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曾經納悶過,為什麼很多富人明明有能力和金錢養育更多的孩子,偏偏不那麼做(世界上不少很有錢的人選擇少生)?也曾詫異印度貧困地區的人們生活條件不好,也給不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卻偏偏喜歡多生?以至小時候覺得一定的計劃是必要,為了防止這種越生越窮的情況。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站不穩的指責

然而生育是上天賜予的能力,更多的應由孩子父母決定,指責窮人‘’濫生‘’並沒有站得住腳。現在回想起,以前的認知是自大。我們旁人有什麼能力和資格去判斷他們是“濫生”。不知道夫妻倆的條件和實際情況,也許夫妻兩隻是比較勤儉,也許他們對未來,對自己的賺錢能力充滿信心。

未來不可知

未來的事,誰又能說的準。往往以現在的情況自大的推測未來,極有可能被打臉,就像計劃生育一樣,誰也沒想到今天老齡化來得如此之快。如同之前不起眼的窮困小國越南,現在經濟增長迅猛。以前家鄉見過不少家庭,原本家庭條件遠不如同村的,加上孩子又比其他家多,過得困難。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家庭大部分變得比一般家庭更好,孩子能吃苦肯努力,加上人多互幫互助。以前認為人多是負擔,隨著改革開放,變成了人口紅利。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很多人說窮人條件不怎麼樣,不應該生孩子讓孩子受苦

未來是怎樣沒有誰能保證,不生孩子也有可能讓孩子錯過了更精彩的未來。我們無從知道未來會不會變得更好。決定孩子是否幸福固然和社會有一定的關係,父母的教育,父母樂觀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給不了孩子未來選擇不生是他個人的權力,但沒資格去指責那些樂觀決定多生的人。

窮富是相對的,也是變化的

現在的窮人和改革開放前比就是超級有錢。有窮人就有富人,富人是少數。這種狀況將是長期存在的,即使窮人不生了也改變不了。真的像某些人說的窮人不生,富人生就能沒有窮人了嗎?非也,只是幾十年後很多富人變成窮人而已。看似人均gdp非常高,但沒有廣大的人參與到合作中去,各種醫療養老,產品生產,生活服務後繼缺人變得更加稀缺,通貨膨脹,價格暴漲,財富極有可能變成數字遊戲,真實的生活狀況會更慘。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為何富人不多生,窮人不少生?

即使這樣,很多人依然不信服,他們覺得富人就該多生,窮人應該少生。富人有能力有錢養育更多的孩子,而窮人受制於資源匱乏,很難。像馬雲這樣的多生幾個,窮人少生,才符合自然規律。現實中像馬雲馬化騰王健林這樣的富人並沒有選擇多多益善,相反不少窮人熱衷生孩子,這是為什麼?

富人不多生,窮人不少生不僅僅是現代社會,古代也是較為常見的現象,關於這個疑問困擾了很久,很多時候百思不得其解。跳出現代社會的限制,放眼整個自然或許能找到參考。

在茫茫的草原上存活著無數的動物,有的在食物鏈頂端,有的處於被吃的地位。看似千奇百怪的動物,數量卻遵循大概的規則,越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數量越少,繁殖能力越弱。如同草原上的速度之王獵豹和遍佈草原的野兔,雖然兔子競爭不過獵豹,但繁殖能力卻是碾壓的,總能有不少小兔子獲得生存。獵豹是草原上的頂級殺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這樣一個殺手才能佔據食物鏈的頂端。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窮人和富人存在競爭關係,不是食物鏈,不能套用,但在孩子的培養方式是類似的。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富人往往佔據領先的位置。他們優勢是什麼,除了個人的機遇之外還有自身的能力。我們也能聽聞一下富人的傳聞,不少人就是敢投入,成功的幾率不大,但毅然全部投入。別人都不看好的,他們卻特別的樂觀,敢於一直砸錢進去(例如馬雲的阿里巴巴好多年前一直處於賠錢的狀態)。當然這類人並不都是幸運的,如同創業總是九死一生(史玉柱虧得一塌糊塗還能毅然決然重新創業,東山再起),很多人默默無聞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只有少部分人成功的活在人們的仰視裡。

過人的膽識,無畏的勇氣,長遠的眼光,願意接受九死一生的挑戰,這些稀缺的品質是富人贏得競爭的優勢。如果富人想要後代繼續保持這樣的優勢,靠教育工作者是不能夠賦予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很難具有這樣的品質又能如何賦予被教育者呢?)。富人需要親自陪伴,潛移默化的去教導後代,付出精力和時間才可能得償所願。

窮人如何在這場競爭中獲得一定的位置?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相比較富人,窮人沒有什麼保障,沒有什麼基礎,沒有多少可失去的,但年輕的身體是最好的本錢和優勢。需要趁著年輕有精力,有能力賺錢的時候多養育幾個。雖然窮人的孩子成功的概率比不上富人,但是隻有一個孩子成功了,就能迅速擺脫困境,依靠數量的規模優勢去贏得競爭。

窮人不生孩子,後果相當悲慘的

不少人說窮人不該生孩子,但不生,老了怎麼辦?要知道到了一定年紀,絕大多數人賺錢的能力急劇下降,花錢的費用急速上升,而錢總是越來越不值錢。就像三十年前你有一百萬,以當時的物價水平,可能覺得一輩子都吃不完,結果呢?現在一套房子而已。如果大部分窮人都沒有後代,那年老之後結局之悲催,社會之動盪可想而知。有人說有醫保和養老不用擔心,但兩者的本質就是用年輕人的錢去補貼老年人,憑老年人當年交的那點錢根本不夠用。年輕人急劇減少,基礎都沒了,醫保和養老從何談起。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下限不低

即使沒有很成功,只要兄弟姐妹間能夠一定程度上團結,也能獲得一定的生存優勢。無論是房子,做生意,找工作以及父母老了之後的贍養等問題,互相幫助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這種模式屬於上限高,下限不低。窮人養育一個孩子的模式,雖然上限也高,但是下限卻非常低,萬一孩子不爭氣敗家,整個家庭很容易陷入絕境。

偏向性的數量模式

窮人雖然多生,但是在培養上還是有選擇性的戰略,並不是盲目無知的。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原先的家庭就是這樣做。父母省吃儉用,辛勤工作供養幾個孩子,到了一定時候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性的傾注資源。讓會讀書的孩子去讀大學,讀不下去的一起出去工作供養會讀書的,讀書成功的再回來補養家庭和兄弟。但現在這種合理的模式一定會被人唾罵偏心不公平,不負責任,雖然他們家庭是作為一個整體,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去贏得生存。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一個良好的教育系統,基礎教育不能是高成本的,需要讓有能力的窮人咬咬牙也能進入高等教育,這樣就能擁有足夠大的基數去挑選人才。而一個糟糕的模式是基礎教育高端化,高成本化,設立高門檻剔除足夠的基數讓符合條件的人進入。而基礎教育成本和高等教育接近或者更貴本身就不合理,就像高端高科技的產品比基礎工業品價格還便宜。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消滅了窮人的希望,社會變得偏向悲觀。

擺脫人口困境需要依靠什麼?

  • 不那麼靠譜的補貼獎勵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絕大多數國家或者社會(足夠大的國家)想要人口高增長需要依靠基數大的窮人,補貼或者減免稅收的政策是很難做到的。

首先這些政策是很難落實到窮人,更重要的是社會是一個整體,而政府並不能直接創造財富,任何補貼和減免最終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補貼奶粉的錢可能來自賣麵包的人,奶粉便宜了,但是麵包卻漲價了。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人口的增長靠補貼少部分人不能奏效,需要大部分社會成員,補貼和減稅往往是依靠增加了社會的成本。

大規模的補貼和減免需要龐大的政府機構來運行,而這意味著龐大的運行成本和損耗,收上來的錢總會少於發出去的,財富就這樣消耗了。

  • 最好的刺激可能是希望

窮人多生,一定程度是他們對於未來是樂觀的,覺得以後會變得更好,多生幾個將來會更好。嬰兒潮一般發生在什麼時候?戰爭結束後,人們的生活並沒有立刻改善,考慮到戰後重建的強度很可能更艱辛,但是人們的生育慾望卻是提前發生的。因為戰爭結束後人們對未來一下子變得樂觀,覺得有希望了。重大災難後的嬰兒潮同樣如此,重大社會變革也能給人帶來希望,實現改革開放後新中國也迎來了第三次嬰兒潮。假如窮人都覺得多生幾個也不會更好,甚至更糟,說明整個社會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

為何富人有錢有能力不多生,窮人經濟能力差卻不少生?

​很多人覺得窮人應該儘量少生,而富人應該多生。他們覺得富人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後代,這樣整個社會整體素質就提高了,社會多幾個像馬雲這樣人豈不是更好?實際上,富人普遍多生很有可能讓社會變得更差(歡迎關注下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