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八千年玉文化來看,博物館裡收藏的古玉僅僅是九牛一毛,高手在民間,您贊同嗎?

玩古賞今


民間當然有高手,而且水平還遠遠高於某些體制內的專家,但這種高手在民間也是鳳毛麟角。




生有涯而思無涯


有一些老的,畫家,雕刻師,好的手藝人,景泰藍廠的老藝術家,在七,八十年代,如果家裡事情多,就不上班了,把單位的活拿回家裡,嫌時,或晚上,加班幹完活,在拿回單位,領導就算這位師傅上班了,我家長就是象牙雕刻廠的,母親就是把雕刻件拿家裡晚上幹完活,在拿回單位,我們院住的八戶人家,有兩三家都這樣,您想想如果我有幾價好的雕刻件,不費勁吧。


琴濺


十分贊同作者的觀點,高古玉,古玉,徹底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全程!收藏古玉,傳承古代文化藝術,宏揚民族偉大不朽的精神,將成為這一代盛世收藏的重戲。



老知青183633304


博物館的古玉器來源不外這幾方面:古墓古蹟發掘出土、民間徵集、接受捐贈…其中出土玉器佔最多,但與歷史上的玉器量比也是相當少的一部分…就漢朝,僅漢朝,算24帝,一帝500件玉器是平均估計,有384諸侯王,每王均100件玉器,金縷玉衣至少也應有九副(不計當中小件2290件左右)…計,僅漢朝5萬件皇家玉器是最少估計…而館藏漢朝玉器不過數千,數萬之數不在地下就在民間…

這些年,海外拍賣行不斷擺拍大量高古玉,不少是精美到代之器,說明民間藏有大量的高古玉,這是可以肯定的…

安徽兩名文物研究員研究遠古玉時說及其數量,認為新石器時代玉器應不少於20萬件…

高古玉流落民間可能自周朝就發生了,主要原因是地質災害,西周時中原有過八級以上地震,是可以想象的…漢朝前是一定有大量玉器被民間私藏的,否則,春秋孔子一介草民、漢朝許慎一介書生,若不曾見玉是說不上什麼玉德的,可以說他們也一定玩藏了玉器…

明朝嘉靖年間,中原大部再度發生八級地震,地下玉器要麼被自然力深深埋入,要麼被自然力翻出地面,漢朝“皇后之璽”就是一個小孩在地面撿到的…

民間高古玉、遠古玉真品比館藏多是肯定的,民玉期的古玉比館藏多很多很多也是可肯定的,進入唐朝民玉的合法性更使民藏玉增多了很多…

①自唐進入民玉時代,玉器陪葬入土較少,故唐後歷代的玉器出土很少,大多玉器就是在民間藏傳著…

②自唐後歷代民間玉器數量不會比漢代前玉器少,在唐詩唐朝人著述中談及玉器的文字比以往朝代都多,只是唐宋宮廷玉器或會比漢代以前的宮廷玉器少…

③唐代後治玉工具的進步,加上對外貿易的擴大,玉器可能在貿易上也普遍作流通使用,使大量玉器流佈民間…就唐代論,人口算平均5千萬人,至少有百萬人或多或少擁有玉器,所以一個唐代民間玉器數量超過百萬是低估計…

④宋代後至明清時期,民玉都是繁盛期,民眾進入了可謂無玉不歡的世道,文人雅士著述中大多論及玉器,宋至清這期間存世流轉400萬器是一定有的,甚而明清兩季時勢有五百多年的穩定,玉器民俗化程度極高,玉器大量為民所喜用,兩朝代可能不下300萬之數…

粗略算計,唐代後至清朝民間存傳玉器數量500萬器是低估的數字…館藏數或僅得其千一萬一…

再從側面推算一下…僅新疆和田玉,其開採史算3千年,平均一年開採3萬噸(新中國高峰開採一年過百萬噸),如此計之,歷史開採有近億噸的玉石…今14億人每人應有多少斤玉石?每人均佔有玉石過百斤吧,還不算藍田河磨玉、岫玉、獨山玉…(齊家文化夏商周時很多玉石來源應是在甘肅,近年考古發現有多處類和田玉的透閃石玉礦源併為古人開採的證據),這是個很驚人的數字…民間玉器數量之大沒法可測度…

古玉、高古玉、遠古玉其真品可以肯定在民間私秘藏是大量的,具體數量無法估計…但經歷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如人世間的戰亂災害遷徙…加之朝政權貴幹與打壓侵佔諸因素或致大量玉器傳家中斷甚而被湮沒,又或秘不視人…今天人們所見古玉還是稀罕的、珍貴的,但其潛力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民藏被冷落的原因很複雜,大概是①仿品贗品氾濫②鑑定認證上難度大③國家管理上缺乏正確的戰略定位④大眾認知普遍缺乏鑑賞能力⑤鑑定上專家維度不足卻有話語權的現象大量存在⑥投入風險過大而少人問津…











謝亞鐵


現在各博物館收藏的高古玉從品類到藝術性遠遠落後於民間!

專家們還以館藏品的標準來搞鑑定,所以謬論百出!



1637458735194


抗疫禁足,正好有閒暇時間時光在網上瀏覽雲上博物館,單從玉器收藏看,博物館收藏的高古玉,我感覺,確實沒有我所見的民藏高古玉來得精緻和等級高,舉個例子,商朝風字型玉鉞,從型制和紋飾內涵看,應是商王朝最高皇權和軍權的信物和禮儀用器了,各位藏友看看,博物館收藏中有類似的嗎?











行者瑞鋒


分享給朋友們,這是什麼時代的作品











山na邊


看吧,西周玉虎











名嘴快嘴1


這個問題我不贊同。

從民國開始引進科學的考古方式以來,國立的博物館傳承、記錄、保護體現的是國家意志,我們現在認知的玉器知識體系全靠這麼多年來的考古人一點一滴的積累,學者們不遺餘力的宣揚才形成我們認知的體系。博物館作為我們文明的傳承場所,收藏保護的玉器數字巨量,遠遠不是民間可以比較的。

從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國家基礎建設大力發展,造成了歷史上最大的地貌改造,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古玉,不可避免的流散,從而形成了眾多的民間藏家,收藏了就琢磨,自然有所認知,各自的發出自己的聲音難免良莠不齊。

專業的考古是很嚴謹的,所有的信息採集都是記錄在案的,隨時可以查閱資料。而民間散落的你永遠不能追本溯源,總有信息的缺失。一個是國家意志的延伸,一個是個人愛好的體現,這也是正規軍和游擊隊的區別。

一個是成體系學習並參與國家文明的考古,並形成學術;一個是碎片化的知識積累、去做梳理,而且難免走偏,你覺得哪個有優勢?民藏最可憐的是從開始接觸的就是假貨,形成的概念從根兒上就走偏了,然後花了鉅額資金,你說乾點什麼不好?偏偏便宜了造假,這種還真就教不會了。

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收藏好,都比國家博物館的珍貴,不否認有,但真不是常態。都自詡高手,為了利益而已,自娛自樂一下就得了,別太當回事兒。

民間有藏家,還真成不了大家!


71董先生


這是必須的,博物館藏基本葬玉偏多,佩玉本就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