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好話、真理,老祖宗都說盡了


世間好話、真理,老祖宗都說盡了


《禮記·學記》是很精闢的教育哲學,講得非常完整。老祖宗知道,真理,是古聖先賢承傳下來的,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確確實實,世間好話、真理,聖賢人都說盡了。所以人假如懂得這個道理,有這個虛心,他的工作,他的人生,就可以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上去經營了。

我曾經從事小學教育,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當然,不只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應該學習《禮記·學記》,一個家庭,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為人父母者,都應該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不然往往是孩子生了以後,手忙腳亂。

“凡事豫則立,不預則廢”,做任何事情,扮演任何角色,盡什麼本分,都應該做好準備。所以,《禮記·學記》很值得為人師者、為人父母者好好地來學習、深入。

這個時代,知識爆炸,理論學說非常多,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假如理論不正確,我們拿來教我們的孩子,教我們的學生,那他們就變成試驗品了。試驗對了還好,試驗錯了,孩子的思想觀念偏頗,誤導一生。所以教育得慎重,因為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談到教育,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教育的智慧、經驗、方法,代代都出聖賢。但是近代,我們失去了民族自信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把五千年的智慧忽略了,甚至捨棄了,學了很多西方的教育理論。我們不是說西方的不好,西方的教育理論也有好的地方。但是,這些理論有的只有幾十年,沒有經過時間、空間的考驗,還不能證明這些理論是否正確。

我們想一想,擺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面前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青少年的道德問題。假如這些理論都是正確的,怎麼會呈現這麼嚴重的問題呢?而且這個問題愈來愈嚴重。我那個時候在小學教書,感覺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是一屆不如一屆,一年不如一年,真的不忍心看著這個情況繼續下去。後來我很幸運,接觸了師長的教誨、老祖宗經典的教育,才知道教育很重要的,應該從德行紮根,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育得要抓到根本。

所以,我們重新來深入老祖宗的智慧,重拾民族的自信心。《禮記·學記》深入之後,很多家庭、社會種種的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世間好話、真理,老祖宗都說盡了

我們先來看第一段: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發慮憲”,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很謹慎地思慮,不妄動。“慮”是思慮、謀劃,“憲”,法度,正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法度,不會亂作。現在這個時代說什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都是放縱。“求善良”,做一件事情,要尋求善良的人一起來做,狐群狗黨成不了事,或者求善良人的指導,請教於他。這樣的做事態度,人家看了,會佩服他,會覺得這個人很慎重,思慮很清楚,很有判斷力。

“足以(xiǎo)聞”,因為人家佩服他,所以他小有名氣。“聞”,名聲。一個讀書人想要名的,那就是求虛名。孟子講:“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一個人的名氣超過了他的德行,這是君子覺得很羞恥的事情。所以有沒有名氣,這不是一個讀書人要去追求的。

他的行為風範,人家佩服他,這也很正常。但人家佩服,不見得能利益他。大家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佩服過多少人?可能佩服一段時間,他是他,我還是我,“不足以動眾”,他還不能感動大眾。所以真正要利益人,不會只是讓人佩服而已。

“就賢”,可以禮賢下士,禮敬賢德之人,“體遠”,而且時時能體恤遠方的人,很有愛心。這樣的行為,會讓人家非常感動。比方說,宋朝皇帝用范仲淹當宰相,很多人會很感動,“哇,用這麼賢德的人,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商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太公,這都是“就賢”,他們也真的能體恤遠方的人,“足以動眾”,感動非常多的人。“未足以化民”,雖能感動,但還不足以改變人民,讓人民都能效法、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可能大家也有經驗,看一些文章,非常感動,流完眼淚,過幾天,感動慢慢就消失了。“未足以化民”,還是很難達到教化、改變社會風氣的效果。

你教化了人民,他真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道義,什麼是本分,什麼是使命,他的氣質就變化了,他的整個人生方向、目標就明確了,他就知道人生應該怎麼樣經營才有價值,這樣就影響他的一生了。所以這一句講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要教化人民,變成良善的風俗。什麼是良善的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其必由學乎”,沒有其他方法,一定要從教學,要從教育下手,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每一個人明白道理,敦倫盡分。

所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一句,很有深意,一定要靠教學,才能夠教化人心,才能夠使人變化氣質。我們想一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假如弟子們沒有遇到孔子,他們的人生一不一樣?

世間好話、真理,老祖宗都說盡了

子路第一次見孔子,頭上插的是雄雞毛,肚子綁著一張野豬皮,非常粗獷。他假如不遇到孔子,可能一輩子就是打獵為生了。可是遇到孔子以後,他成為國家的大臣,非常有德行,生死攸關的時候,子路都不忘孔子的教誨,可見孔子的教誨深入其心。像子路這樣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教育非常有價值,影響的是一群人、一個地區。

古聖先賢知道教學的重要,有的人怕經典喪失了,所以把經典刻在石頭上。北京房山的石經,刻了八百年才刻完。那是多少代人共同完成的,這種精神讓我們非常動容。所以文化一定不能斷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世間好話、真理,老祖宗都說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