接觸;  

⑤能否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⑥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⑨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⑩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歸納起來,就是16個字:自知自明(有合理的認識和明確的生活目標)、個性適應(有良好的個性和適應能力)、隨和自控(有自我控制能力,善與人相處)、幸福愉快(有愉快的情緒和幸福感)。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洩過份,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作者:餘曉潔(韋志中心理學網校積極心理學與本會團體繫系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李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hello,大家好。我是愛生活愛分享的心理老師——小九。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目前是沒有統一的。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是以下七個:
①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②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
③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④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
⑤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⑥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⑦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三、在臨床心理學當中,心理健康狀態主要從以下方面來進行評定:
①本人不覺得痛苦。(在一段時間內,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②他人未覺察到異常。(心理活動與環境協調,舉個異常的例子來說就是:小明去參加葬禮,他卻在葬禮上唱了一首歌《明天會很好》)
③社會功能良好。(能勝任家庭或社會角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4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b9aa3a7a7ca4241aaebc4fc2b69c402\

古小九


不但自己可以自由的表達情緒,而不傷人;還能引導別人的情緒得以釋然,給別人提供容器,讓能量得以流動。


老王心理諮詢


心理健康是指我們的認知、行為和情感健康——它是關於我們如何思考、感覺和行為的。“心理健康”一詞有時被用來表示沒有精神障礙。


心理健康可以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甚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包括一個人享受生活的能力——在生活活動和努力實現心理彈性之間取得平衡。

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水平或精神疾病的缺乏。

它是“處於令人滿意的情緒和行為調節水平的人的心理狀態”。從積極心理學或整體論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可以包括個人享受生活的能力,並在生活活動和行為之間建立平衡。努力實現心理彈性。個人的存在包括實現其能力,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生產性工作和對社區的貢獻。文化差異、主觀評價和競爭的專業理論都影響“心理健康”的定義。

由於壓力、孤獨、抑鬱、焦慮、關係問題、親人死亡、自殺念頭、悲傷、上癮、多動症、切割、自殘、自傷、燃燒、各種情緒失調或其他精神疾病,一個人在與他們的心理健康作鬥爭時可能會經歷這些。不同程度的,還有學習障礙。治療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護士執業者或醫生可以通過治療、諮詢或藥物治療來幫助管理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可以看作是一個不穩定的連續體,其中個人的心理健康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可能價值。

心理健康通常被看作積極的屬性,即使該人沒有任何診斷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這個定義強調了情感的幸福、充實和創造性生活的能力,以及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戰的靈活性。許多治療系統和自助書籍提供了方法和哲學,支持被吹噓為對於進一步改善精神健康有效的策略和技術。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心理健康和穩定是一個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社交技能、行為技能和某人的思維方式只是人類大腦在早期發展的一些東西。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如何專注於某些學科,是我們從老到幾乎不能走路時一直能說話的時間中學到的必要課程。然而,有一些人在這類技能上有困難,表現得像一個普通人。這是最有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原因。精神疾病是影響人的情緒、思維和行為的廣泛條件。因此,避免精神疾病的產生除了要保持個人思想上的開放外,還要和外界進行積極的交流。

心理健康的整體模型一般包括基於人類學、教育、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觀點以及人格、社會、臨床、健康和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觀點的概念。


心理幸福的三方模型認為心理幸福包括情緒幸福、社會幸福和心理幸福三個組成部分。情緒幸福感被定義為具有高水平的積極情緒,而社會和心理幸福感被定義為存在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最佳功能的心理和社會技能和能力。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心理健康的標準眾說紛紜,卻又萬變不離其宗。從靜態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狀態,它在某一時段內展現著自身的正常功能。從動態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規條件下,個體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波動但相對平衡的狀態。

郭念鋒先生對衡量心理健康建立了十標準。

一、心理的健康與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擁有相對固定的作息節律是內在穩定的基礎。

二、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

四、心理活動強度。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

五、心理活動耐受力。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覆地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是一次性的強大劇烈,但卻幾乎每日每時都要纏繞著人的心靈。

六、心理康復能力。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

七、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準。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九、社會交往。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十、環境適應能力。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係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當然,社會的不同群體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狀態都有很大差異,所以會有更細緻的標準,不能一概而論。

答者:暖心理的王文慧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您好,關於心理健康的概念,一般概念是指心理形式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

同時,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曾認定心理健康的標誌是:“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郭念鋒在1986年提出評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個標準: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週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這十標準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水平的高低程度!

在心理諮詢診斷中,心理健康有三個判斷標準: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就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人的精神或行為只要和外界環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精神活動的內在協調一致性原則:比如說,一個人遇見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卻表現得非常悲傷,這就是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

3、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比如說,一個用錢很仔細的人突然揮金如土,如果在生活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發生如此改編的原因,就可以說他的精神活動已經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了!

所以,從這以上的條件來說是可以簡單的判斷,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但是如果需要下診斷,還需專業人士進行診斷。

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二年,專注心理學


瀚思心理


理論上講: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和“理想的婚姻”一樣,永遠只是一個理想。

通俗地說,符合以下幾個方面的人,心理才是比較健康的人:

1.喜歡自己,喜歡他人,喜歡大自然;

2.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3.情緒相對穩定;

4.懂得享受生活並常常有“高峰體驗”的人;

5.角色轉換靈活的人;

6.懂得“拒絕”的人;

7.重“過程”而輕“結果”的人;

8.有充分的“安全感”的人;

9.不追求“完美”的人;

10.應付“挫折”能力強的人;

11.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

12.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