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事:種糧不賺錢,荒著會收回,土地流轉卻不願意,為什麼?

新大風歌


種地不賺錢,不願流轉的主要原因是,有那一畝三分地就不會捱餓,解決了吃飯問題,如果沒有了土地農民心裡不踏實,不知道哪年糧食價猛漲就得捱餓。誰敢保證糧食價格一直不變?農民自從前到現在心裡從來沒有踏實過,生活從來沒有過保障,糧食就是命根子。


浪漫人生161870463


大家好,我是鄉土王大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農民不願流轉土地,我就拿我們村組的地給大家說一說,去年在我村民組佔了一部份地裡建設香菇基地,有好多農戶不同意,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有一些人是靠種糧食生活,家裡沒有能出外打工的人,一年麥秋兩季,夠養家餬口,只要幹年年都有吃的,心裡不荒。把地流轉出去了,隨然一畝給個幾百元錢,但總覺得沒種糧食心安。

第二,還有一些人在外經商,雖然現在不種地,但他也不願把地流轉出去,這些人在外回來說,農村地怎麼值錢,以後地就是退路,還是商機。

第三,還有一些人因地價不合適,也不願意地流轉出去,我村民組的地分等級,一級地600元,二級地500元,三級地400元。而且還是當年不給線,去年佔的地今年才給。

第四,村委強迫流轉,開春了有的農戶,去種自己的地,隊長去通知不讓種,得統一給村委,好些村民就不知道,村委是啥時候和村民組商量好的,連個組會就沒開,隊長當家,就把土地給佔了。具體把佔地性質都變了,把地都搞的恢復不了了。

以上幾點是不願流轉土地的原因。謝謝你們的閱讀。再見!


鄉土王大姐


農村怪事:種糧不賺錢,荒著會收回,土地流轉卻不願意,為什麼?我來回答,最近幾年純粹在家種糧基本上維持溫飽而已,相比去城裡打工,是不賺錢的,不如去打工,地裡莊稼抽空種收。我們這地處日照市城郊,有些山坡上糧田,長年打工在外的荒蕪的不少,長滿雜草,沒見村莊裡收回。

有部分流轉的,每畝五百元,每年正月收款。有的大公司,做的比較好,承包費給農民很及時。有的公司不及時或乾脆不給的,有些農民就直接不流轉了。一個人也無法去用法律手段討回公道,只好收回土地,自己又掙不了,只好荒蕪。

也有個別村民,看流轉土地種地或其他項目掙錢了,反悔不流轉了。大凡流轉土地的都是外地老闆,無法與村民爭吵,只得部分放棄,由於是糾紛土地,雙方都不得耕種,也只有荒蕪著。




觀海聽風088


別在指責農民了,上世紀我為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修水利,修道路,沒領過錢。激愛國糧愛國棉沒耍過奸。幹了半輩子,就落下哪一畝二分地,流轉了,地的界限都看不到了。不流轉,我死後,在那挖個坑,埋了。流轉給你,挖個坑,你不願意也埋不成。流轉給你,二百塊錢。操心費力。上過太多當的農民還會再上當。不要說我們不通情達理。你只要給每個農民一千塊一個月退休金,分分鐘農民把地交給你,否則.留著,比買墓地划算。


淡淡的思鄉情


農村怪事:種糧不賺錢,荒著會收回,土地流轉卻不願意,為什麼?因為土地就是農民的命,農民的根,沒有了土地還能叫農民不。

說實話,現在很多農村都會遇到這種非常尷尬的境地,一家人在家種田,基本上是沒有出路的,但是土地一旦拋荒,有的地方又會將土地收歸集體。而農民是,種吧!養不活一家老小,不種拋荒吧!又將失去土地。在二難之間難以抉擇,現在大多數農村都是留守的老人,種著自家的幾畝薄田,很難見到幾個年輕人在務農的了。

有人說,現在不是流行土地流轉嗎?為什麼別人不願意?其實,主要還是和流轉土地承包戶這幾年名聲太差有關?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農民難拿到承包錢,承包大戶賺了錢的年份還好說,還多多少少會拿到一點土地承包費,要是賠了錢的,要拿這個承包費是非常難的。現在一戶農民家,也就幾畝田,為了拿幾百上千塊的承包費擔誤太多時間,太不划算。

二、承包者對農田疏於管理,許多承包大戶都是奔國家補貼去的,種植技術稀爛,草比糧食都高,給他們種植二年,田都要重新開荒了,你說本來承包費就難拿,再加上種植現狀如此差,農民誰還願意流轉出去的。在我們老家這邊,現在都是流行把土地送給附近的鄰居種,不要任何費用,只要不讓地裡荒著長野草就行,比流轉出去少操不少心。

總之,題主所說的問題,的確是農村的一些現狀,農民為什麼不願種地?那是因為地少,沒有活路。土地荒廢,一旦被集體回收,就有可能斷了農民的根。流轉的效果也不太好,麻煩多。所以許多地方的農民,乾脆將土地送給鄉鄰種,不要任何費用。這就是當下農村的一些現狀,我認為也是見怪不怪了。


壞男人說小龍蝦


土地流轉每畝地最高也才1000元。一般只給500到800元。實際上流轉每畝600居多。農民又不是有10幾畝或20畝以上的土地。一般農村一家四口之家也只有2畝地。你給人家1200.那人家買糧食,買菜一年就遠遠不夠。土地再不掙錢,隨便種點地,蔬菜起碼不買,還能有1000到2500的收入,並且,由於地少,人家隨便把農活幹了可以就近找點事打工掙錢。這樣,農民生活的寬裕些。


快樂是勞動!


這樣的事情是有,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吧,前幾年曾經有個老闆想在我們這邊購買山場田地,合同期四十年,進行土地流轉,搞開發,山場經過評價後,有些戶甚至能拿到幾百萬元,這在一個不算富欲的農村可算是一個天聞數字,而且還是一次性付清,是一個多麼好的機會,再說農村一般人想一次性掙那麼多錢是繆繆無幾,甚至一輩子也掙不到那麼多,就算能掙到,你要吃多大的苦,出多少力,而這些錢不需要你出力就能拿到,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可是有些人就是不肯,有些人就是想不通,他說他一年能掙多少錢,按四十年計算他不止掙這麼多,不過他根本不考慮自己多大歲數,難道你到七八十歲還能掙錢嗎,山場寧可拋荒,也不願意流轉,一但到了不能動的時候什麼也搞不成了,錢也沒有了。


用74992046978


我家只有三畝水地,地塊分佈在溝裡九處,地大點的五六分,小塊兩三分,以前父母在世的時候,家裡養著一頭毛驢,作為耕種這三畝地的工具,毛驢明天要吃草,飲水,還要山裡去牧放。全家九口人,就靠這三畝地種糧吃飯。

包產到戶時,地塊分到每個家庭,地塊之間安插了界石。一般情況下,機器難以操作,因為稍有越界,就會引發爭執發生矛盾。每到秋耕時,犁頭拉翻了界石,第二年春播,各家來人拿了長長的捲尺,找回原來的界限,才能下種。

夏收時,來不及運走的麥件,一堆堆碼在自家的地裡,有一回天發雷雨,山洪滿地,村民們緊張的從地裡搶回麥件,不料拿錯了,把鄰居家的拿了,鄰居罵著要他們的麥件。

父母過世後,驢子沒人照料,地也種不成了,就送別人代種,糧食全歸他,租,別人不願意,說地太零刁,不便收拾,就只好白白送他,不要撂荒了。

現在我們打工,如去種那三畝地,早餓死了。這是能吃上飯的好地,還有些拉羊皮不沾草的旱地,你一年辛辛苦苦耕作了幾遍,只能種出幾十斤糧食,成本都找不回來。現在要收就收吧,少得牽掛。房子不住人,也自然就垮塌,哪有時間去修?只有順應潮流,拆就拆了。

老地方住久了,就有感情,地種久了,也有感情。如果收走就像再去了心一樣。

不過,當某種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總有一些難以割捨。


山谷大師


農村怪事:種糧不賺錢,荒著會收回,土地就轉卻不願意,為什麼?

這還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農村這種現象還真大有人在。


農村現在種糧能賺錢嗎?十個農民可能有九個農民都會回答種糧就是不賺錢,如果算上人工什麼的,可能還會虧本的。就是虧本的種糧,農民依然在堅守著,其實農民種糧是不圖大富大貴,也富裕不起來的。農民也無怨無悔,特別是對於六七十歲以上的農民,更是因為種糧很滿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週而復始,一直到終老。

其實,農民很好滿足的,每年只要自己種下的種子能夠發芽,正常生長,不說風調雨順,只要不開大的天災澇災,農民在收穫的時候能夠豐收就行,至於說能不能賣糧賺錢,農民還這麼不當回事,因為農民不是種糧大戶,一年種糧賺個幾千塊錢就很不錯了。


如今,農村裡種糧的農民是越來越少了,留在村裡的都是些老弱病殘幼,有力氣的都外出打工了,不過,靠打工賺錢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所以農民有能力的話還是會選擇外出打工。

問題也出來了,農民外出打工,家裡田地都荒蕪了,有人想流轉也放手。其實農村還真有這種人。其實,這有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說,土地少,流轉費用少,農民感覺吃虧,還有一種心理,寧願空著,也不想別人種田發財的心理。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農村怪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是人們認為的提高糧價,給予補貼就能解決!

說到底還是個三農的問題。三農即人所共知的農村、農業、農民!大家照本宣科,老金認為都沒有說到點子上。\r

以老金認為三農最關鍵的是農民,最基礎的是農村,最難的是農業!\r

可沒有人將農民重視起來!\r

但農民是靈魂,首先要把農民的事辦好。那麼我們就從農民講起:\r

一、農民\r

(一)辦好農民之事,主要有三個問題,是所有人所共通的,那就是教育、醫療、養老。但有農民的特點與難點:\r

1、教育:有學齡教育與成人教育。\r

先說學齡教育,主要存在兩大問題:留守兒童,農村空心化,沒有學校;進城,沒有戶口面臨差校與學費貴的兩大問題。現在為了子女教育,許多家庭四分五裂、爺爺陪孫子讀中學,奶奶陪孫女讀小學,為此他們往往要外遷租房負擔不小,夫妻為子女去打工,夫去某城搞建築,妻去某城做服務(留守兒童、臨時夫妻、老無所養、幼無所帶所學等問題應運而生)傳統的一家團聚、兒孫繞膝、晨出晚歸、閤家團圓的農村家庭不見了!國家要做好農民的教育工作就要抓住這兩大病根,重點解決。\r

以老金而論,解決這兩大問題並不難。\r

一是農村學齡兒童統一集中寄宿辦學,由於農村大部分學校都撤消了,實際上有很多的教師富餘,應該將富餘的教師增加撫育、護理功能,讓寄宿的農村學生生活學習有人安頓護理並輔導功課,家長負責伙食費,政府給一定補貼(不用的學校可拍賣做為補助),這一全過程應制定國家標準,包括標準的學校,資源配置均衡,別再搞重點校、級別校、一視同仁。\r

二是隨家長進城的,一律按視同居住地戶口原則,與當地居民的子女同等待遇入學,除了高中防止擇校鑽高考名額分配空子應規定進校年限外,其它的國家均不應人為設置城鄉藩籬,且學校應逐步標準化,均衡化,教師同區域輪流化。\r

城鄉民辦學校僅招收富人的孩子,高價特殊教育。\r

農民子女教育關乎至少一半國人的幸福感,希望國家將此做為大事謀劃,三五年內大有成效!\r

再說成人教育。\r

目前農民工進城基本是分散的、自由的、政府是無為的。但由於人脈及歷史延續,大部分以親帶親還是很多老鄉在一起的。\r

政府應因勢利導做好農民工的專業成才教育一一主要是技術培訓、新信息的灌輸,使他們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現代的農民工都有一定文化,這是較好的成人再教育基礎。\r

這可分為當地與異地兩方面工作:當地政府要做好外出務工農民的基礎培訓:注意事項、臨時機構、行業負責、聯絡方式、文明禮儀、愛崗敬業等等,儘可能建立外出務工指導站(局),建立起外出勞務市場,形成有組織的統一派工(政府免費,而非中介盤剝)。\r

異地的對農民工開設技術培訓、專業指導、形勢時事、經濟熱點等免費培訓,提高待工(或學習積極性特別高的)農民工的綜合素質,跟上經濟轉型的要求。現在正常大學、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地方黨校、行政學院都面臨生源不足,形同虛設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利用,分配以指定計劃做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r

這對提高國民素質,維護社會穩定會附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r

不做好農民的兩代教育工作,空喊"三農"是無濟於事的。\r

2、醫療:\r

這個簡單說一下,不解決農民的醫療問題,農民永遠不可能全面脫貧,脫貧也可能隨時返貧。\r

國家應給予全民免費免疫,在此基礎上實行農民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障與重病尊嚴醫療保障,這是最基本的需求與要求。\r

在此基礎上謀求進一步的醫保體系。廈門的社區醫院制度值得借鑑。\r

目前醫改誤入歧途,擴大民營,公私同權(醫保),完全錯誤。\r

國家應該在法定區域內有完善的真正的"人民醫院",逢病必收,基本醫保必治,國家統一結算。\r

而民營醫院不享醫保,向高檔、奢華、康養、享受、先進轉型,是有錢人的專利!\r

目前的醫保很大部分就成了"保耗子"侵吞醫保的耗洞耗窩:您看藥店醫院排隊買日雜用品、電器、化妝品、保健品就知道,國家成了笨呆鵝了!\r

3、養老:首先要考慮給65歲以上的農民發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金,各地根據實際補發改善型養老金。\r

老金推崇四代、三代同堂的傳統居家養老。要在輿論上大力宣傳我國"孝"的傳統與國情,倡導一代幫一代,一代孝一代,一代還一代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堅決從國策上摒棄那種自私自利的所謂一代顧一代,自己管自己,獨立、自由、個性、隱私、代溝之類"時尚"的垃圾,使傳統美德的弘揚成為國策,時尚的主流。\r

老金上述設想,根椐我國的目前強大的財力(略微調整一下過度的基礎建設),只要下決心,是完全可以調劑出來的。\r

這些問題解決了,民生問題全面地大大改善,國家的綜合素質、國內外正面影響將升上一個大臺階,巨大效益不可低估。\r

農村煥發出來的生氣與消費將大大改善我國的結構,很多負面影響隨之消除,全國民風為之一振,消費也可拉動經濟進入穩健的上升通道,經濟結構,供給側改革也會因之大為改觀!\r

二、農村:\r

解決了農民這一關鍵的靈魂的問題,農村問題很好解決,一句話:根椐現狀,按照人口流向趨勢,實是求是,做好新村鎮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r

多說無益。\r

三、農業:\r

這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r

總之要按大數據、大物流、互聯網十合理配置,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精細、個性、機械、特色)經營運作是趨勢。防止週期性的侵害(豐產減收甚至絕收負收)。\r

土地問題是關鍵。\r

老金堅決反對再來一次"三十年土地確權",它將嚴重阻礙農村進步,分田單幹不能再繼續了!\r

老金希望將"三十年確權"改為"土地確股",有利於土地整合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企業化運營,企業運作土地不繳流轉費,村級以土地入股分紅,農民打工掙收工資,可有效防止企業虧損土地被封,企死人亡民無得的結局。\r

請各位有識之士加入,幫助呼籲!\r

農產品的銷售是一大問題,現在農民怕豐產,"多收了三五斗",結果價格大跌,收入反而減少了。老金建議恢復供銷社,利用大數據,合理安排種植並全部收購,使農民種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最好的辦法:全面恢復供銷社網絡,實行全國網絡數據分析調配,計劃指導農民生態錯峰、特色分檔、精品科學、合理種植,對農產品進行全面保底價收購,一舉全方位解決農產品種收售的各種難題!!!\r

這些問題解決了,士地,種糧,價格,收入,人心等也就都穩下來了!\r

不說大話,老金因生活工作在農村,這些都是實際調研的東西,言人所未言,可惜人微言輕,有您的呼籲,也許成了,八億農民對您感恩戴德!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