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的農民種地不掙錢,問題在哪?可以談談?

黃山毛峰137330545


別人種地賺不賺錢不知道,我家是不怎麼賺的,我爸之前算過一次,我家有十畝左右的地,能賺個家裡一年吃米的錢外加個幾千吧。現在人工很貴,各種東西都貴。就拿種水稻來說,開始就要買稻子育苗,地要犁好,灑稻子,那真的是人工一把一把灑下去,然後要用拖拉機到溝邊裝水再一盆盆灑在地裡,都搞好還要在地上蓋塑料薄膜,等種子發芽,這種做好最少要兩天,而且人很累,最可怕的是更累的還在後面,像插秧這種,現在想想都害怕,插完秧第二天腿都不是自己的,全身痛,一瘸一拐的去上學[捂臉]太慘了,有條件的人家都找人插秧,太貴了,今年找人插一畝地都要三四百了,後續還要打農藥,看我老爸一季水稻都要打好多次藥,每次打完藥回來都累的沒力氣,很多時候早上去晚上才回,中午飯就在地裡喝點水,農藥吧是很貴的,打一次都要好幾百,到收稻子了,收割機一畝也要大幾十,人嘛又來重活了,一直搬稻子,曬稻子,曬乾了才能賣,現在我們那裡稻子才賣一塊多一斤,想想能賣多少錢啊,人太辛苦了,唯一好處就是可以留點好的稻子,自己家吃,比較香,大規模種植應該能賺錢的,自己家地不多的話我認為賺不了多少。


徐氏一味


農民種地不掙錢?也要看種什麼?怎麼種?我見過種地虧的傾家蕩產的,也見過因種地發家致富,掙的盆滿缽滿的。

前幾年,我們這裡一個種糧大戶,種了三百多畝的野胡蘿蔔,所有人都說他胡幹,好好的地不種,種一地荒草,都等著看他笑話。7月收割,曬乾後,中藥販子上門,開出25元一斤的價格收購,據說那年他掙了百十萬。

村民都看在眼裡,嫉妒在心裡。第二年,家家戶戶都爭相從種糧大戶那裡搶購高價草種子,草種子最高價時賣到40至50元一斤,種糧大戶又從草種上大掙了一筆。我記得那年到處種的都是野胡蘿蔔,總面積估計有一兩千畝,收割時,路上,樓頂上到處曬的都是草種,場面壯觀。草藥收購商如約而至,開出了2元一斤的價格,還必須篩的一點葉渣都沒有,那年所有種植戶都虧的血本無歸,我爸也跟風種植了六七畝的草種,現在還堆放在家裡,本身就沒多少重量,再篩乾淨,都不夠功夫錢。

再舉個例子,前兩年龍蝦價格大漲,在水稻田裡養龍蝦的都掙到錢了。今年春天在農田裡挖渠養蝦的大增,據我所見,隨便算算也有一千多畝的面積。挖機費,買蝦苗,飼料,蝦藥等等,結果今年蝦價格大跌,都叫著大虧。

所以總結想要在土地上發家致富不動點腦筋不行,發掘第一手資源,盲目跟風遲早要吃大虧。




九隊酒業


我是一個農民,我回答這個問題,是我的親身體會。農民種地到現在為止都不掙錢,不信你到農村看一看,70歲的老人還在種地,他要有錢他能受那麼大累嗎?有人說了是鍛鍊身體,你給我種地鍛鍊身體一下我看看,閉門造車那些不懂農村的胡言亂語,老人種了一輩子地了,你問問他有錢嗎?得了大病就是國家給報銷自己也治不了,因為自己真沒錢,幹別的可以倒計時,農民有病在家等死的倒計時你們看過嗎?不是偏激,農村就這樣,想往大了乾乾誰幹誰賠,一個小小的農民靠借貸款去發展,能有出路嗎?你到農村看看,想發展借錢還不上的拘留所滿了,又有誰能理解農民呢?腳踏實地的到農村看看,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說多了,見諒。


肖為華


現在有的農民種地不掙錢,問題在哪?可以談談?

不管做什麼事情,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天才,第二個是人才,第三個就是蠢材了——這句話在種地上也適用。在一二年的時候,我的叔叔從外地帶回一大包的百合種,然後在當年租了十多畝土地進行栽種。結果當年百合的收購價達到十元一斤,叔叔靠著種植百合純賺三十多萬。

其它的農戶也開始紛紛效仿,我們這邊掀起了一股種植百合的風潮,叔叔靠著賣種子又賺了十多萬。等到一三年收購時,百合的價格狂跌到一元一斤,根本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還有幾個農民計算後發現請人到地裡挖百合還賺不回請工的錢,就直接讓其爛在地裡,管也不管了。這些農民的虧損無人買單,最後只能自己往下嚥。

農民自身的侷限性

市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滯後性,而我們農民因為對於市場的把握度不高和農村信息本身就具有緩慢性,以至於當我們得到某農產品掙錢的信息時,這個信息可能早已經失效了很長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對於這些落後的信息,農民們也沒有篩選的能力,只會看到那些掙錢的事例而忽視了背後的風險。


農民的侷限性還體現在對市場沒有一定的延展性,當發現某個農作物種植能夠掙錢的時候,也就只會投身於此農作物的種植上,而不會考慮到進一步的深加工。其次就是相比於經銷商,咱們農民的銷售渠道和模式也更為單一,不得不把相當大一部分的利潤讓給中間商。由此就會造成自身的利潤大幅度降低。

從我們村種植百合的經驗來看,如果能夠有準確預測市場信息的渠道和把握市場方向的辦法,那麼可以說能夠很大程度改善農民種地不掙錢的問題。

市場的短板

當前農村糧食收購市場也存在著一些短板,拿在我們恩施這邊種植玉米來說:種子和化肥一年大約需要花費五百元每畝,人工費大約在六百元左右,每畝地能夠產玉米一千斤左右總產值一千元,最後還虧一百元。所以在如今農村種植土地的人都是老農民,而並非那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再者市場對糧食收購的價格也與其它商品上漲的價格不相適應:舉個例子在零九年牛肉麵是六元一碗,我花一千二能夠買到兩百碗,那個時候糧食的價格是八毛五一斤。如今牛肉麵每一碗十二元,花一千二隻能買到一百碗,此時糧食的價格也只到一員一斤。種地自然也就不掙錢了。

市場永遠在這裡,不會考慮到咱們農民生活的不易,如此往復下來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農民。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咱們農民種地掙錢的有沒有,有,但是能夠靠著種地發家致富的人很少。再加上咱們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農民也不一定要靠著種地來獲很好的生活。


愛茶者九號


現在有的農民種地不掙錢,問題有很多方面。

有些人土地少又是傳統的粗方種植,產量一半是靠年景,一半靠自己。

土地少基礎設施薄弱。沒有噴灌施施,現在十年九旱,有時霜期早兩頭截。掌握不住節氣造成產量低,特別是高寒地區三季短一季長的北方。


主要是沒找對適合的產品,我們這不少人現在開始種藥材,一畝地收入種子就兩萬左右,還不算藥材根,藥材發芽頭切掉栽上繼續長,藥根可以賣收入也很高。搞特色種植不少農戶已經開始嘗試效果不錯。

地少就要多元化發展,我們家鄰居地少百十畝地。人家養十多頭牛,春天本村大家合夥僱傭人放牛把牛外包一頭牛五六百元。秋天收完莊稼牛回農區抓膘育肥,一年賣個七八頭也掙六七萬,地裡收的莊稼夠吃夠用多少還能賺三兩萬,養殖不用買草購料非常省心,他自己說比打工自在還守家待地賺錢。一年閒半年,我們東北一季莊稼,冬天牛早上往田間一放晚上自己回家,飲點水補充喂點草料就可以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種地兼養殖賺錢不難。

現在想種地掙大錢必須多種,薄利多收。國家扶持力度大各種補貼多特別是黃豆,一畝地補貼很高,老百姓現在種地都很有底氣,不再怕搭本錢了。有點產量就掙錢種地熱情又高起來了。

我弟弟今年就種了五百多畝地,收入蠻好的幾十萬。土地一部分自己家,一部分外租的。我們這這兩年年景都不錯,老百姓收入還可以,種地人也多了,一些承包土地的主人不種地。靠外包土地租金和國家土地補貼也收入不少。但他們的做法削弱了租他們土地的真正種地人的收λ。也有的把地補貼加在地租裡,比如一畝地租金一百,如果地補貼七十元,他們會把土地租直接要一百七十元一畝。這也是現在不少租地種不掙錢的一個原因。

種地學問也很深,要自己找到合適方總結法經驗。找到巧門比如有的一塊地打幾遍藥,有經驗了打一遍就可以。省力省錢。

再選種,我今年就觀察兩塊玉米地,土質差不多。品種不一樣一塊地玉米全是雙玉米棒而且很大。有一塊就一個玉米棒還不大,早早就幹穗了。兩塊一樣的地產量相差懸殊。

還有兩塊黃豆,一道之隔。開始黃豆苗長勢差不多,後期一塊地可能追肥出問題,縱向徒長後期倒伏嚴重。減產不說收割就浪費很大,一倒伏秋收不少黃豆收不起來全炸莢了。而另一塊長勢非常好,秧壯莢密,秋天收割脫粒也沒太多浪費產量不錯。

種地掙錢和多方面因素有關。個人能力素質、市場行情、自己擁有土地多少、經濟實力、農機具的優劣密切相關。



總之現在雖說種地不掙錢是相對其它行業利潤低,但總體比較以前還是賺多多,現在工業發達機械化農業效率高,一家夫妻擋可種上千畝地。再收入低也能掙幾十萬。過去人工加老牛耕田我們一家五六口人和三十多畝地忙的沒閒著過,收入除了吃再養幾頭牛所剩無幾。現在農村私家車隨處可見。這就是現代化農業效益的見證。



農村達人224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來說下我們那邊的情況吧:我們那邊基本上一個人2.3畝地,一家幾口基本上十多畝地。小麥收成好的話一千兩百來斤,一塊多點一斤也就一千多點的毛收入,去掉種子農藥化肥收割耕種等,一千塊錢左右的純收入。這是說好的收成,而實際上小麥畝產八九百斤多的是,所以純收入再去掉點。秋季玉米有點慘,為啥呢,玉米好的話一千多斤,但是最近二年玉米便宜,八毛多一斤,然後種植成本又高,所以純收入也就小几百塊錢,有些管理不好,或者碰到天災,賠本也是常見的。所以呀一年到頭守這十多畝地是不行的。除非特種種植,但前提你得有銷路。所以單純的種地真不掙錢。所以現在國家提倡多種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等。


YY7301


無數次和家鄉好友談過此話題,都說不掙錢,可還都在種,往而復之,也許是歷史的潮流和社會的現狀,我個人認為有幾點不成熟意見,供友友們商榷。

一是種植成本居高不下,造成收成利潤下隆。按一畝小麥收成800至1000斤,可賣1000元左右,但成本有種子20斤X4元等於80元,農藥四遍每遍20元X4次等於80元,化肥底肥複合肥一袋150苗肥尿素40斤50元合計200元,澆水兩次用油50元X2次等於100元,滅茬旋耕播種施肥除草收割六種租用機械租金每次一畝都在50至80元之間平均60元X6次等於360元,總計720元硬錢投入,餘200多元收入還要包括人工,運輸,儲具,袋,掀,鬥,水泵,水袋,電線,俢車,等等一應生產工具折舊。

二是人工成本越趨走高,造成付出回報率低。現人工越來越貴,18至45歲的男女日工資都在100至300左右,50以上的農婦拔個草幹雜活還要一天60元呢,可種地一年用在地上的時間太多,一般不去工作只種也一人也種不了幾畝地,但產出卻和打工收入不相等。所以就地不種外出務工。

三是土塊零碎不成規模,高效機械使用率低。農村現在的土地都是20年前分包的,零零碎碎,一家都要有好多塊地,不利於大型機械工作。這就造成了每家每戶都要去買小型的拖拉機,小型的農具和各種運輸設備,澆水設備,收割脫粒的各種小型機械和使用工具,從而大型的機械和收割裝置,不能派上用場,就造成資源浪費,成本比較高。

四是種植技術人才流失,傳統種植模式未變。現在在農村繼續土地種植工作的大多都是以前一些老人,如果老人身體不允許不繼續工作,或者說老人去世,好多年輕人都不太懂種植技術,既使現在正在種地的工作者,也都是些老傳統種植方式,不會使用一些新技術,好多大農場和農科所及示範田的農業科技不能使用到大部分農村農田中,造成工作量繁重,工作方式比較傳統老舊,產出比較低又勞累。從而迫使新一代的農民進城去務工,從事更乾淨衛生整潔的現代式生活方式,而不願太去種地。

五是種植品種單一老化,產品市場價值不高。就我們家鄉來說,地處中原腹地,長年大多種植的都是小麥,玉米,黃豆,紅薯等最常見的農作物,產品單一老化,很少有新特奇,高科技的新品種。這就造成農作物收成,經濟價值不高,從而造成市場的經濟產出也不高,失去種土地賺錢的本來目的大打折扣,造成一部分人不願再去種地,而去從事其他生產勞動價值相對較高的經貿活動。

六是處在產業鏈條未端,配套加工升值缺少。農村信息市場現在處於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整個農業都處在整個社會的產業鏈的最末端,也就是最原始的耕作和產出農作物,這種方式就造成你所付出的勞動和產生的價值不相匹配,從而有些進行運輸,買賣,採購,初加工,深加工,包裝,銷售,推廣和研發等活動的從業人員,使產品附加值升高,這一部分人所賺的錢比原始種植產出農作物的人要賺多少倍,甚至幾十幾百倍,至使大家都不願意去做最上游的土地耕種植工作。











趙家老五96226800102


據權威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約有1.4億,而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人口大約在5.6億。什麼概念,四分之一的農村人都進城務工去了,也就是除去老人和孩子大部分農民都選擇了進城務工了。原因就是種地不掙錢,那麼為什麼種地不掙錢呢?

  1. 種地成本高,利潤低。就拿種植面積較大的小麥和玉米來說,一畝小麥的成本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灌溉費用、收割費用,大概在550元左右,而一畝小麥按收入1000斤算大概能賣1000元左右,不算人工成本每畝小麥利潤450元。玉米的成本大約650元每畝,產量按1200斤,價格按0.95,利潤在490元(不算勞動成本)。這還是按每年兩季的地區算的,每畝收入940元。


  2. 人均耕地面積小。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大約有耕地18億畝,分到5.6億農民手裡大概平均每人3.2畝,平均一個四口之家大概擁有12.8畝耕地,結合之前算的利潤,一家只種地每年收入約12.8×940=12032元。家庭承包制下的農村收入只有13032元,根本不夠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 農民社會地位低,農村無法吸引高技術人才。不管你承不承認農民幾乎是一種低收入的象徵(事實也確實如此),農民的社會地位低容易被人看不起。而目前家庭承包制有很大程度限制了大規模土地經營的可能,沒有規模就無法產生足夠的效益,更限制了高新技術的應用,惡性循環導致農村大量人口流失。

  4. 農副產品處於交易鏈的最底層,附加值低。雖然民以食為天,儘管國家努力發放各種補貼,但是農副產品價格一直很低,支撐不起農業的發展。

  5. 進口糧食的衝擊。大宗糧食例如小麥、玉米、大豆進口的價格遠低於國內價格,大大沖擊了國內糧食的價格,導致國內糧食價格更低。


沒有顏值的顏值哥


農民種地之所以不掙錢,主要是受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的限制。我們國家是小農經濟為主,還有幾億人靠著自家幾畝地活著,在農產品自由市場化的今天。我們的許多農產品無論 質量 價格 成本還是效率比國外沒有優勢,即使國家價格保護也是有限的。農產品在經濟學上屬於必需品,即需求受價格變化影響小,多了降價也消化不了,少了就會價格飛漲。所以在今天太平盛世的情況下,人口增長乏力,單產不斷遞增,而許多農產品又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力的前提下,供大於求,價格升不上去。國家這兩年提出的糧改飼也正是為了消化多出的糧食,因為平均7kg糧食可以出1kg牛肉。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以德國為例,德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比中國略多,但由於單產較高,所以整個國家只有25%的農產品直接供人食用,60%為飼料用,還有大約10%為能源用,即青貯玉米放入沼氣池中發電,德國政府對此有補貼項目。德國尚且如此,更別說農業資源更好的法國和美國了。德國家庭農場平均面積1000-3000畝,由於機械化的實施。可以降低許多人工成本,而專業的農業服務體系也能最大的提高效率。德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2畝地,但從業人員僅2%。而玉米、小麥、土豆等可實現機械化的作物單產高於我們,因此價格更低,每畝地的收益也較低。平均土豆胡蘿蔔400-500元,玉米小麥100-200元。而我國的農民靠這樣的收益是無法養活一家人的。所以,雖然我們的農民更辛苦,但還是擺脫不了貧窮,歸根到底。就是生產效率上不去。在發達國家,德國並非農業最強,美國的生產效率更高,農場更大。荷蘭的精細農業更發達,效益更好。從國際上各國農業發展來看,我國農業必然會逐漸增大規模,農戶數量減少,部分農民繼續進城或去鄉鎮工廠,脫離土地。剩下專業的農民利用機械和現代農場的管理模式進行高效的生產。以後,農產品的價格和利潤只會比現在更低而不會更高。要找到出路,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流轉土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個人生產效率。第二是種植高附加值作物,增加和保持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值。但無論一或二,都需要農民不斷提升農業管理的能力和技術,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的過程。之前我評論過我們的農業和農民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趕上發達國家水平,就有人罵我是逆向種族主義。我對此不做評論,因為我清楚差距。我也是搞農業的人,我能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去向先進的地方學習,儘量減小我所在領域的差距。農民是辛苦的職業,全世界的農民都如此。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的我們,農民由於信息接受速度慢,消息閉塞,常常會處於不利的地位。也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給予三農更多的關懷,但更重要的還是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讓一部分人安心的從土地上脫離出來。真正地將土地集中起來,提高生產效率,這樣繼續從事農業的人才能保障得到較高的利益。


花河畔


現在有的農民種地不掙錢,問題在哪?我發現各地農民種地都千篇一律,水田插稻,旱地種棉花、小麥、油菜、玉米這些大宗農作物,物以稀為貴,年年種這些農作物,增產豐收,農產品市場過剩,造成了滯銷上市出售價格我低,種地就掙不了錢,現在種田種子化肥農藥生產資料價格很高。雜交水稻、棉花、玉米種每斤30到50元不等,總含量在51%的複合肥100斤售價220元左右,尿素80斤售價80元到100元不等,防病治蟲除草農藥和除草劑,每畝少不了100元。
優質雜交水稻畝產1200斤,保護價100斤130元畝收入1600元,除去種子化肥農藥和耕作插田費用600元,畝收入只有千元,棉花畝產籽棉500斤,每斤籽棉3元,畝收入1500元,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成本開支,畝收入不到千元,小麥每畝1000斤,每斤1元1角左右,畝收入1100多元,除去農資成本300元,畝收入800元左右,油菜畝產400斤,100斤250元,畝收入千元,除去化肥農藥成本300元,畝收入700多元,玉米畝產1000斤,每斤8角左右,畝收入850元,除去成本百收入只有500元。近幾年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玉米價格都是市場運作,價格走入低谷,農民每年種植結構也不調整,這樣種地就掙不了錢。


農民要想種地掙錢,在農作物種植上進行調整,市場上滯銷的農作物我不種,轉型種植新優珍稀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轉"。這樣種田就有豐厚的收益。我地位於沿江江南,當地農民種植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玉米、這些農作物市場飽和收入低。2010年我利用三畝地繁育珍稀綠化苗木"紅葉石楠",經過科學種植管理,我在大型農業報刊刊登供種廣告,被綠化部門搶購一空,畝收入超5000元,三畝地收入近2萬元。

2016年5月,我引種了三畝"黑米香稻"作中稻種植,科學施肥管理,秋收畝產稻穀1200斤,當地特色米加工廠收購價100斤250元全收去了,這種黑米每斤在市場和超市每斤5到6元供不應求。我種田有了收入,特色米加工廠也獲益了,近幾年來我和特色米加工廠訂了合同,訂單種植收入年年比別人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