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前年11月去了趟新西蘭,路上帶著kindle,讀了本小說。候機讀、排隊讀、機上讀。快到香港,跟空姐要了兩張紙,迫不及待動筆,有話想說。

這本書可讀性極強,遊山玩水之餘,不時懸想下文如何。

擺渡,不是渡河,而是陰陽之間。情節驚悚而不乏溫馨,離奇得離譜,又實在得真切。因為熟悉的人性。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單親家庭的女孩迪倫,與母親生活。學校家庭都讓她煩,與失聯多年的父親通了音訊,前往會面。火車過隧道時交通事故,黑暗中她奮力爬出車廂,走出隧道,瞥見山坡上有個大點兒的男孩。

放眼四望,滿目荒涼,回視來路,無聲無息,只好與男孩為伴,踏上荒原。一路勞頓自不待言,天色擦黑,魑魅魍魎包圍撕齧,大駭。

鑽進一個頹破小屋,追問究竟,原來她已身亡,靈魂出竅。對方是靈魂擺渡人,助其跋山涉水穿越惡魔四伏的荒原,抵達彼岸。

走了三四天吧,衝破種種艱難險阻。越近終點,倆人情感越深。在跨越無形的陰陽界線之前,迪倫吐露心跡,約對方同行同止。崔斯坦明知自己跨不過這坎兒,頜首應允。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迪倫踏前一步,回頭,一道無情的屏障赫然壁立。她歇斯底里崩潰一通,無奈獨行黃泉路。

另一邊,崔斯坦單向可視片刻,一切隱沒,心碎欲絕,旋即超時空被遣異地,擺渡下一個亡靈。

迪倫在寧靜祥和的彼岸世界,百無聊賴,心心念念,放不下生死之戀。在圖書館的生死簿上,她沒去查找亡故的遠親近戚,卻翻看了自己排在末尾的崔斯坦的工作紀錄。驀然發現幾個黑槓劃掉的名字,這意味著什麼?

打聽一番,冒著九死一生(靈魂中魔)的風險,擰開一扇門(任何一門均可,但凡有勇氣),重歸險象環生的煉獄荒原。孤零零地,只為尋找心上人。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話說崔斯坦每次擺渡,都會依據對方情況改頭換面變更名字,這次心神不寧忘了這茬。幸虧如此。

終於,他們在途中的一間安全屋重逢了。崔斯坦見到門口的女孩,驚呆了。一不留神,護送的亡靈被惡魔掠去,就差幾步。

他承認,自己沒有欺騙,非不願,實不能違拗死神的安排。而迪倫又不能在凶多吉少的荒原上與其為伴,怎麼辦?

回到陽間!迪倫提出。

她再三鼓勁打氣,拉著疑惑忐忑的崔斯坦回到兩人初遇的山洞口,爬上列車,尋找自己的肉身。剎那間一道白光,眩暈之後,發現是救護人員的手電光束。她還陽了。

崔斯坦呢?被抬出山洞時,她望見,他還在那裡坐著,一如上次。只是,他們已在人間。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讀罷,想起《牡丹亭》,想起《人鬼情未了》,愛情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打通陰陽。

可是,這部小說引人入勝的不止故事,打動人心的不止愛情,其情節設置和細節描寫的喻意,令人回味揣摩。否則,怎會成為“暢銷歐美33國的心靈治癒小說”,“令千萬讀者靈魂震撼的人性救贖之作”?

英國女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是備受矚目的實力作家。《擺渡人》為其代表作,銷量上百萬,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

“每一個鐫刻著愛與善意的靈魂,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亞馬遜電子書最後這句話,概括了全書主旨。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中國人說“天上一日世上千年”,小說裡相反。迪倫在荒原來回折騰了至少一週吧,以晝夜更替來計。回到列車上,搜尋救護工作仍在進行,似乎只在一兩天之內。

陰陽兩界的時空差異誰也說不清。說說我的所思所感。

首先,迪倫沒有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生無所戀,死了拉倒。這是崔斯坦擺渡千百亡靈難得一遇的。別小看了情緒,它能影響天氣。心平氣和,乾坤朗朗。心煩意亂,天地失色。坦然接受,是面對生死乃至一切生活困厄的正確態度。

其次,對付荒原上最恐怖的惡魔,別無它法,只有光。白天,藉助陽光驅邪避魔。夜裡,躲進安全屋,生起一堆火——用意念點火。喻意明顯,若無外在的幫助,只能點亮自己的心燈,熬過漫漫長夜。

至於崔斯坦每天著急日落之前要趕到的安全屋指什麼?說不好。靈魂的驛站,精神避難所?

再者,一旦被惡魔攫去,你就成了其中一員。喻意很清楚,無力抵抗,沉淪墮落,就會中魔變成窮兇極惡貪婪狠毒的鬼魅。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以上是崔斯坦護送迪倫途中故事意象的讀解。在善惡、正邪的殊死搏鬥,靠的是力,崔斯坦給予的力。

到了目的地,或許是天堂吧。一片溫馨,一潭靜水,這不是迪倫的靈魂需要的。她殞命於尋找父愛的路上,暗示愛是生命和生活中不可匱乏的源頭活水。

經過一番吉凶禍福、安危甘苦的掂量,她轉身投向步步驚心的來路,為了愛——是否真愛心裡還沒底,沒準兒崔是敷衍了事。準確地說,為了驗證愛情獲得幸福,渴求有意義有價值的存在,毅然決然拋閃了歷經艱險換來的安寧平靜。

沒了崔斯坦的有力臂膀,她如何面對逃脫荒原上的無數魔爪?

無視!當它們不存在,哪怕身陷重圍。再大的威脅,不當回事,視若無睹,百毒不侵。想象中的恐懼遠大於實際,所謂自己嚇自己。這裡強調的是定力、意念。當她凝神默禱時,一切所需迎刃而解,無論火種,還是船漿。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兩人重逢,討論何去何從才能長相廝守,角色互換,在迴歸現實人間的道路上,迪倫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不斷給他安慰和信心。

這時,無所不能的保護神崔斯坦的形象基調發生了逆轉。無休無止地一趟趟穿行於此岸與彼岸的艱辛跋涉中,任勞任怨,以血汗代價,盡力保護每個亡靈平安抵達終點,這已成為他從未置疑過的本份和宿命。

他說不清自己活了,不,存在了多少年,記不起擺渡了多少亡靈,漸近麻木機械地服從死神的安排。還好,尚未失去善心,會為不慎從自己手中被攫去的靈魂痛心失神,自責不已。僅此而已。不是自己職責內的悲劇,旁觀,不會施以援手。一句話,他認命了。

比起迪倫,除了勇氣、毅力、堅韌,他缺少最致命的一點: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他從未想過改變和掌握自己的命運,身亡心死,成了行屍走肉。迪倫打開了他的眼界和心扉,自由選擇,做自己的主人,儘管疑慮重重。

二人對比,顯然作家更為強調人的心靈自由。否則,他與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有何區別?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崔斯坦可視為現代社會機器高速運轉下的一顆螺絲釘,忙忙碌碌,疲於奔命。盲目盲從,只管分工專職的這檔子事,無暇無力思考個人的精神需求,也不理會是否每個亡靈都樂意呆在那個他從未進入、全然不知的神秘彼岸。

沒了心靈的自由,他按慣例把迪倫擺渡到安寧平穩卻了無生氣的陰間。反之,有著一顆跳躍的靈魂,迪倫違反常規地將他引向七情六慾的煙火人間。

安於現狀的崔斯坦最終跟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丫頭踏上未知之旅,驅動力只有一個字:愛。心靈自由才會有愛,才敢去愛。

喜歡全書結尾:迪倫說,“原來你在這裡”;崔斯坦道,我在這裡。渡盡劫波,雲淡風輕。

這本書,讓我想起艾略特的《荒原》,還有薩特的存在主義。前者令人絕望,後者教人絕地反擊。人類的未來不應是一片荒原,即便身處荒原,也要如履平地走出荒原。因為,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改簽人生之旅——讀《擺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