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怎麼縮減成現在這樣的?

貧窮大賽形象代言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其祖先原居住在中國北方,從事遊牧。公元7世紀,突厥人被唐朝軍隊打敗,向西遷徙到中亞呼羅珊一帶。13世紀時,受蒙古西侵的威脅,又西遷至小亞細亞,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西遷突厥人的一支)建立的羅姆蘇丹國。羅姆蘇丹賜予他們薩卡利亞河岸一塊不大的土地,進行遊牧生活。13世紀中葉後,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侵襲下逐漸衰落,1299年部落首領奧斯乘機宣佈獨立,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國王稱“蘇丹”(一譯素丹)。以後人們把奧斯曼土耳其國人簡稱奧斯或土耳其人。

奧斯曼蘇丹剛建國時,仿照羅姆蘇丹國的做法,將新徵服的土地分封給貴族。當時由於國勢不強,社會財產分化還不太明顯,到奧斯曼死時,這位蘇丹僅留幾件武器,十幾匹馬和幾百只羊。

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繼位後,他發展了國家機構,建立了強大的步兵和騎兵,不斷向外擴張,奪取了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全部領土。公元1354年,烏爾汗派兵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利波里半島。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半島的侵略擴張,引起了巴爾幹各國的恐慌,他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土耳其人的入侵。公元1389年6月20日,由塞爾維亞、匈牙利、波蘭等國組織的10萬聯軍在科索沃平原與6萬土耳其軍隊決戰,結果歐洲聯軍被擊潰,土軍佔領了塞爾維亞等國。聯軍的慘敗,震驚了歐洲。公元1396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匈牙利國王親率匈牙利、波蘭、捷克、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熱那亞、威尼斯等城市騎士組成的聯軍,在多瑙河尼科堡與土耳其軍大戰,結果歐洲聯軍又被土耳其軍打敗,澳斯曼帝國趁勢吞併了幾乎整個巴爾幹。

正當奧斯曼帝國氣勢洶洶,不可一世時,公元1402年,在中亞興起的帖木耳汗國的大軍侵入小亞細亞,這位自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夢想征服世界的帖木耳汗,率領20萬蒙古鐵騎與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的土耳其軍隊在安卡拉附近的原野展開激烈的戰鬥。驕橫一世的土耳其軍隊被蒙古鐵騎徹底擊敗,蘇丹巴耶塞特成為帖木耳汗的階下囚。強大的奧斯曼帝國臣服於帖木耳汗國,一度開始衰落。

公元1405年,帖木耳汗在遠征中國途中去世,帖木耳汗國隨之瓦解。奧斯曼帝國在經歷失敗後,於15世紀上半葉又重新崛起,開始對外征服侵略。

公元1453年春,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17萬大軍、300多艘戰艦,分水陸兩路對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發起進攻。當時君士坦丁堡只有居民5萬人,能參加戰鬥的軍隊不足萬人。但是君士坦丁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同同時又有熱那亞和威尼斯人的援助,守軍頑強戰鬥,致使土耳其軍隊猛攻不下。奧斯曼蘇丹收買了城中的熱那亞人,在熱那亞人控制的加拉太鋪設了一條15公里長的塗油木板滑道,使70餘艘戰艦繞過拜占庭軍隊設置的封鎖水道的鐵索鏈,沿滑道進入黃金角灣,出其不意從側背進攻城堡。公元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攻破羅馬城門,突入君士坦丁堡,殺死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然後又在城裡劫掠燒殺三天,將千年古城化為一片瓦礫。奧斯曼帝國佔領居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教的城市”,並做為自己的國都。

16世紀上半葉,奧斯曼帝國達到極盛,它先後侵入伊朗,佔領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攻陷當時屬於匈牙利的貝爾格萊德和布達,兵臨維也納,成為歷史上又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16世紀下半葉時,奧斯曼帝國的侵略擴張不斷受挫。公元1571年土耳其海軍在勒頒多海被西班牙和威尼斯海軍打敗;公元1572年對莫斯科的進攻也以失敗告終。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內外交困中迅速衰落下去。




曉歷史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殭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沙俄通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若不是巴爾幹聯盟分贓不均自己打了起來恐怕君士坦丁堡早已重新立起十字架。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併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斯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意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併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浦路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同時塞浦路斯也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乾淨。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殭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沙俄通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若不是巴爾幹聯盟分贓不均自己打了起來恐怕君士坦丁堡早已重新立起十字架。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併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斯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意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併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浦路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同時塞浦路斯也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乾淨。

最先對奧斯曼帝國亞洲領地出手的還是英俄兩國,俄國自北方吞併高加索地區,英國則在南方將波斯灣、阿曼灣以及阿拉伯海沿岸地區相繼吞併,後來這些地區相繼成立了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這些海灣國家君主國以及自阿拉伯之春後征戰不休的南也門地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站錯了隊伍選擇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這一邊,英國以在埃及和中東的勢力範圍與之交戰,靠著傳奇人物阿拉伯的勞倫斯那出色的外交能力聯絡了麥加地區的哈希姆家族一同對抗奧斯曼帝國,最終在長達4年的戰爭中奧斯曼又丟掉了伊拉克、外約旦(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只剩下了土耳其本土地區,根據1916年簽訂的《塞克斯-皮科協定》英國得到了前面3塊地區,法國得到了後面兩塊,同時哈希姆家族統治的汗志地區宣佈獨立,直到被瓦哈比派的內志吞併成為了現在的沙特。

1399年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500餘年後她又重回小亞細亞半島,不得不說風水輪流轉。




奇妙萬千


奧斯曼帝國,也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歷史上曾經也是個輝煌無限、令西方膽顫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它起源於13世紀時奧斯曼建一世建立的封建軍事帝國,因此被稱作奧斯曼帝國。

16世紀前期,在蘇萊曼一世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狀態。其疆域廣大,橫跨三大洲。大致包括了巴爾幹半島、黑海北部以及亞洲部分的小亞細亞、伊拉克、格魯吉亞等,同時帝國還涵蓋了北非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亞等地。當時的奧土帝國可謂是如日中天,連歐洲國家都非常害怕,其軍事實力強大。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就是典型例子,讓歐洲驚慌不已。後來由於統治者蘇丹的昏庸、以及帝國內部突出的矛盾問題,它逐漸走向了衰落。

那麼這個龐大的帝國是如何變成後來只剩下土耳其這麼一小塊地盤了呢?根據問題所表達的意思,題主是想了解奧土帝國版圖縮小的歷史過程以及其原因。接下來小編就概括性的闡述一下。

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所帶來的所謂“東方問題”

奧斯曼強大時它與歐洲國家實際上是處於平行地位的,即使是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歐洲秩序的時候,它也不在這個體系中,一是其實力還在,二是歐洲國家也不認為奧土沒有這樣的資格。但是到了十八世紀,奧土面臨的國際環境大變了。在此之前,雖然其內部民族、宗教矛盾問題已經不小了,但是基本上沒有歐洲大國的干涉,因此帝國的完整性還是得以維持。然而,一切都隨著歐洲地緣政治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了。

在眾多的歐洲國家中,俄國的威脅一直以來都是最大的。不但如此,奧地利、英、法等也逐步的捲入奧斯曼問題,由此給帝國帶來的嚴重的危機。就這樣在大國的鬥爭中,奧土帝國的土地慢慢的被瓜分或者從帝國獨立出去了。

而從十八世紀開始的奧斯曼衰落以及大國在此鬥爭所帶來的問題就被稱為“東方問題”(這個稱呼是在1822年的維羅納會議上正式提出來的,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就出現了),而這個問題從此成為大國在近東地區的矛盾焦點,後來逐漸演變成英法俄德之間的較量,早期主要還是英法與俄國的較量。用馬恩的話來說就是:

東方問題就是“對土耳其怎麼辦”?

瞭解了這個宏觀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較為簡單的說清楚奧斯曼是如何在這個大背景下縮小領土的了。

二、十八世紀奧土帝國土地的喪失:俄國是最主要的“盜竊者”

1699年,這個看似很普通的十七世紀最後一年對於奧斯曼來說是“悲劇的開始”。這一年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奧斯曼“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帝國完全走向了防禦,並且第一次割讓了土地,開啟了帝國縮小的歷史。

1699在於俄國彼得一時作戰之際,為了瓦解彼得的反土同盟,奧斯曼同奧地利簽訂了《卡洛維茨和約》。根據該條約奧地利根據佔領了帝國統治下的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而波蘭奪佔了帝國的兩個省。這個和約是歐洲國家與奧斯曼關係的一個分水嶺。

進入十八世紀的元年,即1700年,俄國在取得一定戰爭優勢的情況下與奧土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和約》,俄國獲得了帝國的亞速城及其周圍的土地。從此開啟了俄國對土耳其領土蠶食的歷史大門。

本來在奧土走向衰落的情況下以及以上兩個條約的刺激下,奧土可能立刻走向被瓜分的危險之地。然而此時的歐洲大國在整個十八世紀陷入了不停的戰爭之中,如1701年開始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北方大戰、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因此還暫時顧不上土耳其。因而這一時期,奧土的領土主要被其日益崛起的鄰國俄國給奪走了一部分。

自從彼得一世確立俄國“世界性侵略政策”後,南邊的奧土帝國就是其南下戰略的必經之地,俄國對此勢在必得。因而多次發動對土耳其的侵略戰爭。這種俄國對奧土的戰略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整個十八世紀,俄國除了1700年奪取了亞速城以及周邊地區外,還於1768、1787兩次俄土戰爭中奪取了刻赤、葉尼卡尼、第聶伯河與伯恩河之間的土地以及庫班河至德涅斯特河之間的整個黑海北岸領土,更重要的是俄國得到了克里米亞,實現了黑海出海口夢想。

因此可以說,整個十八世紀,俄國是最大的帝國領土盜竊者。還好由於在十八世紀中後期俄國的主要目標是瓜分波蘭,加上奧斯曼也充分利用英法等大國的干涉,才不至於把更多的領土丟給俄國。但是,俄國對帝國領土的佔領引發了奧斯曼內部更加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民族矛盾,還破壞了奧斯曼的主權,可以說接下來帝國的命運堪憂了。

當然在這個世紀末期的九十年代,拿破崙曾經攻佔過帝國的埃及,不過還好是暫時的問題。

三、十九世紀的奧斯曼:更加衰落無能,大國紛紛加入,損失慘重

要說在上一個世紀,奧斯曼還算損失不大的話,那到了十九世紀,帝國面對的壓力和損失的土地就嚴重的多了。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本來是拿破崙盟友的奧斯曼在法俄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後被法國拋棄了,俄國趁機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又奪取了帝國的比薩拉比亞。進一步加重了帝國的內部民族矛盾。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維也納會議後,俄國由於實力強大,通過會議保證了在戰爭中戰領的土地的所有權。然而拿破崙戰爭後的局勢不一樣了,英國成為了徹底的海上霸權國,奧斯曼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它通向印度的要地,英國也不願意俄國過分的強大。因此對土耳其的態度是“努力維持領土主權和完整”。法國也對此有了興趣,同樣也是由於其在地中海的利益以及通往遠東的需要,遏制俄國等等。因此慢慢的大國們都加入其中。

在十九世紀上半期,奧斯曼損失最大的當屬巴爾幹地區的希臘的獨立了。拿破崙戰爭後風起雲湧的歐洲革命也影響了帝國內部。1821年希臘爆發起義,俄國想借機干涉巴爾幹事務,但是英法聯合反對。最終三大國為了維持現有的狀態,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停止鎮壓起義。還出動武裝力量威脅土耳其,在大國的支持下,1833年希臘獨立了。帝國損失了一大塊土地。

不過這一時期土耳其還是有所作為的,因此也保住了帝國的一些基本權益。最典型的就是在兩次土埃戰爭中(奧斯曼與領地埃及的戰爭)它就充分利用英法俄的矛盾展開外交,由此保住了帝國的埃及。這也表明奧斯曼已經只能靠外交來維持帝國的完整了。

這一點在1853年開始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尤其突出。土耳其利用英法對俄國的極大不滿直接把英法拉進了與俄國的戰爭中,最終俄國戰敗。土耳其沒有損失土地,並且還收回了之前俄國佔領的一些土地,英法也表示要維持土耳其的完整。

這場戰爭是衰落的土耳其的一次迴光返照。之後的大悲劇就開始了。

東方對於英國十分重要,而此時俄國依然控制者東地中海的航運。為此英國改變了對土耳其的態度,變成了“有限瓜分政策”。1878年,英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塞浦路斯條約》,塞浦路斯島割讓給了英國。

1877年在俄國與土耳其的再次戰爭中,俄國逼迫土耳其簽訂了《聖斯蒂法諾條約》,根據這一條約,俄國基本上快控制和佔領了奧斯曼。英國、法國、奧匈帝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因此歐洲大國們召開了柏林會議,重新解決奧斯曼的土地問題,由此拉開了瓜分奧斯曼的序幕。

根據《柏林條約》,奧斯曼的保加利亞自治,名義上依然屬於奧斯曼、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羅馬尼亞從奧土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亞被奧匈佔領,俄國得到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以及南部比薩拉比亞,英國確認得到塞浦路斯,黑海海峽再次確立為自由航行的國際海峽,軍艦不得進入。

隨著各大國紛紛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後,他們親自參與瓜分世界,已經衰落的土耳其帝國自然也在其中,難以擺脫歷史的宿命。

1882年,鑑於埃及重要的戰略地位,英國直接出兵佔領了這塊名義上還再屬於奧斯曼的領土。法國於 1870 年吞併阿爾及利亞。1881年,法國也派兵直接佔領了突尼斯,將這一地區直接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由此可見,到十九世紀的末期,奧斯曼已經不能再保證自己的完整了,大國開始親自幹預瓜分奧斯曼了。

四、一戰前的奧斯曼,站錯隊,最終導致帝國滅亡

英國得到埃及後,奧斯曼本身的完整對它來說已經完全不重要。此時的英俄、英德矛盾才是英國的重要關注點。法國也是如此,它本身已經佔領了北非一些關鍵地區,而且與俄國結盟後(1894)不可能為維護奧斯曼而得罪俄國。因此到了二十世紀後,徹底沒有人會在乎奧斯曼的生死了。這個帝國走向了滅亡的最後一程。

面臨這樣的危機,奧斯曼認為英法已經不可靠了,而且還參與瓜分和佔領奧斯曼的土地。為了保證帝國的生存,奧斯曼決定投靠德國。然而正是這個戰略選擇導致了帝國滅亡。

到了十九世紀後期以及二十世紀初,奧斯曼幾乎把自己全部交給了德國。政治上與德國結盟,站在三國同盟一邊敵視英法俄;經濟上,其國內的金融、建設和投資幾乎都來自德國。當時看來這是保住帝國正確的選擇,然而結果卻是帶來了滅頂之災。

1911年,意大利這個歐洲的二流國家發動了對奧斯曼帝國的一次大打擊,意土戰爭爆發。英法雖然表面上譴責意大利,實際上是支持的。意大利憑藉一己之力打敗了奧斯曼。兩國簽訂了《洛桑條約》。根據條約,意大利獲得了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領土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

這次對奧斯曼帝國土地的瓜分,掀起了巨大的風波。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內部民族起義不斷。在一戰爆發前就出現了兩次巴爾幹戰爭,再一次打擊了這個帝國最後的力量。一戰爆發後,作為德國盟友的奧斯曼參加了對協約國的戰爭。結果是戰敗了,帝國被瓦解了。

一戰後的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蘇丹簽訂了《色佛爾條約》,規定:

東色雷斯和愛琴海上部分島嶼割與希臘,土耳其承認亞美尼亞獨立,達達尼爾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放棄對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的一切權利,由英法瓜分。

這個條約簡直是毀滅性的。如果按照這種瓜分法,土耳其將失去3/4的領土,只剩下安卡拉到黑海之間的一小塊貧瘠的土地了。

不過就在這時,凱末爾領導的起義推翻了這個早該死亡的帝國政權,與協約國重新簽訂條約,也最終才有了今天的土耳其。不過帝國徹底瓦解了。

五、總結說明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從宏觀的歷史發展脈絡梳理的奧斯曼帝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的歷史過程。也就是奧斯曼從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到只剩下歐洲的伊斯坦布爾以及小亞細亞半島的地區中等強國——土耳其。

在這數兩百多年的版圖縮小過程中。大致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個是早期俄國崛起過程中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瓜分。俄國也是在奧斯曼帝國解體過程中的最大因素。另外一個就是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土耳其帝國的瓜分以及促使其領土的獨立。最後就是一戰後列強徹底把這個帝國瓦解了,只剩下今天的土耳其這個“繼承者”了。

以上梳理的歷史過程難免還有不足與遺漏,但主要的奧斯曼版圖縮小歷程已經說明了,希望能解答題主的這個問題。

最後要說明的是,奧斯曼帝國的滅亡,起源於帝國內部的矛盾,加上歐洲大國的擴張侵略,最終走向歷史垃圾堆。


二林說國關


17世紀中葉土耳其憑藉奧斯曼大帝的到處橫戈征戰,疆域一度橫跨歐亞非,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1683年時的領域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0年,第二次分裂前,疆土還在550萬平方公里。這段歷史持續了將近3個多世紀。

奧斯曼帝國從1683年第一次分裂到1920年的二次分裂,其實經歷了二次分裂。

第一分裂的原因,1683年~1689其間,由於土耳其聯合匈牙利王朝對奧地利的戰爭(由於匈牙利對奧地利不滿)。7月,土耳其圍困維也納,而奧地利得到波蘭的支持;9月,土耳其軍隊失敗,喪生2萬餘人及損失300門火炮。但,維也納這次戰爭失利,卻引成了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同時逐步撤離中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之間結成了“神聖同盟”,1886年俄國又加入同盟,這就讓戰局發生變化。這時的奧地利軍隊直接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又於1687~1688年,又佔領了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又敗北,但同年,土耳其似乎又扭轉了敗局,迫便奧地利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1697年9月,奧地利軍隊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又反轉了勝利。這時的土耳其軍隊喪生了3萬之巨,包括火炮、輜重全軍覆沒。

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後一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地亞大片領土;波蘭也得到了第聶伯河西岸與烏克蘭的南部及波多里亞;威尼斯得到了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耳其屬各島。當然,不能少了俄國,沙皇拿到了亞速夫要塞。


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的大分裂。

直到1920年時,奧斯曼帝國疆域依然十分強大。那麼為什麼又一次會被分裂呢?土耳其緣於一場政治局勢。這場政治運動則由英國和法國引起的。當時,英法在歐洲已經崛起,工業革命的先進,遠遠壓到了土耳其仍還沉浸在落後的神祗國家。

1919年11月,英國和法國軍隊佔領了伊斯坦布爾,這對奧斯曼帝國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隨後同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但之前,土耳其獨立戰爭又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協約大國民議會又於1923年簽訂了《洛桑條約》來代替《色佛條約》,這裡主要是解決領土的紛爭問題。後來解決不了的紛爭則由國際聯盟商討。

奧斯曼帝國分裂成現在的狀態,於國際聯盟也不無關係,主要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及巴勒斯坦。奧斯曼帝國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也成了現在沙特阿拉伯和也門的一部分。

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導致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東的影響力。但不排除土耳其對西方勢力的抵抗運動。

分裂奧斯曼帝國,是在一戰時期的協約國一手操縱的。其間密謀簽訂多個協議,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賽克斯-皮科協定》就是明顯的產物。

現如今,曾經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分裂成了幾十個國家,國土面積只剩下了71萬多平方公里。

但,蘇俄雖曾參與的協定,到了十月革命後,實際上放棄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決定。


用戶聽松閒人


要把這個問題有理有據的論述清楚,估計都可以出本“專著”了,還是上中下三冊的那種。這裡呢,就用舉例的方式,通俗的給大家說說,當年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被一點點“瘦身”的。

想當年,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範圍,就是現在的西亞北非(中東)和東歐巴爾幹半島。很顯然,這些地區,至今仍然屬於全球最不“和諧”的動盪區域之一。

這裡民族成分複雜,宗教互相敵對,前生今世好幾百年的恩恩怨怨,到現在都沒捋清楚,帝國本身的統治和維穩難度就很大。

此情此景下,要完美實現什麼國家,民族宗教認同、文化認同,明顯就是非常高於生活的事兒。

在帝國疆域內,基層群眾的民族宗教不團結,文化上互不相容;而統治層呢,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希臘裔上層,很快成為了主要官僚勢力,他們和從亞洲來的突厥貴族格格不入,互相拆臺好幾個世紀,一直到帝國嚥了氣才作罷。

而且,兩幫官僚勢力的增減,還跟蘇丹後宮女人們的“宮鬥”息息相關。再加上17世紀開始,近衛軍逐漸膨脹的勢力,奧斯曼帝國的管理層,一直在鬥個不停。各種私人恩怨夾雜著政治集團的既得利益的內鬥,耽誤了整個帝國近代化的最佳時機。

(《宏偉世紀》第一季許蕾姆、第二季柯塞姆,講的就是蘇丹的後宮女人們和蘇丹的官僚們聯手,一邊宮鬥,一邊“治國理政”的事兒)

於是,我們看到:

當歐洲人在奮力開闢新航路的時,奧斯曼帝國在內鬥;

當歐洲人在腳踏實地的搞工業革命的時候,奧斯曼在內鬥;

當歐洲人在探索近代化改革的時,奧斯曼還在內鬥。

結果,等屢戰屢敗的奧斯曼帝國回過神來,準備效仿西方,抓緊追趕時,發現已經沒什麼機會了——老病的奧斯曼帝國和西方差的大多、太遠。

好在歐洲國家在蠶食奧斯曼領土的議題上,總是很難保持步調一致,加上為了“自救”,帝國自上而下的各種近代化改革的“修修補補”,奧斯曼土耳其才勉強續命到了20世紀。

接下來,咱們再說說,奧斯曼帝國領土縮水的最大“推手”——沙俄帝國。

可以說,奧斯曼帝國和沙俄帝國之間的戰爭史,幾乎跟兩國的歷史一樣長,什麼國家仇、民族仇、宗教仇,算是一應俱全。

尤其是從17世紀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開打的“克里米亞戰爭”,讓300多年來,俄羅斯越打越大;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卻被不斷“瘦身”,從550萬平方公里縮成了79萬平方公里。

不誇張的說,這其中,一半的“功勞”,都得算到俄羅斯身上。

想當年,在沙俄-奧斯曼帝國時代,兩國幾乎每隔十年,就得大戰一次,而雙方的前線——克里米亞地區,幾乎每年、甚至每月、每天都會發生擦槍走火的武裝衝突。

在18世紀中後期爆發的三次俄土戰爭,沙俄帝國不僅搶到了亞速海,還順便收了突厥化了的蒙古人建立的克里米亞汗國(早前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

克里米亞汗國算是奧斯曼土耳其抵抗俄國向黑海擴張的前哨,它的滅亡,意味著黑海將不再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內海,也標誌著俄國人在黑海站穩了腳跟。

自此之後,俄羅斯在黑海上的優勢,開始壓過了奧斯曼帝國,還逐漸把高加索地區劃歸進了自己的版圖之中,同時也給歐洲“列強”們,探明瞭對付土耳其人的套路,算是樹了個“典型”。

同時,奧地利也開始從西北方向暢快的蠶食奧斯曼帝國。在和奧地利的交鋒中,土耳其人丟掉了匈牙利和貝爾格萊德以北的領土。在奧斯曼和沙俄、奧地利的數次大戰中,英法兩國雖說離得老遠,也不接壤,但可一直沒閒著,煽風點火,從中漁利的事兒,沒少幹,也順便撈到了不少好處,還能讓奧地利和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混戰中,多多損耗國力,兩敗俱傷。

自1830年希臘獨立後,歐洲開啟了“組團”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狂歡,“西亞病夫”的稱謂也由此而來。

再往後,奧斯曼帝國疆域內的波斯灣、阿曼灣以及阿拉伯海沿岸等地區,相繼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這些海灣國家君主國的前身,還有塞浦路斯,也成為了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

緊隨英國腳步,法國勢力隨即滲入到了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等中東地區,播撒過不少法蘭西風情。同時,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奧斯曼的北非領土,也先後被法國收入了囊中;

還有剛剛擺脫了奧地利控制,實現了統一的意大利,更是趁火打劫,佔了北非沿岸的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甚至已經淪為歐洲二流國家的西班牙,也仗著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坐收著豐厚的過路費。

到了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領土,已經基本給丟乾淨了。

緊接著,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讓奧斯曼帝國幾乎喪失了除伊斯坦布爾外的所有歐洲領土。若不是新獨立的巴爾幹各國及其背後大國們因為分贓不均,自己內部又打了起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恐怕伊斯坦布爾都有被再重新叫回“君士坦丁堡”的風險,清真寺內,都有可能被立起十字架。

絕境之中,奧斯曼帝國竟冒險下了更玩命的賭注,在隨後的一戰中,與同樣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和曾經的敵人,奧匈帝國結成了“同盟國”,打算靠著一場驚天動地的“世界大戰”,重塑帝國的“無限榮光”。

只是,這個老大帝國在匆忙中,站錯了隊。最終,絕境之下,土耳其還算醒悟的及時,毅然選擇了“斷尾求生”——丟掉除伊斯坦布爾外的歐洲所有領土和大量歐洲裔人口,掙扎著以共和國的形式,發起了較為徹底的世俗化、近代化改革,最終實現了成功“自救”。這就是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版圖的形成。

想當年,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輝煌崛起,而五個多世紀後,飽經榮辱滄桑的土耳其,竟又重回到了小亞細亞半島。冥冥之中,頗有些宿命的味道。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殭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沙俄通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若不是巴爾幹聯盟分贓不均自己打了起來恐怕君士坦丁堡早已重新立起十字架。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併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斯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意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併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浦路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同時塞浦路斯也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乾淨。

最先對奧斯曼帝國亞洲領地出手的還是英俄兩國,俄國自北方吞併高加索地區,英國則在南方將波斯灣、阿曼灣以及阿拉伯海沿岸地區相繼吞併,後來這些地區相繼成立了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這些海灣國家君主國以及自阿拉伯之春後征戰不休的南也門地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站錯了隊伍選擇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這一邊,英國以在埃及和中東的勢力範圍與之交戰,靠著傳奇人物阿拉伯的勞倫斯那出色的外交能力聯絡了麥加地區的哈希姆家族一同對抗奧斯曼帝國,最終在長達4年的戰爭中奧斯曼又丟掉了伊拉克、外約旦(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只剩下了土耳其本土地區,根據1916年簽訂的《塞克斯-皮科協定》英國得到了前面3塊地區,法國得到了後面兩塊,同時哈希姆家族統治的汗志地區宣佈獨立,直到被瓦哈比派的內志吞併成為了現在的沙特。

1399年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500餘年後她又重回小亞細亞半島,不得不說風水輪流轉。

可以說至此奧斯曼帝國百年的被肢解歷程終於結束,倘若不是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縱橫睥睨、東征西戰、聯絡蘇俄以及痛定思痛進行世俗化改革,土耳其現在的領土恐怕還沒有這麼大。


熱愛動漫的飛


奧斯曼帝國(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1922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其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1]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蘇丹與也門。

土耳其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2]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後來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3]

奧斯曼帝國是15到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是1699年《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停滯,到19世紀初,帝國趨於沒落。[4]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5]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6]伴隨著向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傳播。在15至19世紀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主。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王戎易


奧斯曼帝國太大了,而且內部從來沒有團結過,都是在互相傾軋。加上西方的崛起、文藝復興對人們思想的改變,帝國改革的幾次失敗,地方勢力的崛起,最終導致了失敗。


專注交通事故


被成吉思汗滅的,有電視劇《成吉思汗》為證,最後縮小至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


楚天雲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