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多麼感動人心的時刻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裘晟佳 文/攝

“為了給女兒做榜樣,我特意去讀了博士。結果她的題目我都沒做出來,她說爸爸這博士真沒用!……”

這位博士略感心塞的發言,來自昨天下午杭州純真年代書吧舉行的一場新書分享會上現場。他的話音未落,已是笑聲一片。

這道關於“為孩子樹立學習榜樣”的難題,是“拋”臺上的幾位嘉賓的——他們是新書《120個回望——紀念高考恢復40週年》的主編祝毅及作者張仁壽、應忠良、嶽耀勇、張德強等。

1977年的高考,吸引了全國兩千萬考生的考試,是世界考試史上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最終共有570萬名考生走進了高考統考考場。

40年後高考臨近之際,這些畢業於杭州大學77、78級的前輩聚在一起,回望當年的高考經歷,併為在座的家長、孩子現場支招。這場分享會,如應忠良所說:“我們分享的不僅僅是高考,也是個人家庭的變遷史,一座城市文化的發展史”。

《120個回望》是一部講述老杭大1977級和1978級大學生高考故事的回憶錄集。他們中間有著名經濟學教授史晉川、著名作家王旭烽、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著名書法家任平、著名詩人王自亮等。在40年的高考考場,他們的人生在這裡拐了個彎。

原浙江工商大學校長張仁壽,就是1977年樂清縣最終被大學錄取的86名考生之一。當年,得知高考恢復的消息,他與同班的林政偉、鄭少華一起,借了林政偉大哥的集體宿舍,三人一起埋頭複習了一個多月。

“當時周圍的人見我們三人一起進進出出,都在議論大學有這麼好考嗎?這個幾個人也想考大學?我們也沒多想,只是拼命地讀書。”

付出有了回報,最終,用張仁壽自己的話說,三個“其貌不揚,土不拉幾”的小夥子,一起考上了大學,就連他們讀書的那間宿舍,也成了人盡皆知的“狀元樓”。

如果說高考對於已經離校好幾年的張仁壽來說,是“臨時抱佛腳”。那麼這個機會對於當年已經30歲(虛歲)“高齡”的張德強來說,則是等待11年之久的“來之不易”。

張德強是“老三屆”,1966年高中畢業一心想參加高考的他,最終到紹興郊區農村插隊,一去就是8年。

高考那年,他已經結了婚。按規定,年齡偏大者報考須證明有特長,於是當年已經在《解放日報》、《浙江日報》等報刊發表過多篇詩作的他,致信省作協並獲得一份證明其創作成就的公函,才得以成功報考。

“高考結束當晚,我妻子臨產,生了個兒子,大家都說這是個好兆頭——我肯定能考上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