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女人內心的富足,都藏在這4個細節中

“大學時,幸福就是可以肆無忌憚的品嚐美食;

畢業後,幸福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的買自己喜歡的口紅;

三年後,幸福就是可以不帶猶豫的買下自己心儀的大牌包包;

五年後,我住在自己月供的房子裡,卻感受不到幸福,城市的夜晚降臨,空虛、孤獨、無助也席捲而來……“

很多女生覺得,幸福可以隨著金錢的增加而增加,精緻的生活可以帶來內心的富足。

但在現實面前,精緻的外表和頹廢的內心帶來的鮮明對比讓我們無地自容。

時過境遷,翻開時隔多年買來的《撒哈拉的故事》,猛然中發現,能讓內心富足是一種能力,它不會因為金錢的增加而提升,也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改變而變化。

外在條件貧瘠或富有,內心富足的人都可以活出詩一般的精彩,繪出色彩斑斕的生命圖卷

《撒哈拉的故事》:女人內心的富足,都藏在這4個細節中

遊歷四方的三毛就是典型的代表,她用她內心富足的狀態踏上了撒哈拉的土地,只為去探尋前世的鄉愁,感受撒哈拉迥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內心的富足讓她能夠接納和伴侶荷西文化上的差異,留下了荷西和三毛唯美的愛情故事;

內心的富足讓她能夠怒懟西班牙辦事處的領導,用慈悲和關懷之心對待在沙漠中遇見的每一個人……

內心的富足是一種讓人豔羨的生活態度,可以成為面對苦難中的甜點,也是創造幸福而美滿人生的催化劑。

1.內心的富足,是充滿智慧的面對差異和衝突

荷西和三毛,因為語言和風俗的差異,在相處過程中有許多無法共通的地方,這也曾造成三毛結婚前的猶豫。

三毛心中認為荷西“很笨“,讓她覺得有些悲傷。

笨笨的、不靈光的荷西,卻不能阻止三毛和荷西愛情的發展。

因為三毛懂得,你相信什麼,你就會看見什麼

雖然差異存在,但荷西對她深沉的愛同樣也存在。

荷西為了三毛放棄出海的夢想來到撒哈拉,而三毛看見荷西對她的愛,回報他以夢寐以求婚姻。

如果差異存在,那就用愛的眼光去看見其他的閃光點,並將那個光點無限放大

《撒哈拉的故事》:女人內心的富足,都藏在這4個細節中

在關係相處中,矛盾和衝突也經常存在,三毛和荷西也不例外。

買了沙漠中的新車,三毛和荷西都很喜歡,恨不得每天都能霸佔。

白天荷西開車去上班,晚上車就屬於三毛。

某一天,三毛聽見了門外荷西停車的聲音,等了很久卻不見荷西進門,接著而來的是車開走的聲音。

心心念念自己的愛車呀,一心盼望的一起吃飯的人啊~就這樣消失在大漠中,晚上十點才回來。

回來的荷西全身髒兮兮的,打開自己的愛車,三毛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獨特刺鼻的味道、被鼻涕沾滿的靠墊、尿溼了的後座、佈滿了手印的窗玻璃、隨處可見的餅乾屑……

似乎有一種大戰來臨的味道。

內心富足的三毛在質問荷西的過程中卻開著玩笑說:“你開兒童樂園了?“

爭吵的過程以荷西答應輪流用車為結束,內心富足的人,懂得幽默的面對衝突,而當達成和解時,看見對方的退讓,懂得及時讓步

2.內心的富足,是讓生活一直充滿儀式感

曾看見一個帖子,一位結婚10年的老婆,去法院起訴離婚,原因竟然是她在婚姻中不再感受到愛。

她和老公白手起家,創辦了公司,住進了夢寐以求的大房子,也不用再過每天吃饅頭的日子。

以前創業時,老公還會偶爾送一隻小花,給她講講笑話,消散創業苦悶日子裡的焦慮;她也會下廚給老公做他喜歡的糖醋排骨。

現在,老公總是忘了她的生日、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她也沒有了下廚的閒心。

有時,讓關係變淡的並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損害了關係,而是仍然是面對你,我卻提不起生活的興趣。

《撒哈拉的故事》:女人內心的富足,都藏在這4個細節中

而內心富足的人,不管生活怎樣變化,他們總能讓生活充滿儀式感,增加關係的粘性。

生活在大漠中的荷西和三毛,在三毛第一次進他們沙漠中的家時,是荷西抱她進去的。

枯燥的生活中,荷西和三毛會去大漠中探險、找骨骼化石、去海邊看獨特的灌腸浴、去沙漠部落中瞭解風土人情。

不外出的週末,三毛和荷西可以沉浸在書籍的世界中直到凌晨。打卡音樂,獨處在房間中,就可以忘卻大漠的風沙和突變的天氣……

三毛和荷西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製造著儀式感。

儀式感並不是只有意義的面對某一個節日,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天、對每件事的態度以及每一餐的用心程度等細節之中,是讓某個時刻擁有區別於其他時刻的獨特意義

3.內心的富足,是用藝術的眼光看待生活

沙漠中物資匱乏,水源短缺,最初三毛到撒哈拉的住處中,荷西四大步就走到了走廊的盡頭。

“家裡沒有書報,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吃飯坐在地上,睡覺換一個房間再躺在地上的床墊。“

這樣讓人絕望的物質條件沒有讓內心富足的三毛放棄撒哈拉的生活。

三毛自我鼓勵說,生命的歷程如此精彩,不論是陽春白雪,還是青菜豆腐,都需要去嚐嚐它們的味道,才能不枉人生的這趟旅程

《撒哈拉的故事》:女人內心的富足,都藏在這4個細節中

可當三毛如此這樣安慰自己時,卻是在連青菜豆腐都吃不到的撒哈拉沙漠。也是三毛這種藝術化的手法,讓她面對著沙漠中“惱人而又可愛“的鄰居們。

三毛的家,對於身處撒哈拉沙漠的原住民來說,是一個寶藏。

每天早上九點左右,就不斷地會有小孩來要東西。

“我哥哥說,要借一隻燈泡。“

“我媽媽說,要一隻洋蔥。“

“我爸爸想要借你們的刀叉。“

“我妹妹想要用吹風機吹頭髮。“……

借出去的東西,潑出去的水,從來沒有還回來過。

三毛送了一副新的刀叉給借的那一家人,卻沒想到小孩還會來借,給出的藉口是“我媽媽說那副刀叉是新的,把它們鎖起來了。“

這些哭笑不得而又沒有辦法拒絕的鄰居總是會主動上門來。

三毛卻認為他們是為她單調的沙漠生活增添了獨特的經歷,也算是趣事一件了。

內心的富足,讓我們總能夠看見苦難生活中那一點點星光

4.內心的富足,是對萬物充滿愛和尊重

弗洛姆流傳廣泛的名言:

“幼兒的愛遵循著這樣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愛。

成人的愛則遵循著這個原則:我被愛因為我愛。

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三毛用她富足的內心,用成人愛的原則和成熟的愛溫暖著她身邊的萬事萬物。

《撒哈拉的故事》:女人內心的富足,都藏在這4個細節中

三毛是愛的主動發出者,她把她的愛給了她心愛的車、來自異國的伴侶荷西、周圍的撒哈拉威鄰居、開車路上遇見的陌生人……

而他們回饋給她的,是一次次驚險有趣的沙漠探險、一份刻骨銘心的愛情以及無數次的感動和暖心。

面對撒哈拉威人眼中的奴隸,她為奴隸的命運去法院發聲,去控訴制度的不合理。

當其他賓客都在富豪家中享受一個八九歲奴隸的侍奉,對他頤指氣使時,三毛耐心的幫他烤肉、詢問他的意見。這是小男孩生命中第一次感覺被重視。

此時,內心的富足和仁愛與其他賓客的珠光寶氣的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博愛之心不在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你內心能夠無分別的給出多少愛

三毛內心的博愛不僅無分別的給了周圍的人,還給了和她有關的物,比如她的“白馬“。

當荷西下班把車開回來後,她會拿一塊乾淨的絨布把它擦亮,讓它光鮮亮麗、一塵不染。

輪胎裡嵌進的小石子,她也會用鉗子把它們一一挑選出來。

她用她那顆熾熱的心,愛著狂風吹拂下貧瘠的沙漠,沙漠中的草、晨曦中的露水、鴿灰色的天空。

因為她堅信,生命中看似簡單的物質,無聊的重複,看似死寂一片,沒有生命,沒有哀樂,但是它們在用它們的默默無聞承載著看見它的過客和故事

5.寫在最後

我們總是羨慕那些自由而被愛著的人,他們有勇氣面對關係中的差異和衝突、獲得他人的饋贈和善意、大膽追求自己的所愛。

願你也能成為內心富足的人,願往後餘生,關係有和睦,朋友有真心,生活有儀式,你喜歡的和你追求的在平淡的日子裡常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