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貢子曰:一個熱愛讀書且認真讀書的頭條號!讀水滸系列第048期

歡迎各位朋友交流讀書心得,我們一起讀書!

引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素來都是豪爽的梁山好漢們的追求,觥籌交錯之間,什麼牛肉、羊肉、狗肉,熟雞嫩鵝一股腦的被好漢們祭了五臟廟。但是每次看到好漢們的餐桌,總會感覺缺少了些什麼東西,那就是豬肉。

不知道為什麼在《水滸傳》中,豬肉的戲份遠沒有牛肉那麼重,它只是作為配角出現在好漢們的餐桌上,有時只是一筆帶過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宋朝人到底吃不吃豬肉呢?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魯智深和朋友們吃飯

一、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豬肉的尷尬地位

在宋代皇室在飲食上比較講究,當時有一條所謂的祖宗家法:"飲食不貴異品,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於是羊肉就成了皇帝餐桌的制定用品。另外據史書記載:

宋神宗時,一年御廚支出 "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從這則材料不難看出在皇室用肉上羊肉遠遠高於豬肉,從宋代的祖宗家法來推測,這些豬肉很可能是被用來招待臣子和外國的使節時所用。

宋代的皇帝不吃豬肉,但是在皇宮中卻有養豬的傳統,宋代和尚惠洪的《冷齋夜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豬肉

神宗皇帝一日行後苑,見牧豭豘者,問何所用?牧者對曰:"自祖宗以來,長令畜之,自稚養以至大,則殺之,又養稚者。前朝不敢易,亦不知果安用?"神宗沉思久之,詔付所司,禁中自今不得復畜。數月,衛士忽獲妖人,急欲血澆人,禁中卒不能致。神宗方悟太祖遠略亦及此。

從宋太祖那一代皇帝起皇宮中就有養豬的傳統,一直到宋神宗時期還有,但是皇帝卻不知這些豬用來做什麼,宋神宗下令禁止養豬,結果幾個月後,護衛們捉到了妖人,這時候來尋找豬血破處妖術結果怎麼也找不到,也直到此時宋神宗才領悟祖宗的用意,養豬的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養豬的本事群臣沒有學會,但是愛吃羊肉的愛好卻被吸取過來了。愛好羊肉的仁宗皇帝,甚至把羊肉作為俸祿發放給手下的官員們。大詩人蘇東坡也十分喜歡羊肉,被貶到黃州後因為常常買不到羊肉,他甚至拜託小販把羊蠍子留給他吃。直到後來吃不上羊肉,他才吃起了便宜的豬肉。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豬肉做成的美食

除了因為受皇帝影響之外,還收當時的醫學影響,在宋代,甚至是明代以前,中醫對於豬肉都是持否定態度的,"豕肉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骨,切勿食。"在他們看來豬肉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就導致了當時出現了羊肉貴、豬肉賤的局面。

對於窮人來說,高大上的羊肉可望而不可及。吃牛肉又被極大地限制了,像梁山好漢們那樣隨隨便便吃兩斤熟牛肉是要冒著極大風險的。那麼,低賤的豬肉就走近了平民百姓的餐桌。

蘇軾在貶謫黃州的時候,發現當地的土豬肉不但儘管質量很好,而且價格也十分的低廉,唯一遺憾的就是當地人似乎並不知道如何烹製豬肉,大詩人蘇軾為此還特意做了一首打油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窮人做不好豬肉,不代表美食家蘇軾不行,經過不斷嘗試,蘇軾創造性地發明了東坡肉這道美食: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東坡肉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直到現在,這道菜仍是百姓餐桌上解饞的必不可缺的菜餚。

那麼除了東坡肉,當時人們是怎麼吃豬肉的呢?

二、 在宋代,豬肉怎麼吃?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清明上河圖中的殺豬攤位

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這樣的場景:汴京城的城郊,有幾隻豬在悠閒地散步,另一處城郊甚至有一個小型的養殖場。在城市中心還有一個專門屠宰豬羊的商鋪。

這都說明,二師兄憑藉著自己低廉的身價,已經成功打入百姓的餐桌。據《東京夢華錄》稱:"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南燻門)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汴京內的"殺豬羊作坊,每日擔豬羊及車子上市,動即百數"。可見市民消費之旺盛。

在《水滸傳》中也可以看到豬肉攤位,魯提轄工作的渭州城就有一位以賣豬肉為生的鄭屠鄭大官人:

屠開著兩間門面,兩副肉案,懸掛著三五片豬肉。鄭屠正在門前櫃身內坐定,看那十來個刀手賣肉。

一個屠戶竟然開了兩間門面,還僱傭了十多個夥計,可見其買賣之紅火。魯達為了找茬讓鄭屠先後切了十斤精肉臊子、十斤肥肉臊子。按照鄭屠的說法,精肉臊子是做餛飩用的,至於肥肉的連賣肉的鄭屠也不知道做什麼用了,

那麼除了包餛飩外,豬肉還可以怎麼做呢?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水滸傳中的鄭屠

據《夢梁錄》記載:"臘月內可鹽豬羊等肉,或作臘法魚之類,過夏皆無損壞"。時光進入臘月後,老百姓們就開始做起了一種美食——臘肉。用鹽醃漬過的臘肉不但別具一番風味,而且非常的耐儲藏。

說到臘肉,還有一種製作工藝類似的美食——火腿。相傳這也是蘇軾發明,對於這種說法今天的我們已經難以分辨真假了。但是"火腿"一詞確實產生於北宋,蘇軾也製作過火腿:在他的《格物粗談·飲食》中也明確記載火腿做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一雲谷糠。"

在《吃一場有趣的宋朝宴席》一書中,作者還總結了一系列豬下水的吃法:

翻翻《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兩宋京城有很多小吃跟豬下水有關,例如"豬肚""豬髒""豬胰胡餅",還有豬肺做的"灌肺"、豬肝做的"肝臟夾子"。南宋養生手冊《奉親養老書》載有"豬肝羹方""豬腎羹方""豬腎粥方""釀豬肚方",都是教人用豬肝、豬腎、豬肚燉湯做菜的小貼士。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裡還寫到一個陝西官員用豬腸子炒菜。

看來我們的先民很早就發現了下水的獨特魅力,無論是豬肚、還是肝臟,甚至是豬腎都是他們嘴下的美味,直到今天這些食材依然會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這些來自古代的美食記憶通過基因一直深刻地印刻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火腿

在同時代,大宋的鄰居遼國和金國也吃豬肉,不過情形恰巧相反,在那裡是富人才能吃豬肉,據宋代許亢宗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記載,他們在招待宋朝使臣的時候,有一種叫"肉盤子"的美食。所謂的肉盤子就是"以極肥豬肉或脂潤切大片一小盤子,虛裝架起,間插青蔥三數莖"。

雖然沒辦法得知具體的吃法,但是想想大口吃大片的肥肉也確實符合遊牧民族豪邁的性格,至於味道如何想必只有吃過的人才懂得吧。

其實,生活在宋代的人不是不吃豬肉,只不過是記錄的較少罷了,但是從歷史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豬肉在下層百姓中的受歡迎程度,那麼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很少描寫好漢們吃豬肉的場景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明代的統治者姓朱的緣故嗎?

三、 朱明王朝是否禁食豬肉?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誤解:明代的皇帝姓朱,所以為了避諱,明代禁止殺豬,也不許吃豬肉,是是真實如此嗎?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其實不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即使當了皇帝他依然倡導勤儉節約,廉價的豬肉就成了餐桌上的首選,所以有明一代,上至皇帝、王侯將相,下至庶民百姓,都吃豬肉,並且以豬肉為主。

據說,朱元璋還為屠戶寫過一幅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所以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是不禁豬的。

其實,在明代也只有一位皇帝禁止食用豬肉,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就是那位略有些荒唐的正德皇帝。據《明實錄·武宗實錄》記載:"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

他下令民間不準養豬,即使剛剛產下的小豬也要投到水裡溺死,民間吃豬肉則更是不允許的事情。為什麼他要如此做呢,因為它不但姓朱,而且生肖也是豬。


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梁山好漢們就不吃豬肉?不,這不是歷史

禁止民間食用豬肉的正德皇帝

但是這次禁豬活動並沒有持續多久,不但民間反對他,而且即使他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是需要食用豬肉的,並且在祭祀祖先的時候豬肉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這道不切實際的禁令在不久後就被解除了。

據明代後期的光祿寺留下的宮廷歲用牲口數記載給出了明確的數字:豬18900口,羊10750頭。可見羊肉在當時飲食結構中的重要性。

結語:既然明代不禁止食用豬肉,所以關於施耐庵是因為時代限制才在書中不讓好漢們吃豬肉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至於好漢們之所以吃牛肉而不是豬肉,我想無外乎兩點原因:

一方面,相對於吃豬肉,吃牛肉更能體現出好漢們的英雄氣概,在讀者的心中,吃牛肉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更容易讓人相信。

另一方面,隨意吃朝廷所禁止隨意屠宰的牛更能表現出好漢們的抗爭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