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超長假期孩子們會不會休息過度?


這個超長假期孩子們會不會休息過度?

01

當我說:休息過了度,也會讓人抑鬱的。

來訪者小A瞪大了眼睛: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

小A是名初三學生,因在校的人際關係問題,最終辦理了休學。

這大半年來,他得到了盡情的放鬆,手機不離手,刷抖音、刷影視劇、打遊戲,如果說在校時,每天還有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這樣的分段時間,休學在家的時間,已經徹底沒有了分段的概念,就連白天黑夜都已經不明顯了。

一開始,還是有快樂伴隨的,但慢慢地,不知道從哪天起,就感到萎靡不振,繼而開始懷疑活著的意義。

工作中,接觸到很多抑鬱症患者,有輕度的,有中度的,也有重度的。雖然程度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快樂,生活缺乏意義感。

他們“閒著”,但他們感到很累。

不是生活沒意義讓人懷疑人生,而是無所事事讓人覺得沒有意義。

我們平時經常聽到,過度疲勞會致病,殊不知,過度休息,也同樣致病。

有人說,玩遊戲不舒服嗎?

你問問那些沉迷遊戲的人,他們體會到更多的,是巨大的虛無感。

以小A為例,在家閒居,生活中不幹家務,父母外出上班後,吃飯就點外賣;學業上也放棄了,沒有制定在家學習的計劃。

你會發現,每天過得很混沌,缺乏秩序感,缺乏對時間的分割,沒有目標,沒有儀式感。

這樣長期下去,人就對生活失去了掌控感,而失去掌控感,人的精神是會倒塌的。

02

如何幫助這樣的人重建掌控感呢?

第一步,從認知角度入手。要讓他們知道過度休息帶來的危害。

這跟長久的休息積累的“量”有關,量大了,超過了個體的承受能力,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正常的。

既然如此大量的休息可以致病,我們也可以通過消減這樣的量,再增加一些別的任務來改變這樣的狀況,所以,是可以治療和改善的,不要絕望。

要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階段,通過努力,衝破這個階段,病就好了,你依然會感到生活是美好的。

家人給到足夠的支持,告訴他們,當他們需要幫助時,家人一直都在。

第二步,制定目標計劃。

給生活做個分塊,生活上的,學習上的,休閒上的,都要包含到。

不同的任務會帶來不同的刺激,豐富性讓人有充實感,只是要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來制定,要合理,不是越多越好,多到自己完成不了,也會沮喪的。

所以制定目標和計劃也要因人而異,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以及興趣愛好不同,計劃也會有所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

以小A為例,他以前喜歡打籃球,那麼在休閒娛樂的目標裡,他加了“每天打籃球一個半小時”。

以前學過小提琴,就加了“每天拉琴半小時”。

生活上,以前白天黑夜不分,現在制定每晚11點睡覺,早上8點半起床。

每天安排一個小時的家務活,就是收拾自己的房間和洗自己的衣服。

手機一下子是放不掉的,所以一開始每天給手機的時間是3小時。

其餘的時間給學習,學習是主體。

根據每個學科的具體情況分配時間,再具體到每一項學習任務中的每個章節每個單元等,都要制定出來。

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本身就是進入一種掌控感當中。

第三步,執行和反饋。

這是最難的一步。知道,最終是為了做到,知道再多,如果做不到,也是沒用的。

在執行計劃中,人是在向之前建立起來的思維模式以及習慣做挑戰的,會讓人感到痛苦。

為什麼有痛苦,還要去改變呢?

因為不改變,會更痛苦。

也正是因為向不舒服的事情發起挑戰,挑戰成功後,人才會感到有成就感,運動是,學習也是。

如果人一昧地只做自己喜歡、能做的、符合本能的事,是很難讓人有成就感的。

比如,玩手機。

除了老年人外,絕大部分都會。刷各種APP,你會,我也會,大家都會,不需要多少意志品質參與,缺乏挑戰性。

在執行中,要把學習放在玩手機前面,如果把玩手機放在學習前面,那麼從玩手機切換到學習上,會很難,這個掙扎的過程,會耗去大量的心理能量。

因為學習是需要帶有意志品質參與的,而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不要太高估了自己。

執行中,要做到及時反饋。就是要檢驗之前的所做有沒有產生效果,有多大的效果,並在之後做適當調整。

比如,語文、英語、地理等需要背誦的東西,要去檢驗,不是背了就可以了,而是背了應該是“記下來了”,不是走馬觀花搞敷衍。

03

雖然給了上述的建議,但真正做起來,還是挺不容易的,如果在幫助這些人的時候,感到力不從心,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比如有心理諮詢背景的精神科醫生、醫院的心理治療師以及社會機構的心理諮詢師。

人是一種尋求意義感的動物。

那些意義感,是讓我們覺得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

生活中,有高山,有低窪,有張有弛,有動有靜,有舒服有不舒服,有起有落,搭配均衡才好。

無論是休息過多,還是辛勞過度,都是打破了一種平衡,失去平衡,人,就會出問題。

願每個人都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過一個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