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初為什麼要離開縣城呢?


唉,還說什麼當初哦。

不像有些人,離開家鄉可能是升學,或者是主動謀求更好的發展。我以及與我相似的很大一群人,可能都是在縣裡沒辦法,只能背井離鄉去往更遠的地方,有個專門形容的名詞叫做打工。有多少人是十七八歲主動願意出外打工的呢,還是做最辛苦的工作,現實所逼罷了。

所以講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一樣的過往,只是有些人好一點有些人辛酸一點罷了!


此情可待之小九


18歲那年,我在家鄉的縣城讀高中,高三就要畢業了。那陣子,我天天都在讀書之餘思考一下:我能考上大學嗎?我能離開這個小小的縣城嗎?

我的家在農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父母在我小時候就告訴我:只有努力讀書考上大學,才能離開這裡到外面的世界。作為一個農村孩子,我從小就對外面的世界很嚮往:大城市裡人來人往,有我沒見過的東西,還有我沒吃過的食物……所以從小到大,我在讀書這件事上肯下功夫,特別是到了高三那年,每天學習鑽研到很晚,從村裡坐班車到縣城學校的途中都在背書。

後來,我終於如願以償。領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想到多年來的努力艱辛,想到那麼多日日夜夜的寒窗苦讀,竟然有一種想要痛哭一場的衝動。記得領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下午,從縣城回村裡的班車沒有了,所以搭了一輛出租車,往回走的路上,車上播放著張雨生那首“一天到晚游泳的魚”;想到自己這麼多年來不停地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就是一條一天到晚不停遊的魚麼?……就這樣聽著聽著、想著想著,我的淚水一剎那間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這麼多年以後,那年那月、此情此景依然歷歷在目。如今我已年過不惑,回過頭去想想,當年年少的我,應該是熱切向往外面的世界,加之迫切想要改變平凡的生活,所以才要努力地讀書、努力地奮鬥,得以離開了家鄉那座並不算大的縣城吧!


張楊文強


我離開縣城的時候是十七週歲,那年我念高三,實在是等不及了,太憧憬、嚮往加入綠色的方陣,所以我就去參軍了。

帶著兒時的夢想,去了咱們祖國的最北段,那裡有一望無際的山川,白雪皚皚茫茫一片,還有那籬笆院,冬天吸口氣都是那麼的涼爽,夢寐以求的地方與夢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當時我離開縣城來到了山上的新兵訓練營,那裡留下了一生難忘的苦辣酸甜,那裡留下了從早到晚棉衣棉褲都是溼透有用自己的體溫暖幹,那種感覺,在多年以後回味曾經的經歷,難忘、欣慰,夾雜著刻骨銘心的錘鍊。

自己的經歷如同過往的故事時常在腦海裡翻出,那是寶貴的精神食糧!那是人生歷練的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和平鴿6670


我第一次離開縣城的原因是上學,帶著對另一座城市的好奇與美好憧憬開始了學習生活。

我第二次離開縣城是到大城市北京工作,這意味著我需要努力奮鬥了,覺得大城市能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認識更多人。

後來遠嫁了,每次想到這裡都覺得愧對父母。路遠了,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思念那個小縣城裡的小村莊,滿滿的都是愛的回憶!



那些小點滴o


離開縣城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跟生活

小時候家裡不是很富裕,初中畢業後就輟學在家,每天跟著父母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這樣過了差不多有一年,城市的企業來我們這裡招工,於是我成了那裡的一員,要離開家的那天晚上,媽媽只對我說了一句話,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這樣我來到了陌生的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努力的拼搏,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活!也是為了不辜負父母那期待的眼神,讓我們一起奮鬥,不負美好時光!




老蔣的vlog


當時學校畢業,選擇離開縣城來北京打工。縣城的世界畢竟太小,那時有一種小馬乍行嫌路窄 雛鷹展翅恨天底的感覺。所以興奮的第一次坐上了火車來到了北京。

實際是老家的就業機會很少,出來之後再很難回得去。想法與習慣都會有所變化,人生的軌跡是在那一列火車上發生了變化。好與壞,幸福與失落都在自己心間。感受著時光流逝,那不經意的夢還會有故鄉的雪。


遊伴兒雷哥


當年我離開縣城到廣東打工並非情非得已,那時候家裡很窮,爸媽年紀大了,家裡唯一的生活支柱,我爸那年也被確認患癌證,家裡的姐姐也早已出嫁了,家裡早也沒有能力供我繼續上學,我放棄高考選擇一個人外岀打工,沒能參加高考,這就是我人生的最大遺憾…………在外面漂泊了20多年,早在縣城買了房安了家,這些年國家對農民回家創業發展上有眾多的扶持優惠政策,更重要的在外面漂泊多年,是該回家了。


深山布衣美食


對於為什麼要離開縣城,我就是個親身經歷,活生生的例子,由於我的特殊職業問題,離開老家已經十六年了,在這十六年裡,讓我慢慢的想以後就紮根在縣城裡,找個工作或者做個小買賣度過餘生,好好的生活,而我的妻子則認為,我以前學的專業回來之後無用武之地,可我的思維能有可造之地,去省城可能機會更多些,緊接著又給我分析有以下兩點原因:

1.縣城房價已經上漲到高位,而省城開發的方向郊區房價跟縣城比也沒高多少,而配套設施又比縣城好很多倍。

2.省城這裡被國家定位大都市區,發展空間大,就業崗位多。

想想這些都是現實存在的,這些可能就是我當初選擇離開縣城的原因吧,不知你們怎麼認為的?




夢踏盤龍316


縣城,是農村和鄉鎮的一個集合吧,就是比二者高一級別的行政區域。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們生活在農村,每天面對藍天和白雲,泥草房和走在上面騰雲的泥土路,還有院外圍成一圈圈的小柴剁,以及山坡上開著漫山遍野野花,在小的那個時候真是太美太好看了。

那時候我們這裡沒有幼兒園,放牛到六歲直接上小學,12歲就上初中,當時初三畢業不是要升學考試嗎,而且考試要到縣上考,等到機會了,就想著要進一次縣城,我15歲之前真是沒有去過縣城,心裡也不知道縣城是個什麼樣子,想著一定通過上學要踏到縣城,看看,應該是當時的一個奮鬥目標吧,結果事隨人願,那天早上,父親給我100元,98年左右,我就很高興的看著手裡嶄新的人民幣,和一起的同學坐在三輪車上,欣賞著沿路的風景,路邊的野花夾雜著車軲轆揚起的泥土味不時的撲入鼻孔,真是太激動了,早上的太陽伴隨著習習涼風,讓人心裡清涼的好清新。三天考試時間,還美味了從未吃過的炒麵片,燴麵,肉扁食,一碗3元,那時候我就想,要想進入廣闊的天地,唯有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在自己15年的努力之下,如夢一般的進入了縣城一中。

三年的寒窗苦讀,雖然也不算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最起碼還能說的過去,18歲高考那年報了一所外省的學校,就好像上天眷顧我一樣,每一次都是很順利,終於走進了城市。由於沒有去過城市,在上大學的那一天,父親引著我在縣城特意打扮了一番,洋頭土腦的坐上南下的火車,由於是夏天,路邊一排排的風景樹,還有沿路的湖泊,以及高高的大樓,使我又一次感嘆,唯有讀書才能讀書才能成就夢想,才能從農村走出大山,奔向廣闊的天地,給自己充電定位。當時火車上也有一個女同學,她也是考上哪個學校的,由家長陪著,我們一起下了火車坐上公交車,走進大學的校園,由於我是農村的,本來普通話就不標準,哪個女同學就說,你這樣說話以後和你怎麼交流了,當時我真的是挺尷尬的,所以在大學的校園裡,努力的學習普通話,請教別人,應該是想洗刷曾經那一句話的屈辱吧。

大學畢業後,我們當時還算工作包分配吧,在家待業一年,又幫著父母務農,不過那個時候長大了,就經常去縣城,也去城市,後來上班了,還是在自己的這個縣城。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就是世界上的一個點點,因為某些事情,不時的在變換著自己的落腳點,有的時候一個大圈圈,最後又回到了原點,大自然給予我們很多,賜予了我們生命,但是他也萬般無奈,每一個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是他無法改變的,滄海桑田,潮起潮落,花謝花開,月圓月缺,誰又能跳出時光的隧道遊離於世界之外,或許當前是不能的吧。

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也在時光的道路上不停的描繪著藍圖,也在努力的為自己終生拼搏,雖然沒有夸父追日的那般壯舉,但我們也在生命的旅程中卻是漣漪不斷,一個個夢想實現,不停的造就出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為生命的新生做出了忍痛割愛的鋪墊,不是有一句話嗎,十八年後我們又是一條好漢。


山路上的探尋者


自小被告知“好好學習,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

別開玩笑了,離開縣城,去到大城市就是有出息了?

扯遠了扯遠了。說說我自己吧。大學畢業和女朋友(現如今的合法了)來到她的故鄉。剛畢業嘛,滿腔熱血,無所畏懼。覺得自己哪裡都能生存,都能活的好好的。

至今我還記得,到了這裡的第一天。出租屋裡只有一張床,沒錯,僅僅是床,沒有床墊只有床板。初來乍到什麼也沒準備,當時女朋友家裡有事回去了,留我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出租屋裡,祖國最南端,6月份,沒有空調,沒有風扇,沒有床墊,枕頭是我上學的必修書…

一轉眼幾年過去了,現在想來,當初的確很艱苦。可是現在和當初,似乎除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其他也沒什麼太大變化。

我究竟想要什麼?我也不知道。可能安安穩穩的生活就能讓我滿足吧。不過既然想要安穩的生活,為什麼當初要離開縣城?

so。那麼你呢?你想要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