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你贊成嗎?

藍色的憂傷U3


不需要恢復,只需要賦予和簡體字同等地位,由國人、社會市場自行選擇。不要說它非法異體而進行打壓便可。


ReTravel


重要嗎?文字本來就是在不斷近化的。繁體恢復了是在保護中國文化嗎?再往甲骨文上恢復豈不也是?再花上一百年掃盲,連教授學者一道。讓中國倒退五十年是嗎?什麼磚家叫獸繁體字你們都認識嗎?老子不批准!


叫我V5牛魔王


我不贊成,這些人不是真正的專家,只能稱為偽專家,你想想,幾億人,從小上學就是學的簡化字,改繁休字有啥好處,影響少人,這些所謂的專家,吃飽了沒事幹,淨出餿主意,你真的專嗎。?


文雅秀士


你說的“專家”,是文字學家還是書法愛好者?商朝的甲骨文本身就已經是象形文字簡化了幾遍了才固定下來的,說明簡化字是歷史的趨勢。一些書法愛好者因為練的字帖都是繁體字,一寫簡化字就感覺不好看,田蘊章也有這種看法。其實他們不懂書法的結體規律,所以才有此謬論,看看啟功等一些老書法家的簡化字,那叫一個舒服。


民間野史集大成者


繁體和簡體的區別只有一百多個漢字而已,有必要恢復?復辟?

你覺得繁體好,你可以自學,寫繁體,沒人阻止你。


謝小石


恢復繁體字完全是多此一舉!中國文化一直是發展中傳承下來的,中國文字也是。中國文化,包括文字、文學、藝術、哲學等,一直都是變化發展的。文字是一種記錄工具,為的是將語言信息記載下來,便於保存、學習、交流、傳遞,那麼其要求就是便於學習和書寫。所以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經歷了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解放後,為了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我國進行了簡化文字的工作,形成了現在的簡化字。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漢字簡化後,很多文字的筆畫變得簡單,學習、書寫輕鬆多了,對普及教育、消除文盲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些簡化字,有些就是草書的簡筆,有些是整理了異體字,就是說,這部分簡化字古人就有這種寫法,只是少數場合使用而已,還有些字,是解放前新文化運動時期就簡化的。雖然部分簡化字看起來失去了繁體字那種意思的表達,但不影響其閱讀和書寫,只要強記它的意思就行。

有人說簡化漢字是隔斷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想這樣的提問者是沒有從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不要說解放後的簡化字是原新文化運動後就推行的,國民黨時期就有很多簡化字的工作。就說很多楷書就從隸書的基礎上就簡化了。一件事物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就會失去其本質意義。中國文字如果離開了方便人民群眾書寫、認讀,為復古而從簡復繁,那是僵化的教條主義。

現實中,我們完全可以繼續使用簡化字,如果要做歷史研究,需要認識、書寫繁體字,那又不是不可以,你重新學習一下就行,又花不了一個人幾個月的時間,何必又要所有人都重新使用繁體字呢?叫這些復古人的說法,那我們現在電腦輸入的五筆字型、漢語拼音都不是不要用了?

但凡中國文化,無不是在發展中傳承下來的,我們的白話文、外來詞,都在中國文化在不斷髮展的表現,我們的傳統節日、衣著服飾、戲曲音樂、美術繪畫等那一樣還是明朝以前的模樣?都變了!就算是古代學說,我們有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後來有了佛家極其禪宗,再後來又有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還可以融入自由平等博愛等西方價值觀,都不影響中國文化的發展!

南北朝時期,北方十六個少數民族競相逐鹿中原,史稱“十六胡亂華”,就連唐朝李氏,都有鮮卑血統,中國文化將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進來,繼續發展。蒙古入侵,建立元朝,漢族人被劃為第四等低等民族,100年後,元朝被推翻,中國文化又吸收了一些蒙古文化,繼續發展傳承下來了。滿族入侵,建立清朝,近300年的統治,直到辛亥革命,中國文化不但沒有被滅,反而又融入了滿族文化繼續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侵略我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洋槍、洋炮對中國衝擊非常大,新文化運動時期,很多知識分子主張丟掉中國傳統文化,甚至要廢除漢字,採用羅馬文字形成拼音文字,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全盤西化。但是歷史的選擇告訴我們,中國文化又一次戰勝並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奇蹟般的發展延續下來了!

提倡國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僵化繼承中國古代文化,而是要吸收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結合世界各族文化的長處,不斷充實、探索和發展,讓中國文化越來越先進!


水至清無魚998


不贊成!


手機用戶6713714500


贊成!簡化字人們都不知道本意了!


大林澤


雙手贊成恢復我大中華的繁體字。

繁體字(楷書)從中國東漢開始,到現在兩千年的文化傳承,是民族的智慧和記憶。

簡體字是人為簡化的,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字。人為把中國的漢字結構破壞了,讓中國傳統文字變得面目全非。


米倉山居


我非常佔成,因為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