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疾控中心主任:一些“流感”死者可能實患新冠肺炎

據央視新聞,3月11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舉行有關新冠病毒的聽證會。針對美國境內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嚴重不足情況,有議員提問:“目前美國一些被認為是死於流感的病例,是否實際上可能死於感染新冠病毒?”美疾控中心主任回應稱,目前確實有原本被診斷為患流感、實際卻是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情況。

一些流感患者可能實患新冠肺炎

3月11日,眾議院委員會針對美國的新型冠狀疫情舉行聽證會,會中,眾議員哈雷·羅達(Harley Rouda)強調了美國試劑不足的問題,“目前有人想要試劑,但是沒有辦法獲取。我的理解是截至上星期六,在華盛頓州金縣,相關機構的醫護人員仍然沒有拿到試劑。”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回應稱疾控中心已經提供了試劑,這些試劑上星期五已可取得。

美疾控中心主任:一些“流感”死者可能实患新冠肺炎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接著,羅達與雷德菲爾德展開了如下對話。

羅達:在沒有檢測試劑的情況下,是否存在這種可能性,那些容易感染流感的人,也許在其實際感染了什麼這事上,被錯誤地歸類了?是否很有可能,他們實際感染的是COVID-19(新冠肺炎)?

雷德菲爾德:標準操作是,首先你要檢測是否感染了流感。如果感染了流感,陽性反應會發生在(此處話被羅達打斷)……

羅達:但那僅僅是在他們被檢測了的情況下。如果他們沒被檢測過,我們就不知道他們到底感染的是什麼。

雷德菲爾德:正確。

羅達:好吧。那如果有人死於流感,我們是否會做屍檢,看看他得的到底是流感還是新冠肺炎?

雷德菲爾德:疾控中心針對肺炎死亡病例有一個監測系統。這系統並不覆蓋每個城市、每個州、每家醫院。

羅達:所以,在美國,人們可能表面上是死於流感,實際上卻可能死於新冠病毒或COVID-19,對吧?

雷德菲爾德:迄今為止,一些病例的診斷情況就是如此。

在此之前的2月21日,日本朝日電視臺報道的“美國1.4萬名因流感致死的人中部分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掀起國內熱烈討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簡稱“美國疾控中心”)當時對國內媒體的回應是,疾控中心沒有證據支持日本朝日電視臺的相關猜測。

據觀察者網,查詢美國疾控中心的網站可知,美國2019-2020流感季始於去年9月29日,據美疾控中心估計,截至目前,美國至少有3400萬例流感,35萬人次住院治療,導致20000人死亡。

美國已確診1311例

據新華視點,美國總統特朗普11日宣佈,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蔓延,13日起美國將暫停除英國外所有歐洲國家公民前往美國的旅行,這一措施為期30天。

特朗普當天晚上在白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時宣佈這一消息。他說,歐盟此前未能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這一旅行限制措施是他與美國政府衛生領域權威人士討論後作出的決定,該措施將視實際情況調整。

他同時表示,接受入境健康篩查的美國公民以及美歐之間的貿易和物流不受此措施影響。

美疾控中心主任:一些“流感”死者可能实患新冠肺炎

美國國土安全部代理部長查德·沃爾夫11日晚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特朗普當天已簽署總統公告,暫停在此前14天到訪過歐洲申根區國家的外國公民入境美國,美國永久居民和美國公民的直系親屬則不受限制。

美國國務院當晚也發佈針對疫情的旅行建議,建議美國公民重新考慮是否要前往國外。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歐洲40多個國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1日晚10時,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11例,累計死亡38例。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統計,疫情已蔓延至全美41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

美國專家:新冠致死率是流感10倍

據中國日報網援引美國國會山網站報道,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西11日在眾議院監督與改革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我知道人們常常說,‘是的,流感會這樣,流感會那樣’。流感的致死率是0.1%。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是流感的10倍。這就是我強調我們必須在防治疫情保持領先的原因。”

美疾控中心主任:一些“流感”死者可能实患新冠肺炎

安東尼·福西(圖片來源:微博中國日報網)

福西警告,疫情將在美國進一步惡化,隨後才能好轉,美國必須迅速作出反應,制止病毒的傳播。他還表示,疫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政府是否有能力抑制外來輸入病例,以及能否在國內遏制並緩解疫情。

“最重要的是,疫情將變得更加嚴重。如果我們不採取非常嚴肅的緩解措施,那麼我們將面臨的是在遏制病毒傳播的進度中落後幾個星期,”福西說。

當地時間3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了自己對目前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去年有37000名美國人死於普通流感。平均每年(因流感死亡)27000至70000例。(在流感疫情下)什麼都沒有關閉,生活和經濟繼續發展。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有546例,其中22例死亡。你們好好想想!”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視點、觀察者網、中國日報網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