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世人眼中,李白與杜甫氣質如此不同:李白開口便笑,未曾老去;而杜甫無語不愁,從未年輕過。

中國詩壇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在世人眼裡形象迥異:詩仙李白是一個狂放不羈的浪漫詩人,追尋自我實現,代表著理想主義漫步雲間的仙人;詩聖杜甫則是一個遵循著社會標準,嚴謹憂鬱的苦吟詩人,代表著儒家精神行走人間的儒士。同為唐朝人的他們,詩歌給人的感覺則像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才詩人李白,繡口吐出半個盛唐,一直被仰望從未被超越;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的智才杜甫,一直被摹仿後世多為師。

天才靠的是激情和靈感,自不可模仿的,所以李白的詩吃青春飯,學者靠的是積累和修煉,苦避免不了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老道筆墨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學杜甫的自是不少,連文豪蘇東坡,也向其偷師學藝化用不少。難怪《紅樓夢》中第一才女林黛玉,給香菱講詩入門課,列出的學詩必讀清單中,只說要先熟讀杜詩等各一百首再說,絕口不提李太白,也是這個原因。

李白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臨了在清溪江上也歌「舉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亅,孤單單撈月墜江而亡,很李白的死法。而杜甫死於江舟上,妻兒在旁相伴,也算擁有世俗的如意結局。

李白杜甫的友誼,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段佳話。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話說功名久不第的杜甫在長安,仰慕著名滿天下的李白,曾經在《酒中八仙歌》中遙相致敬,不吝筆墨寫了28個字,「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尊其為八仙之首。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公元744年唐天寶三年,杜甫終於在洛陽李白相遇,相約同遊梁宋。那時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回鄉,又迴歸到起點失望之餘,暗思人生苦短,何必一定要致仕才成功,希望杜甫能夠和他一樣秉燭夜遊,及時行樂方不枉此生。

當年同學少年都不賤。其中有高適同遊山東一回,值得大書。杜甫小李白11歲已然相差了一代人,但年齡不是交友的差距,那時他們有夢,一路談詩論文,共臥擁衾夜長談,詩詞唱和好不愜意,結伴遊於齊魯之間,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又過了4年,杜甫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

杜甫對李白一往情深,寫下了十幾首動人的篇章。秋末二人握手依依而別後,他詩中充滿了對李白的讚美:春天想李白,「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秋天想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冬天想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而思」;李白久不至,三夜頻做夢想李白,「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李白則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直白地表達了他的思念。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一是745年左右,即山東同遊前後;二是760年前後,即安史之亂後,杜甫遙知李白或流放或赦免後對他的掛念。杜甫現存的1440餘首詩,有15首是寫給李白的,其中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有十首。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和李白

杜甫為送別孔巢父寫的一首詩,得知朋友可能會見到李白時,便詩末羞澀地表示:如果見到了李白,要告訴他我很掛念他,問他現在過得怎樣?可謂一往情深。

關於李白與杜甫二者的交往,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杜甫視李白為好友,而李白可能只視杜甫為朋友。

在學術界有人認為,杜甫生前詩名不大,在詩人元稹作《杜工部墓誌銘》後,才名聲鵲起,被尊為詩聖則是宋以後的事了。杜甫是李白的粉絲,而李白對杜甫並不太欣賞。李白《戲贈杜甫》中說“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唐代學者孟棨,據此認為李白輕視杜甫的證據。但這首詩,也可看成李白與杜甫朋友間的玩笑話,反證二人關係親密。雖然李白只寫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以前聚一起寫的兩首詩,一共三首詩,不及杜甫十幾首多,看起來二人互動性不夠,但有此待遇,已算是重點關注的朋友。李白不比杜甫對誰都叨叨,以詩為日記,他惜墨如金,比如人人皆知的"至愛"孟浩然,得詩一首亦是難得了。

其二因高適對杜甫熱情,和李白交惡,李杜關係受影響疏離。

在長安飄泊十載的杜甫,剛做了個小官就遇到安史之亂,輾轉流亡到了成都。高適正好在成都做官,幫杜甫在浣花溪畔建立了個草堂,才讓杜甫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而盛唐的見證者李白,結束梁宋的漫遊後,在山東獲得了道士學位,成為了一個道人。再後來,李白因永王李璘獲罪被囚禁,或將被腰斬,曾託人給高適送信,希望昔日好友能搭救自己一把。

高適卻並未對友人伸出援手,李白對此梗梗於懷,因此疏離了和高適交好的杜甫,成為二人感情不深的重要原因。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其三,李杜心意相通,奈何山遙水遠,茫茫人海難相約故少有回應。

如謝伯牙和鍾子期,詩人相互傾慕,高山流水遇知音。杜甫也是名門之後,剛到長安時躊躇滿志,對名滿天下的李白充滿崇拜可以理解的,隨著交往加深,李白對杜甫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交。

奈何李白似浮雲終日行,杜甫見遊子久不至,三夜頻頻夢見李白,情親見君意好不開心。只是那時車馬慢,一別經年再難相見。李白為人灑脫不羈,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杜甫卻從此開始孤單想念: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其四,李白和杜甫,原來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

杜甫受環境影響情緒化,憂思沉鬱的他,與灑脫曠放自我的李白不是一路人。

一個浪漫的道家仙風,一個儒士現實主義精神。物以類聚人與群分,李白和杜甫是兩種生活態度的人,擁有不同層次的社交圈子,因為同遊而產生一段交集,最終仍舊天各一方。

縱使他們並肩而行,抵足入眠,畢竟是兩個不同類型的人,無法從靈魂深處完全溝通,真正的合二為一,畢竟一個人在靈魂深處,永遠是孤獨的。李白作為一個信奉黃老列莊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這樣的推崇儒家仁政思想的現實主義詩人本質上是不同的。

杜甫為何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李杜同樣心懷安邦定國之願,又皆失意廟堂行走江湖,同因安史之亂餘生輾轉流離。人之時運如大唐輝煌不再,引為同類悻悻相惜,李白在杜甫不盡的懷念中,活成他心中的傳奇。

首先杜甫是個感情豐富且重情之人。他為妻子寫下眾多的"情詩",有悲天憫人之心,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盡現詩人推己及人,善待蒼生的菩薩心腸:寧願為(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亅,常常(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亅,是個情緒飽滿的詩人,他寫過很多懷念諸友的詩,對於李白等人的友誼相當重視,即使長別離亦難以忘懷並不奇怪。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

知李白者,莫若杜甫也。他認識到李白的狂放不羈,其實是一種令人悲哀“佯狂”,李白的一生其實是懷才不遇的一生,同病相憐,才有「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之句。

更重要的是,在杜甫的慘淡人生裡,李白是承載他精神寄託的角色。

▪世人眼中的杜甫,窮愁潦倒的老夫子,不知小杜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令後人感覺驚奇之處還在於,杜甫雖不會劍術,但非常喜歡騎快馬,酒量酒風雖不及李白,卻也無酒不歡,有飲必醉嗜酒之人。

▪杜甫的詩歌語言風格沉鬱頓挫,但並非一味沉鬱,而是沉鬱中有豪放,有一種遼闊的悲傷。

他也曾李白一般豪氣衝雲天。有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高叫"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登上泰山時,意氣風發地呼喊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為古詩詞中描寫登山的巔峰之作,從中可以看出,那時的杜甫充滿了浪漫與激情,少有中晚年時的悲情。

在四川文人圈子,流傳著清末名士王闓運長尊經書院時,關於杜甫詩的一則故事:

一日他問及一學生所讀詩作,學生說正在讀《杜工部詩集》,便問他最喜哪首並命誦來聽聽。學生答是《登岳陽樓》並徐而誦之:"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王高聲叫停道:"這不是杜詩嘛!"

那個學生驚詫萬分竟愣住了——先生飽學之士,怎會不識杜甫詩?誰知又叫他往下念:"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王先生又叫學生停住,說這才是杜詩嘛。

看到學生莫名痴呆的模樣,王先生微笑著說道:"我說前四句不是杜詩,是因為其句李青蓮、白樂天等人俱可為之,而後兩句卻是當時的人所不可為者。此時杜翁日薄西山,於窮途末路中踽踽獨行,故能吟出其絕唱。此其杜工部之所以為杜工部也。"學生方悟先生用意,乃說所謂"詩窮而後工"也。同時說明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格,對杜甫也有一定的影響。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

▪蘸著歷史的血淚,杜甫的詩歌世界裡書寫殘酷的現實人生,使其詩更趨於現實主義。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杜甫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一家人飽受飢貧苦寒,小兒子也餓死了。杜甫的詩變得沉重了,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令其心情沉重,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李漁曾說過,當年看杜甫寫的詩,總以為他筆下的安史之亂言過其實,直到1646年清軍攻佔家鄉金華府的時候,自己親身經歷了「城上人頭落如雨」的恐怖景象,房子和無數藏書被燒燬,劫後餘生的他才發現,原來語言所能表達的,不過是國破家亡現實苦痛的千萬分之一。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感同身受的苦難,終於讓杜甫變得老氣橫秋。

▪但無論多大年齡,歷經坎坷的杜甫,內心仍然是一個渴望冒險的翩翩少年。

如同杜甫懷念著大唐的盛世,他思念著瀟灑在天邊李白:深藏功與名,為人豪邁灑脫之俠客;笑傲帝王與權貴,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酒仙;千金散盡還復來,朋友遍天下的名士;斗酒詩百篇,天生浪漫氣質的天才詩人……如李白一般瀟灑活在人間,怎不令餘生不斷投親靠友,顛沛流離的老杜羨慕呢?

再後來杜甫,在《登高》一首中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雖堪比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邁大氣,終究底色是窮困潦倒,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衰愁病苦的形象收尾。

詩仙和詩聖氣質如此不同,為何杜甫一生對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自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杜甫,儘管嚮往著書生仗劍走天涯,深藏功與名太白般的人生,又怎知李白也在慨嘆: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唯有《獨坐敬亭山》,眼前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的,只有敬亭山。無非暫借無言之景,尋求些許慰藉,傷感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單……

筆墨只期言素志。對詩人來說,詩歌就是一場救贖,現實世界裡無從表達的情緒,都會在文字裡找到出口。所以杜甫憶李白,不過是追尋理想中的自己,骨子裡渴望成李白一樣的飄逸詩仙,思念化作他對青春的祭文。與其說杜甫一生念念不忘李白,不如說他一生嚮往著那個李白一樣意氣風發的杜甫啊。

參考書目:《杜甫詩集》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杜甫傳》馮至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李白傳 》李長之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李漁研究》黃強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