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什麼?

佛教所說眾生依據生前善惡行為而產生的六種輪迴轉生的趨向,即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阿修羅六道。

六道輪迴一開始並不是誕生於佛教,而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後來釋迦牟尼佛出世,引用此世界觀用以度化世人斷諸煩惱永離生死。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能為信眾帶來福報,所以佛稱其“多牛,多馬,多珠寶”。

所謂六道,即:人道(人)、天人道(天人)、阿修羅道(魔)、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三惡道)。在六道中,則是以人道為中心,因人心的善惡觀念而隨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報果。如人在日常中的語言、動作、思想,守法實踐持三戒(五戒:不殺生、偷盜、邪淫、妄言、飲酒)以上者,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五戒圓備者,即生大富大貴之家,長壽而揚名於世。修持五戒,加行十善(身:不殺生、偷盜、邪淫。口:不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意:不貪、瞋、痴。),即生天人界,天人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上述五戒加十善,乃生欲界天,再加修正觀坐禪,證初禪至四禪,即生色界天。趨入四空定,即生無色界。但雖至非想非非想天,還是降伏業惑而已,無法脫離生死輪迴,故古人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如果人於日常生活中,雖有十善心佈施,但帶有名利好勝,即生阿修羅界(須彌山腰),阿修羅是具天福而缺天德,因地汙曲所致。如果人於日常中,失去道德戒行,生起慳貪心,即墮餓鬼道界,生起瞋痴心,即墮畜生界,犯五逆十惡者,即墮地獄界。以上釋義引自《君友會、六道輪迴卷》綜上:六道輪迴的善惡報趣,盡在人心的一念,能趨於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惡,即墮惡道,因果昭彰。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這三道稱為三善道。

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稱為三惡道。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什麼?

六道圖


所謂輪迴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迴旋,在這六道中週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迴。 世間眾生無不在輪迴之中。只有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迴。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什麼?

六道輪迴圖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佈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什麼?

重慶大足石刻 - 六道輪迴石刻


東方佛都與樂山大佛同在樂山市凌雲九峰, 世界“雙遺產”範圍內。佔地近千畝,所轄凌雲九峰之四峰。凌雲九峰唐代“峰各有寺”,唐武宗滅佛及抗元戰火將四峰之佛寺毀去,而今的東方佛都循唐代遺蹟加以恢復,保留唐代原有山林風貌,依山取勢,高低錯落,林隱千佛,洞中百窟。同時也是樂山大佛佛文化的延伸。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什麼?

東方佛都 - 六道輪迴石刻



清初銅嵌金銀八寶六道輪迴掛屏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什麼?

民間收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