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後反而賺得更多,我總結了四點啟發


失業後反而賺得更多,我總結了四點啟發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

上週讀《浪潮式發售》,看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真實案例,而且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小丫覺得很適合拿來和大家分享。

故事的主人公巴里是一個雜技演員,靠著還不錯的表演技術,賺了一些演出費,甚至還到白宮表演過。但後來巴里因為一次意外事故受了重傷,要在病床上躺整整六個月。

躺在病床上的巴里開始焦慮:

和常人一樣,他的收入嚴重依賴於本職工作,無法繼續工作,就沒有了經濟收入。巴里還更深層的想到,即便康復後自己能勉強恢復表演,但也只是靠表演場次和時間的增加來換取金錢而已,萬一以後再有其他意外導致自己無法上臺表演,那還是有可能一分錢都賺不到。

於是養病在床的巴里,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以時間換金錢”這種收入模式帶來的問題。

絞盡腦汁的巴里終於想到了一種賺錢模式——“槓桿手段”,即讓自己的收入不再和工作時長掛鉤。

具體怎麼做呢?

依然是在雜技表演行當裡謀生,但巴里換了個思路。

巴里見過不少苦練雜技表演的演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到很多商演機會,因為他們不太懂自我營銷,要策劃一場演出也有難度。而巴里除了表演技術過人,也很善於尋找商演機會,尤其是收入高的商演。

於是巴里決定通過“教人們怎麼尋找商演機會“來賺錢,並以線上培訓課和培訓班的形式招攬學員,藉助這些線上課巴里賺到了一大筆錢。這些課程還能反覆售賣,巴里也藉此創辦了線下培訓結構,最終實現了最初的設想——用“槓桿手段”賺錢。

通過這個案例,小丫受到了幾點啟發:

1.重視現金流

巴里本來是一名出色的雜技演員,甚至還到過白宮表演——即便如此,他也面臨著失業危機,現金流中斷。而我們這些普通人,朝九晚六甚至996,假如失業了,還能通過哪些方法(能力)維持現金流呢?

因著“一隻蝙蝠”引發的血案,相信在許多企業和個人無法復工的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大家對“賺錢生存”這個事兒焦慮的多,思考的也多。

失業了,能很快找到新工作,是一種能力,這說明你的職業能力不差。

通過兼職賺錢,也是一種能力,說明你的收入結構不單一,風險分散了。

通過投資賺錢,更是一種能力,說明你在財務管理方面早有思考和安排,試圖擊破“以時間換金錢”的收入模式。

而失業了,還有足夠的存款支撐自己好好生活個大半年,慢慢尋找合適的賺錢機會,也是一種能力,說明你有一定的風險意識,懂得未雨綢繆儲備應急資金。

最糟心的是那些失業了,很難短時間找到工作,又沒有存款支撐,還要面臨大額生活開支的人(企業其實也是如此)。

說起這些,難免有些喪,但恰恰是風險來臨時,許多人才會驟然驚醒與懊悔。教訓越沉重,我們越要懂得反思和打破舊有的賺錢模式。

2.打造能力圈

巴里是一名出色的雜技演員,像巴里這樣出色的雜技演員應該很多,但像巴里這樣技能出色又懂得營銷自己的雜技演員卻很少。

由此可見,長板越是強到能對應多數人的短板,往往越是賺錢機會所在。

職場中其實也一樣。

同一年進入新媒體的小白編輯,有人苦學技能,研究方法,總結經驗,很快就搭建起自己的一套運營體系,搖身一變成為運營總監,實現升職加薪。甚至化身新媒體運營大V,向其他剛入門的新媒體編輯提供培訓課程,獲得槓桿收入。也有人,日復一日,重複做同樣的編輯工作,不懂得精進技能、構建能力圈,隨著行業紅利消失,僅靠經驗無法做好要求更高的工作,KPI考核壓力越來越大,最後只能沮喪離場。

在我們進入一個領域時,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作普通工作者,至少要看到未來幾年——在這個領域,自己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或者超越哪個人(擁有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和收入)。

3.用槓桿賺錢

普通工作,朝九晚六甚至朝九晚九——往往是投入的工作時間越長,才能賺到更多的錢。這種“以時間換金錢”的收入模式,沒有將人自身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很難獲得自由和真正的富足。

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公司甚至行業中不普通的那個人很重要,這就是上面提到的“能力圈”——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時,專業技能就是你的“賺錢槓桿”,不但單位時間所獲得的回報會成倍增長,甚至可以像巴里那樣反覆售賣課程、開培訓班進一步放大技能槓桿去賺錢。

還有一種“賺錢槓桿”,學習過投資知識的讀者可能更懂。

一筆本金,如果能尋找到不錯的投資機會(方式),再借助“時間”這一槓杆實現長期複利,就能“錢生錢”。

一筆利率划算的房貸,能讓我們儘早上車有投資價值的房產,還能保證自己手中留有更多現金用於投資增值。

當然,合理使用投資槓桿很重要,為了博取高收入不惜數倍槓桿融資去投資的,我們不提倡。

4.重視風險保障

巴里確實遭受了重大意外,導致雜技演員的生涯中斷,但他比大多數雜技演員多了一項“善於自我營銷”的專長,並幸運的藉助這項專長構建起了自己的另一條收入管道。

想象下,只是普通職場人的我們,萬一遭遇重大事故導致失業,也沒有其他專長去創建新的收入管道——那我們自身甚至家人的生活,要如何保障?

前天,銀保監會副主席在疫情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了保險公司在這次疫情中的行動,並給出了一些“怎麼買保險”的建議。事實上,本次疫情也引發了大眾對“風險保障”的思考和重視。

由此可見,和做好應急資金儲備一樣,做好風險保障也要納入我們的計劃之中。

有意外險,意外事故導致的傷殘和身故都能獲得賠償;

有重疾險,重大疾病不但有錢治病,還能補償收入損失;

有百萬醫療險,無論一般醫療還是重疾醫療,能放心使用更好的醫療資源,減輕治療副作用;

有壽險的話,不幸身故至少家中老小未來的生活還能留一份保障。

最後,用《浪潮式發售》中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

想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得掌握人生的主動權,你要盡力抓住機會,擺脫命運的控制。

機會,當然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