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通貨之間如何調節?

jsnjzzz


失業與通貨膨脹

1、宏觀經濟學兩大核心命題:

①商業週期:產出、就業、金融環境和價格的短期波動;

②經濟增長:產出和生活水平的長期變動趨勢。

2、2007年金融危機:房價和股價猛跌,銀行收緊信貸,產出和就業率急劇跌落,全球政府運用貨幣和財政工具減少失業和刺激經濟。

3、在高度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可能會對物品的相對價格感到困惑,在消費和投資的決策上也容易犯錯誤。稅收負擔上升,固定收入的家庭就會發現通貨膨脹正蠶食其真實收入。

4、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①井然有序的私人市場;

②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

③高儲蓄率和投資;

④開放的國際貿易;

⑤清廉的負責的政府機構。

5、產出:住房、食品、教育、娛樂。

6、通貨膨脹率:表示總體價格水平從一年到下一年的百分比變動

第t年的通貨膨脹率=100×(Pt-Pt-1)/Pt-1

(通貨膨脹率為負時,即價格水平下降,出現通貨膨脹緊縮。)

7、通貨膨脹率很高時,稅收就會變得極不穩定,人們的養老金的真實價值會逐漸變小,因而會傾向於花掉實際資產而不願意持有貶值的貨幣。

8、財政政策:稅收和政府支出的使用。

9、政府支出:

①政府購買:購買坦克、修建道路、支付公務員薪水等。

②政府轉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體(老人或失業人員)的收入。

10、貨幣政策: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如:設定短期利率目標——買進/賣出債券——短期利率變動——股價、房產、匯率變動——房產投資、商業投資、耐用消費品以及出口品。

11、美國宏觀經濟史:1900~2008:

1960肯尼迪主張擴張性政策——1963~1964,削減個人稅和公司稅——GDP快速增加,失業率降低,通貨膨脹可控——越南戰爭高額開支——1968,增稅和減少民用支出——貨幣供給快速增長和低利率政策繼續容忍經濟擴張——1966~1970,經濟快速增長——低失業和高開工率的壓力下,通貨膨脹逐步升高——1966~1981,通貨膨脹時代(15年)——經濟混亂時代:石油價格上漲、小麥短缺、進口價格急劇攀升、工會鬥爭、工資急劇上升——1978~1980通貨膨脹率達到兩位數——採取貨幣緊縮——利率大幅上升,股市下跌,獲得貸款很難,消費者和企業支出減增——住宅建設、汽車購買量、商業投資以及淨出口額等全都急劇下降——失業率急劇上升——產出下降——通貨膨脹率下降——①大量資本、勞動、土地投入;②新產品(汽車)和新工藝(計算機技術)開發應用;③管理技術和服務水平(生產線改進和快速交貨)提高——經濟增長。

12、生產成本的變化也會影響短期總供給:

石油價格上升——飛機燃料價格上升——航空公司無法在短期充分調整和機票價格,從而不能完全抵消成本上升的影響——虧損額達到新高——縮減航班、航線、減少食物供應等服務,並閒置許多飛機。

13、成本是“粘性的”或是“缺乏彈性的”。例如工資,工資通常依據長期合同支付,在合同期內,企業面對的以貨幣數量表示的工資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固定的,甚至對一些工人來說,一年之內工資上升多於一次的情況也非常罕見。

14、奧肯法則:相對於潛在GDP,GDP每下降2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大約上升1個百分點。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即GDP必須不斷增長才能保證失業率停留在原地。

15、結構性失業:如果對一種勞動力供給的需求上升,對另一種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就會導致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

16、常見的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產業的興衰所引起的行業間或地區間的結構失衡。如老年人口增加,護士需求上升;而另一方面煤礦工人的需求持續低迷。

17、週期性失業:在經濟週期的衰退階段,對勞動的整體需求下降時,就會出現。如2007~2009美國衰退。

18、因為工資水平在合同中事先已確定,所以在合同有效期內,工資不會因特定工作出現勞動力短缺或過剩而進行調整。

19、當粘性工資使得勞動力的供給或需求出現過剩時,市場的反應主要是改變僱傭勞動力的數量,而不是工資水平。(微觀經濟)

20、因為教育水平較低,與能提供工作的機會的人接觸少,在職培訓機會較少,以及種族歧視等原因,黑人的失業率往往比白人高。

21、過度享受各種福利或失業津貼的個人,很可能成為自願失業者。

22、價格指數和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率(t年)=[t年的價格水平—(t-1)年的價格水平]/(t-1)年的價格水平

23、傳統CPI指數。

當消費者用價格低廉的商品代替昂貴的商品時,CPI就會高估生活成本。例如: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迅速上漲,人們普遍減少了在石油方面的支出,傾向於購買小型汽車或減少旅行。然而,即使石油價格增至3倍,CPI仍然假定人們購買相同的數量的石油(傳統CPI指數中每一種商品都固定了權數),這樣顯然會誇大生活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在新產品以及改良產品和服務帶來新貢獻時,價格指數很難隨之進行調整。如節能燈減少的耗電成本。

24、二戰後美國通貨膨脹波動的原因主要是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不穩定。

25、低通貨膨脹:物價相對穩定,人們對貨幣比較信任,會很願意簽訂以貨幣形成表示的長期合同。

26、急劇通貨膨脹:

在政府軟弱、遭受戰爭或者爆發革命的國家較為普遍,一般為大都數經濟合同會用某種價格指數或某種外幣來加以指數化(因為對本國貨幣的不信任)。此時,人們僅保留最低限度的貨幣以應付日常交易所需;資本逃向國外,金融市場逐漸消亡;人們囤積商品,購置房產,且不願意很低的名義利率借貨幣。

27、惡性通貨膨脹:貨幣的實際需求急劇下降;出現搶購貨物;相對價格極不穩定;獲得財富的途徑退化到幾乎依靠賭博和運氣的境地。

28、價格不可預期地上升會使某些人變窮,也會使另一些人變富。

29、20世紀90年代晚期,日本曾進入持續性的通貨緊縮時期,部分原因是土地和股價急劇下跌和長期的經濟衰退。

30、當央行將利率降為0時,債券實際上就是錢,這時人們幾乎不願意持有負利率的債券,此時,貨幣的利率為0,由於真實利率水平還是很高,於是中央銀行就會陷入“流動性陷井”。

31、對通貨膨脹和流動性陷阱的補救措施:

①降低長期利率或降低風險資產的溢價。(一般是很難實施)

②維持充分就業、保證價格水平逐漸上漲,避免資產價格泡沫。

32、倘若大幅度的通貨膨脹突然將所有的工資和收入都翻了一番,那麼需要償還的借款名義上還是原來固定的金額,則貸款的實際成本為原來的一半。

33、貸款採用“浮動利率”後,利率隨市場利率而上下變動,因而通貨對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影響不像以前明顯。

34、低通貨膨脹的經濟中,由於價格相對較為穩定,人們很容易從商品價格的變動判斷出實際的供需關係,從而做出相應有利的選擇;而在一個高通貨膨脹的經濟中,由於商品價格頻繁地變動,以至於相對價格變得混亂無序,人們無法根據價格變動的幅度作出最有利的選擇。(價格和價格信號扭曲)

35、設流通中的現金是利率為0的貨幣,當年通貨膨脹率從0到10%,則現金,則現金的實際利率就從每年的0降為-10%。(貨幣使用的扭曲)。所以,貨幣的實際利率為負時(通脹時期),人們更願意持有實際資源而減少貨幣持有量。


會計稅法早知道


兩者屬於反比關係,也有特殊情況的時候。

首先是反比關係,正常情況是經濟形勢越好,就業率越高,大家口袋裡的錢越多,生產出來了東西越多價格也會高,需求也會很大,購買力就越大。相反失業率高了,簡單點說大家沒有什麼錢了,購買力小了,大家都不買了,通貨膨脹率就自然縮小了。

特殊情況就是像這段時間,疫情嚴重,上班人員很少,但是物價相對高了很多,通貨膨脹率高了,但是購買力相對比較弱,購買需求只是正常需要不會過多,這時候通貨膨脹就很虛高的泡沫,是發國難財的,需要國家去嚴格控制物價,維持好正常的物價水平和商品供應。


白行花霧


存在交替關係,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由新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係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


沃沃911


根據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兩者是負相關關係,可以用總需求供給解釋,在短期中物品與勞務的總需求增加引起物價上漲,產量增加。產量越多,意味著就業越多,失業率下降,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因此,總需求變動在短期中使通貨膨脹和失業反方向變動。

而在長期菲利普斯曲線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無關,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 在長期中,總供給量只取決於它的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的供給,以及生產技術,因此總供給量不變,就業量不變,失業率不變,為經濟摩擦下的自然失業率。


常航學士


改變失業率靠的是拉動中小企業就業需求,需要整體中小企業容易賺錢,才會多僱人,國企的總用工人數是相對恆定的。而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的是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從而帶動社會商品的通貨膨脹率增高,假設寬鬆的貨幣不能有效傳導到中小微企業有效刺激他們,那就會演化為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滯漲!所以寬鬆貨幣政策如何引導讓中小微企業享受到資金成本下降,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