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漕運和海運有過沖突嗎?為什麼感覺漕運的發展優於海運?

大馬哈魚12


漕運和海運各有優缺點。

漕運的缺點

1.漕運開挖費時費力,非盛世不可為。楊廣仗著老子積攢的億萬身家,來開鑿大運河,都把隋玩掉了半條命。

2.運河挖成後,要成立專門的人員負責清淤的工作,否則非常非常非常容易造成堵塞。這是一筆持續性的投入。

3.漕運具有季節限制性,冬季結冰之後便不能使用,是個很大的缺憾。

4.受限於水深,漕運的船舶噸位往往不如海船。

大運河

漕運的優點

1.有利於促進南北融合,互通有無,增強國家對邊遠地區的掌控力度。

2.漕運雖然是因勢利導,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為規劃路線,可以儘量打造最優的路線,提高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3.內河航運,安全性相比而言還是有保障的。

海運的優點:

1.四時通航,不受季節影響。

2.沒有噸位限制,可以儘可能使用大船,提高運輸效率。

海運的缺點

鄭和下西洋

1.風高浪大,容易出事故,在海上不如運河中,沉船還可以打撈。遇到事故就是血本無歸的下場。

2.海上會有海盜,安全性方面難以和漕運相比。

3.海運只能走港口城市,運河可直達內陸。北宋東京百萬人口,就是靠著漕運的運力,才支撐起這個大都市。

綜上,古代海運和漕運幾乎可以說是各司其職。漕運負責內陸運輸,海運則多出現國際貿易當中,下西洋,下南洋,這些都是漕運有心無力的。


煮酒論千秋


事情比較多,今天終於有時間來講講這個問題了。

先說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感覺漕運發展優於海運。的確,不是感覺,是事實。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一直到清咸豐年間,除了元朝時短暫的海運,以及道光年間幾個權宜之計的海運,一直是漕運為主直到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廷迫於形勢,改漕運為海運。連綿近兩千年的漕運由此淪落。

回到第一個問題,漕運與海運有過沖突嗎?有過。特別是清朝中葉,嘉慶朝到咸豐朝,差不多六十年時間。

中國漕運,始於秦漢,南北朝時期經濟中心南移,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從此漕運變成了封建王朝統治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從糧食到賦稅,從軍隊到物資,正是這條經濟命脈,造就了京畿的繁榮穩定。

晚唐之所以在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情況下維持,就是因為江淮地區利用漕運的輸血。宋朝的“國家於漕事至急至重”元朝大都的糧食供應,以及明遷都北京之後,視漕運為“命運攸關”,都說明了漕運的重要性。隨之而後的清朝,更注重漕運。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管理上大力整頓,河道上努力清俊,並設立河道總督。對漕運的重視登峰造極。

任何事物的頂點,就下衰敗的開始。

從嘉慶年間開始,黃河的決堤,造成了運河的淤堵,同時管理上的腐敗,漕運系統已經變成了一個利益腐敗的團體。

海運的呼聲,由此而來。

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黃河河南封丘段決口,無法進行漕運。於是一場關於海運漕運的大討論開始了。

漕運經過多少年的發展,形成的利益集團,是不會眼睜睜的把到手的利益讓出去的,於是這場爭論從嘉慶年間,一直爭論到,咸豐年間!因為太平天國的興起,阻斷了京杭大運河,在萬分的無奈之下,漕運退出了中國歷史。

部分圖片文字來自網絡,侵刪。


酷的世界


最早是陸運,時間長,運力低,損耗太大。

後來改漕運,時間大大縮短,運力高,損耗稍降,但滋養了大量的民眾,整個漕運範圍無數民眾受益。起初航海技術不夠,所以漕運發展了很長時間,使得漕運系統形成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利益團體。

後來海運技術成熟起來了,但受到漕運利益團體的集體抵制。阻力太大,發展不起來。

想想當年國有企業改制,受到了多大的阻力,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歡迎炮哥


大家好,我是小柴歷史。我說說我的看法。漕運是我國比較重要的一個交通,鏈接南北。只要是靠近漕運基本都是一片繁華的景象。古代非常看中漕運,漕運和鹽運在古代都是肥差,沒後臺不讓你幹。中國古代政府將所徵收財物(主要為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組織和管理。水路不通處輔以陸運,多用車載(山路或用人畜馱運),故又合稱“轉漕”或“漕輦”。

一、是開鑿內陸漕運可以更好的減少外敵入侵,在茫茫大海上遭遇強敵往往落得人船兩空。

二、是增加國家收入,增加國庫稅賦。有了運河就可以設卡收費,充實國庫。地方官員也能有很大的稅收來源。

三、是增加民族間的交融,降低民族對立,使所有普通民眾不分種族,穩定治安。

海運是貿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推動科技的進步。最著名的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輸出我們絲綢,茶葉,瓷器。對內輸出香料等。航海需要很大的船隻,需要觀測天氣等這都推動了當時的科技進步。海運也和統治者的政策有關,比如明朝“鄭和下西洋”但是明朝也說過“片板不準下海”。清朝中期,航海業多麼發達,後來閉關鎖國。但是統治者很少有禁漕運的,畢竟漕運是重大的經濟制度。讓你感覺漕運優於海運,其實漕運比海運差多了。漕運成本太高了,差不多和地鐵一樣。地鐵一直是虧損狀態,為什麼還搶著修。懂了吧


小柴歷史


各有所長吧,漕運靠的是內陸大運河,受天氣狀況影響小,比較安全,所以從隋朝以後,官方南北運輸基本以漕運為主。

但漕運因受天氣狀況影響小,無海風可借,也就在行船過程中費時費力,增加了運輸成本。

海運受天氣狀況影響太大,運輸風險太高,所以官方南北運輸幾本放棄了海運。

雖然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那是明成祖朱隸集大明全國之力打造的遠洋船隊,民間是沒有力量製造大型遠洋貿易船隊,而漕運的便利,也就使歷朝歷代的人們不去研製大型遠洋運輸船。

當麥皙倫率遠洋船隊環球旅行時,我們中國還為縱慣大江南北的大運河而沾沾自喜。

所以京杭大運河的便利倒有限制中國海運發展的嫌疑。


jianchi


在陸運不發達的古代,漕運運的是公糧,直接供大內、衛戍軍、百官發餉用的,是朝廷的身家性命所在,而海運古時候就是用於貿易的都很少,基本具備大航海的技術,人門對大海是敬畏的,所以沒有衝突


人道長隆


海上風浪大!加之沒有完善的水文資料和海圖,海港設施欠缺……


周方851


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古代的海船製作技術太過落後的無奈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