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40了,工作上不願做動腦的事,只想按部就班,心態對不對?

時間留給了我們什麼


曾經追女朋友的時候,發誓要給女友美好的生活,女友說,只要努力上進即可,因為她相信兩個人只要努力前進就可以把生活過好!十幾年了!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原生家庭背景都不一樣的,普遍有兩三種。

一種是大部分的平凡人,普普通通,生活經濟來源主要靠打工的,這種情況,如果是公務員可能一輩子基本在一個地方,工作也不一定需要多努力。另一種是社會上打工的,沒有進步,那麼薪資也不會怎麼變動,公司的變動反而會令你的職業變動,甚至換公司。

一種是那種少部分家境好根本不是為了生存的,出來工作來著跑車,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者是對工作的興趣而來。

還有一種是那種奮鬥出來的,也就是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的人,不斷的在進步或者創造財富。

那麼題主是哪種人呢?



toutiaoliu


說實話,我也接近40了,但是我的心態恰恰跟你相反。我總是不認老、不服輸的心態,天天老想著去更幹更多的事情,特別是動腦筋的事情。

既然我看到了這個問題,剛好與我現在所處的思想狀態相反,所以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為什麼會擁有這樣的心態!

首先,我擁有我人生最大的目標,也就是夢想,還在實現的路上!

  • 回想青少年時代,我在學校上學期間,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就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至今仍為變動過。

  • 我從學校就開始,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用功讀書,紮實學好知識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每一個科目,我都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比身邊的同學都好。

  • 當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不可能永遠第一,但是我有永遠爭第一的心態,永不服輸的心態。

  • 至今,我仍保持著這樣的昂揚鬥志。

  • 學校很公平,很單純,只要夠努力,付出了基本上都會有好成績的!

  • 但是在社會上混,變數是在太多,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功,努力奮鬥是基礎,但是也要運氣這個風口,兩者偶遇交叉,你成功的機會就在交叉點那一刻了。

  • 一旦只有一個因素存在,都會很難取得成功的。無數的大咖已經驗證過,包括造錘子的老羅等牛人,他們都有實力,就是欠缺機會。

  • 所以,就算我是一個接近40的中年人,但是我仍保持著“永爭第一”的戰鬥心態,我是不會放棄我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一直在等待機會,我一直儲備,一直在謀劃,等待屬於自己的風口出現。

其次,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服輸!

  • 人是要不斷進步的。況且作為一箇中年人,房貸、車貸、小孩讀書學雜費、父母生活費、妻子保養費等等,一大堆生活開支,在等著我這個中年人供給,我不努力,誰可以替代我去掙錢養家餬口呢?

  • 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不能被職場淘汰,不能被老闆辭退。否則,我就是一個人生失敗者。

  • 在這種情況下,我一直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可以讓自己不斷進步。

  • 如果我們身邊還有大咖存在,可以找他們做自己的人生導師,向這些牛人學習。

  • 如果沒有,可以找自己的領導、老闆,可以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做得好的地方。當然,我們都清楚,這些學習,都是間接的,有些東西不用我說得那麼明白!

  • 我們還可以向身邊的朋友學習,向技能培訓機構學習,向網絡去尋找學習資源等等。如果公司還提供培訓資源,我們當然也可以積極參與公司的培訓活動。

第三、年紀愈大,體力越跟不上,這時“吃腦”才能體現中老年人的價值。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為何叫“老不讀三國”?不就是因為年紀大了,深諳世故,洞悉職場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嗎?

這就是年紀大的人的價值所在,靠腦力,靠智謀吃飯。不可能一把歲數了,還去跟小年輕搶體力活吧?這時候,還有資本去搶體力活嗎?

所以,40歲就開始不想動腦,這是開始斷自己的後路啊!

我們熟知的很多職場牛人大咖,都是在40歲以後,才走向自己的人生巔峰的!

例如:柳傳志40歲,宗慶後42歲,任正非43歲,這些人都是在40後才開始自己的人生輝煌時刻。

我們雖然不一定能取得他們那樣的成就,但是,只要我們不放棄,一直堅持和努力,我們也會有實現我們夢想的那一天的!


以上是我個人心得分享,希望對各位朋友有參考價值,謝謝!


Amy愛讀書


我現在也是這種心態,可是我接納自己的這種狀態,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靜下心來回想起自己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剛畢業時激情慢慢,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學想幹,幹了兩年就覺得沒勁,每天都不想上班,後來就自我調節,如果我滿足這種狀態,過得開心那就可以。如果自己不開心,想換工作,那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現在能否換個好工作?換個好工作我需要積累什麼經驗?有了想法,理好了思路反倒有幹勁了。但是這種狀態每隔兩年就會來一次。現在我對這種狀態一點也不焦慮了,人生有波峰就有波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只要自己過得舒適就可以,如果你覺得這種狀態讓你痛苦,你自然會做出改變,生活靠你自己平衡的。


2020櫻桃紅


【菲兒職談】告訴你:這種心態是不對的,這種心態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不利的影響,不利於自己未來的發展。




一個近似例子

我們單位有個老同志,1962年的,是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工作一絲不苟,喜歡主動作為,經常受到領導的表揚,年終評先進也是經常有他的份,我們都很尊敬他,有不懂的業務經常向他請教。

有幾次,我看玩笑的問他,幾年就要退休了,何必要如此的辛苦,還和年輕人一樣加班加點,他笑著說,我不考慮提拔重用,這離我很遙遠,但是,我總得對得起自己的工資和崗位,以及領導的信任,還是希望能發光發熱,與其整天混日子,浪費時間,還不如做點事情,體現自身的價值。

聽到這樣的回答,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後來,在工作中也開始主動的作為了,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01不對的原因

第一、四十歲年齡不大,如果延遲退休的話還要工作20幾年,有大把的時間在工作中建功立業,倘若都像你一樣,一個單位還如何的運轉。我也是和你差不多的年齡,現在準備讀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希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工作要對得起工資。按勞動給予報酬,既然還身在工作崗位上,就必須作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對得起自己到手的工資。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下屬都是這樣的心態,他會如何對待你?

第三、有可能丟工作。現實是殘酷的,特別是在職場中,不懂得創新和積極工作的人,會給單位和個人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你可能就會逐漸的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技能,你的工作慢慢被其他人所替代;一個不認真工作的人是不能受到別人的尊敬的,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02應對之策

因此,無論自己年齡有多大,都有努力工作,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和工資,紮實工作,提升工作技能,或多或少會取得一定的成效。

03結語

總之,不要因為年齡而放棄工作,要保持昂揚的心態,積極作為,作出貢獻。


菲兒職談


想問一下題主所在工作單位是私企嗎?比如我們私企女員工就是50歲讓退休,除非關鍵崗位可以返聘。說實話我的內心每天都在問自己和你相同的問題。

 

40歲這個年齡吧,確實容易讓人有危機感。事實也是如此,讓我們不得不產生緊迫感,身邊很多90後都已經成長為部門的中層領導了,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很多閃光點,帶著年代的印記,他們更有魄力和想法。

而即將(已經)步入中年的我們一方面成長空間不是很大了,一方面精力也相較於年輕人差一些了,那種對工作的激情和衝勁兒也很少了。

但是我們具備年輕人不具備的長處:例如:工作經驗、人脈積累、看問題的高度等等,所以如果肯積極主動一些,多動動腦的話,還是有機會升職及升值的。我自己感覺40歲還是個不錯的年齡,我自身的成長也是在這一兩年最快。

 

不同的環境、背景決定了你的想法和做法,對你的問題我可以給出如下回答:

1、如果說公司的前景不是很好,不會長期做下去,或者你有其他的打算,比如:自己創業,另謀高就等等,那麼按部就班也沒什麼不對,保證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完成,到月拿一份薪水,我感覺身邊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做的。

 

2、如果不打算離開這個工作單位,又沒有創業的打算,那麼我建議您對工作還是應該儘量積極主動一些,在工作中對自己要求高一些,不要被40歲這個年齡限制住了。

 

3、另外就是如果你決定“按部就班”地工作,那我建議你一定也不要放棄學習,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現在的百歲人生終身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了,工作保質保量完成的基礎上,多讀書多學習,不斷成長,等到50歲時候你一定對自己都刮目相看了,而且那個時候你一定會覺得40歲也太年輕了吧,所以,想做什麼就開始,每一個最好的開始就是當下。

 

最後祝你無論怎麼選擇,都要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為中年人打call!加油!



點點拾光


首先,這個前提就是有問題的。“馬上40了”是工作上不願做動腦的事,只想按部就班的原因嗎?

肯定不是,有這種心態的人,哪怕20剛出頭,估計幹起活來也會眼高手低,避重就輕。

而踏實肯幹的人,哪怕50,對待工作仍會兢兢業業。

人到40,生活上、工作上難免都會經歷一些事情,有不公、有委屈,可能幾次與機會擦肩而過,但這都不應該成為消極的理由。因為這些事情每個人都會經歷,在你看來那個比你成功的人,他肯定遭遇過比你更大的不公,承受過比你更大的委屈,也有過比你更多的嘗試。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但又是最公平的。很多事情,短期看來很不公,但放到時間的長河中,就很公平。急功近利的心態最要不得。我們20多歲參加工作,60歲退休,40歲,投入到工作中的時間才剛剛不到一半,就灰心喪氣了,也未免太早了點。

所以不要悲觀了,40歲還太年輕。

柳傳志40歲才辭職下海,創辦聯想集團。

宗慶後42歲才東拼西湊借了14萬開始創業,最終打造娃哈哈集團。

任正非43歲才創立華為。

齊白石老先生,到了66歲高齡,因徐悲鴻力挺,畫作才被世人認可,終成一代大師。

所以才40歲而已,美好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著啥急,何至於就灰心喪氣了!

泉城小妮的生活隨筆


當然不對,任何人都知道不對,可大多數人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種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也包括我在內。

以我為例,年近40歲,生活工作趨於穩定,在工作中明顯缺少了“不待揚鞭奮自蹄”的開拓進取精神,總覺得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足矣!其實自己內心很明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這樣混沌度日真的沒有意義,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這種看似釋然的狀態,只是為了給實則懶散的行為找一個自我解嘲的心理安慰罷了;當今快節奏的生活,各個工作崗位已經逐漸形成以能力論英雄的模式,不論年齡大小,不更加努力最終只能淪為寄生蟲,捫心自問尊嚴何在?自以為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實際上只是在快速消耗年輕時自己打拼下來的資本,隨著時間推移,定會被逐漸邊緣化,到那時在想努力恐怕真的力不從心、時不待我了。

四十歲,正是人生上行的黃金年齡,也是事業最後一搏的起點,在不給自己壓力、在不拼搏進取,真的就把遺憾留到退休時慢慢回味了。人生最長不過百年,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時段該盡的責任和該做的事,釋然、淡然、安享是65歲以後該有的狀態,用實際行動拼一下吧,給自己的家人做個榜樣、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待、給自己的晚年留下美好回憶。

改變從現在開始!發文共勉!


韌道容


這種心態肯定是不對的

大部分優秀的人,那些企業大佬,40歲以後,也才開始發展起步啊!

  1. 馬雲,35歲才在當時成立名不見經傳的阿里巴巴。

  2. 柳傳志,40歲這年他辭職下海,在北京中關村中科院計算所不到20平米的小平房內創辦了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也就是聯想集團的前身

  3. 宗慶後,在42歲之前只是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的一個經理,收入微薄,十五年才拿了將近5000元的工資。直到42歲才東拼西湊借了14萬開始創業,後來都知道了,娃哈哈集團。

  4. 任正非,據說任正非當年創立華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當時他已經是43歲了。

心態決定一切

現在大家上網方便了,經常會看到那些網絡裡,斷章取義的評論。

例如:如果40歲之前你還沒有如何如何,那就一切都來不及了;35歲之前要做好的某些準備,要不就沒有希望了。


這類毒雞湯就像一個大坑,深深的大坑,掉進去,就很難出來。其實,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是無暇去看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和無聊的評論,沒有任何借鑑意義。管他是少年得志、還是大器晚成,奮鬥就是了。

結尾

希望更多的年近40的朋友,不要按部就班,人生真正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茶葉哥賣職場


40歲已經到了不惑之年,這時候的心態和動力就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至少心態上平穩緩和了很多,不像20歲一樣,年輕氣盛,有理想,有抱負。

40歲以後就要把重心轉移到家庭當中,關心孩子,孝敬父母等等。所以你這種心態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的狀態和生活方式,並不是不求上進!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暖通達人


【紙箱客】觀點:40歲的年紀在職場其實很尷尬,而且距離職業生涯的結束也越來越近,因此,紙箱客建議:不要按部就班,要【總結經驗,傳道授業】,不要不動腦子做事,要【多學多做,給自己的競爭力添籌碼】,不要消極面對,要【積極、樂觀的傳遞自己的工作態度】。

一、題主心態不對,要多總結經驗,傳道授業,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末期增加一抹亮色。

年紀到40歲,最少也是10大幾年的工齡,有的甚至已經超過20年,在這麼長的職業生涯中,取得過輝煌,經歷過失敗,有理論的方法,更有親身的實踐。而所有這些都要一個統稱,那就是【經驗】。

經驗是寶貴的,經驗同樣是可以借鑑的。

按部就班的工作雖然也能【混】過最後的職業時光,但題主是否覺得太過於單調?與其平平淡淡,不如將自己的【經驗進行整理,傳遞給自己年輕的同事】,這樣的工作豈不是更加的精彩?

二、題主的心態不對,要多學多做,給自己的競爭力再添籌碼。

記得上初中時,我的物理老師就是40多歲,他曾在課堂上做過一個實驗:一根木棒,一段繩子,一隻陀螺,用繩子穿過陀螺綁在木棒的一端,然後甩出並旋轉,這個陀螺就開始圍著木棒纏繞,一開始沒覺得怎樣,但當陀螺快要到頂端時,就見那段繩子【刷刷刷刷】,一下子就纏沒了。

老師說:這最後一段就好像是【中年人】,眨眼間就會變老,一瞬間就到頭了。希望我們每位同學珍惜自己的學習生涯,特別是到了中年之後,一定仍然要【多學多做】,讓拴著自己的那根繩子【慢慢纏繞】,讓自己的競爭力再填籌碼。

三、題主的心態不對,要積極樂觀的傳遞自己的工作態度。

俗話說,積極是一天,消極也是一天,那為什麼不積極一些呢?40歲的年齡,儘管在現實中很難找工作,但題主現在可是【有工作】呀!

既然有工作,那就需要我們認真的去對待,不要總是按部就班,把自己當做【小老頭】,那樣就真的距離自己的老去不遠了。

總結:

40歲在崗的職場人,正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成熟期,同事需要你的幫助和支持,公司需要你少出錯誤。多出成績,而家庭更希望你這個【頂樑柱】為家做出貢獻,給家人以幸福和安心,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動腦,沒有理由按部就班,不是嗎?

個人見解,我是紙箱客,感謝閱讀和關注,關注後可以看到更多分享和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