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仕途的選擇,是不是代表三國士人的選擇呢?

小人物F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尼山布衣前來捧場。

三國時代,是一個鼓角爭鳴、刀光劍影的時代;是一個諸侯爭霸,戰亂頻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豪傑輩出的時代。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過短短一百多年,一朵浪花而已,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與出現瞭如諸葛亮般的眾多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不無關係。

那麼,諸葛亮對仕途的選擇,是不是代表三國時期眾多士人的選擇呢?尼山布衣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儒家學說的代表孔子認為:學而優則仕。漢朝以來,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上升到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那麼,出生在這個時代的諸葛亮等士人們,怎能放過這建功立業的機會呢?


諸葛亮等士人們胸懷大志,滿腹經綸,只是沒有遇到明君罷了。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時逢亂世,也非常希望能施展平生所學,匡扶漢室,救民於水火之中,與劉備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正式加入劉備集團,隆中對獻計,三分天下;火燒博望坡、白河用水,初戰告捷;及至後來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聯吳抗曹,出師北伐;平定內部,七擒孟獲。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死後,被尊封為“武侯”,至今仍有武侯祠,作為後人的紀念。作為一代士人,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千古留名,也應該沒有遺憾了。

綜上所述,三國時代的士人們,大多選擇出仕報效國家,拯救黎民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不避亂世,不顧安危,因此,才有了眾多的英雄豪傑的形象展現在三國時代的舞臺。


尼山布衣


其實,諸葛亮選擇劉備,應該是歷史的意外。

從出身上看,劉備雖然算是漢室宗親,但其實是比較遠的旁支。而劉備本人的出身又太低,沒有什麼勢力。在中原逐鹿的階段,劉備也曾經試圖拉攏當地的士族,但是士族只要權衡一下劉備的實力,多數還是會選擇曹操等更有背景和實力的軍閥。

諸葛是琅琊地方的大姓,在三國這個士族全盛的時代,諸葛氏其實在魏蜀吳都有任職,而且職級都不低,彼此就算打破頭,私下也都是有書信來往的。諸葛亮的選擇,也談不上有代表性。

劉備在荊州時期,也拉攏過當地的士族和知識階層,不過他們最後大多數還是歸附了曹魏。如果不是劉備的再三邀請,諸葛亮很有可能也會北投。畢竟他的那些朋友,崔州平等人,最後都是歸附曹魏了。而劉備之所以殷勤地邀請諸葛亮,很可能也有利用諸葛亮的親屬關係,接近和拉攏荊州最大地方勢力蔡氏的想法。


閒聊三國


我個人感覺選擇劉備是無奈。曹操賬下謀士眾多,孫吳有周瑜。而且讀了史書,也沒有三國演義裡如此神話


充滿愛心的新人


諸葛家族分別有三個代表人物在魏蜀吳三國發展:諸葛亮在蜀漢官至丞相,諸葛瑾在孫吳官至大將軍,還有一個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大司徒。三位諸葛在三個國家官運亨通,居然還不受猜忌。一方面確實有當時文人的道德品格原因,另一方面,我認為這是當時世家大族的普遍現象,這些世族比一般人更明白“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任你風雨飄搖,國家交替,永遠要保證家族長盛不衰。

三位諸葛分侍三家,在任何一方都會兢兢業業,這種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家族生存的智慧,世家大族更為看中家族的延續和發展,尤其是身處東漢末年的戰亂時期,誰都不可能知道明天哪方勢力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如果把籌碼全部押到某一方,勝利了固然可喜,一旦失敗,那麼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牽連。所以呢,諸葛亮本人侍奉蜀國,諸葛瑾侍奉吳國,諸葛誕侍奉魏國。三兄弟根據自己性格和才能分別加入了三方陣營,都盡心盡力為自己的陣營獻計獻策。如果有一天,家族的一方所屬的陣營有難,另一方還能施以援手。任爾東西南北風,不管最終哪一方勢力獲勝,都不會損害家族的利益,都能保證家族永存。

一個家族在不同勢力裡都有代表人物,可能是兄弟,可能是姻親,彼此間盤根錯節,相互扶持,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家族的發展。這種現象並不特殊,中國歷史上每逢亂世,一些宗族都會做出這樣的佈置,只是因為諸葛兄弟才智突出,尤其是《三國演義》裡對諸葛亮的神化,才顯得他們更為人所知罷了!




一公頃土地


諸葛亮對仕途的迭擇、、、、、諸葛亮的人格品德決定的。表現為四點。

一、我覺得諸葛亮先生能夠"盡粹國事,不謀私利⺀讀巜三國志》,巜後漢書》就能發現,諸葛亮一輩子,把心血全都用在治國和北伐上了,一點私產都沒有。史書記載,他留下幾畝土地,大概也是兩家農戶加在一起。錢一個大子沒有,都給老百姓分了。

二,諸葛亮不算計人,還搞科研發明,發明了一些如連弩,悶雷子的武器,這些體現了對君王的忠誠品格。

三,收人先收心。想讓別人服你,必須降伏其精神,你降服他肉體沒用。

孟獲七戰七輸就是最好例證。

四,諸葛亮的身上的法冶精神。

有這樣一件事,宮中一個太監手腳不乾淨,把宮中價值連城的古董拿去賣,後來這事爆光。。

諸葛亮派人去查,手下人告訴他,這個太監跟劉禪慶系不錯,這案犯還有同夥,這同夥在你手下當過差。諸葛亮鄭重表態,照查不誤,直至把兩名案犯繩之以法。

總之諸葛亮對仕途的選擇,是他有才,有德。亂世出英雄,良禽擇木而木西。這是體現人身價值的時代,這是幹裡馬露臉的時代,英雄豪傑的豪情壯志當在這時展示。


紅塵苦雨洗凡心


小亮亮是沒有選擇的!大哥葛瑾早已為他選擇:效忠孫權,臥底荊州,為大哥在東吳榮華富貴作鋪墊!當有人告發葛瑾對東吳不忠時,孫權拍胸脯擔保!再有魯子敬安排,東吳在劉備身上用足了功夫,回報是驅劉備為東吳火中取栗。畢竟操之挾天子之令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軟硬都得施,正奇都得用。博弈結果,小亮亮成了歷史上成功的臥底!故自號臥龍先生!臥的高!


五星耀中華


一個人選擇仕途,就是選擇個人利益而非社會擔當。若有人以社會擔當為名,而選擇仕途,那就是裝出一幅正義的嘴臉在騙人。

諸葛武候選擇仕途,只為只名利。

1,名分為當世之名和名揚千古。這兩個方面諸葛武侯,全部達到了目的。

2,利分為個人利益與家族利益。諸葛武侯三兄弟,同時在魏蜀吳三方下注。

總的來看,諸葛家族的家族利益,從當時來看完成得不錯,從後世來看也還湊合。

諸葛武侯或許是家族的形象代表,或許他個人不貪財帛,因此諸葛武侯不關注個人經濟利益,不貪圖蜀國富貴。

諸葛武侯對仕途的選擇,不但代表三國時期士人的選擇,也代表儒家思想體系下,所有的士人對仕途的選擇。修身丶齊家、治國丶平天下。

以諸葛武侯之才,不可能不知道天下大勢,然而他逆天而行,為的就是博個名揚天下、名載史冊。

以己之名光耀門楣,以己之名萌澤後世族人。


鬼影147951010


有一部分是,諸葛亮的選擇,一是因為劉備禮賢下士,對諸葛亮非常好,二是因為其它勢力謀臣很多,諸葛亮擔心自己不被重用,而劉備當時缺少謀臣。三是因為劉備自稱漢室宗親,不管是真是假,以此為名師出有名,好開展工作。這樣一來對諸葛亮仕途是有利的。

三國士人一部分是因為看上主上的雄才大略並且禮賢下士,如荀彧荀攸,郭嘉,陳群等,也有一部分是因君主的家庭出身,如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就會讓許多士人來投。也有有個性的,如禰衡,誰都瞧不起,賈詡,為了獨善其身。還有單純是為了自己的前程的,誰有實力就投靠誰。

當然不管是因為什麼,大部分都逃不過諸葛亮選擇劉備的三點原因,也許還有別的,但那都是小眾了。


幻境影射


諸葛亮對仕途的選擇,代表當時知識分子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是有句“學好真本領,賣予帝王家”之說嗎?滿腹經綸,荒老林下,終究是一件遺憾的事。只是有真本領的人,都顯得高雅,不得主動顯山露水,需要明主主動邀請方能出山,比如姜子牙在渭水直鉤釣魚,諸葛亮要劉備三顧茅廬。都是如此。

當然也超凡脫俗之人,象陶淵明,懷才不遇,最終隱居山林,終老林下。但陶淵明只是一個詩人,而諸葛亮則不同,他是一個有報負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這也是他們的不同之處。


漢闕故人


我認為他是仕的代表,認死理。如果跟了曹操統一了天下,不也挺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