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消費券能成為提振市場的“良方”嗎?

后疫情时代,消费券能成为提振市场的“良方”吗?

剛過去“三八婦女節”是疫情高峰之後的首個消費節點。

天貓發佈的數據顯示,天貓“38女王節”期間整體銷售額遠超去年,超過2萬個品牌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00%。“38女王節”期間,淘寶直播帶動的銷量同比大漲264%,最高一天帶動成交量增長650%。

線上消費火熱,但從全國來看消費的增長卻陷入疲軟。中國人民銀行在1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當月住戶部門人民幣貸款減少413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50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71億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12日向時代財經表示,消費貸款減少是受到消費延期的影響。“總體說來,消費貸款還將會減少一段時間,未來的恢復和提振都要看收入的恢復程度。”

對於即將公佈的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少分析機構認為將會錄得大幅回落,甚至是負增長。

補償性消費VS補償性存錢

消費雖然陷入冰點,但不少專家和分析機構對未來的走勢仍然樂觀。

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表示,商務部重點監測的1000家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2月中旬增長5.6%,這是自1月下旬環比連續負增長後首次迴歸正向增長軌道。在疫情影響的部分補償性消費進一步釋放背景下,整體消費市場有望在3月份觸底企穩,二季度以及下半年將持續好轉。

而上述所講的補償性消費,就是指因疫情耽誤、延後的消費會在疫情過後釋放,例如餐飲、服飾等。

武漢市民周繼茹(化名)就是其中一個期待著“補償性消費”的例子。

她現在幾乎足不出戶。在封城之前,周繼茹本來打算過年的時候到湖南自駕遊,去看矮寨大橋還要泡溫泉,但現在都落空了。“疫情結束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敞開來玩。”她還說,“我想吃三文魚,但現在不敢吃。”

周繼茹家裡只有她和丈夫兩個人,現在最大的開銷就在食物上,每天買菜就要花至少70塊錢。“整個2月份,買菜買肉差不多花了3000元。我家在疫情前還是囤積過食物的,那些沒有囤積的(家庭)估計要花更多錢。”在3月13日,周繼茹告訴時代財經。

四十多歲的周繼茹是家庭主婦,丈夫沒有固定職業,平均每年工作的時間大概是大半年。靠著家裡的積蓄,還有一些投資的收益,她表示目前家裡的經濟壓力不大。

但周繼茹也坦言他們家不能算正常家庭,“沒有小孩,無房貸、車貸,手裡又有錢可以投資,這類型的家庭佔比不大”。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計劃,還影響著一部分人們的消費能力。

遠在另一邊的廣東肇慶,一家之主的黃先生正擔心著自己的收入。黃先生是當地的駕校教練,疫情開始後駕校已經完全停工至今,自己的收入也為零。在黃先生的這個五口之家,小孩每個月的教育支出要兩千多塊錢,一家人吃飯每天也要花上差不多200元。

“現在的經濟狀況挺有壓力的。”黃先生在13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短期的話還可以維持,但若是長期如此確實支持不下去。家裡還有房貸和小孩的教育,一個月的開支沒有一萬塊也有七八千了。”

黃先生所在駕校還有七十多個學員,之前駕校曾通知會在3月復工,但學車、考試屬於集聚性的活動,黃先生估計,完全復工可能要到5月份過後。

“平時每個月都會去買一下衣服和鞋子,現在都不敢去消費了。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工作收入。”但即便疫情結束了,黃先生還是打算要存一下錢。他估計了一下,今年收入可能還不及去年的三分之一。

停工導致居民收入的減少為消費的恢復蒙上不確定的因素。如果消費回補如期出現,按照申萬宏源的預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二至四季度同比增速有望達到11.4%、10.6%和9.5%。

在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在近日發佈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江蘇省居民消費意願的影響調查報告》中,近九成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會有補償性消費。

而在南都零售實驗室的調研中發現,58%的用戶會在疫情結束後進行補償性消費,42%的用戶則選擇存錢增強抗風險能力。

兩份調查在數據上有著58%與近九成的相比,差異不是一點點的大。

一些機構甚至認為,消費的恢復甚至會發展到成為報復性消費,就像喝奶茶要按桶來算,生煎饅頭要三拼。但這樣的消費會有多少?又能持續多久呢?

地方靠消費券“自救”有困難

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在過去的2019年,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6個百分點。

同時,企業的復工復產也需要市場需求的支撐。就在3月13日,發改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受疫情衝擊嚴重的文旅消費,在疫情下催生的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型消費,都在《意見》中都得到大力支持。

而早在國家出臺政策之前,地方政府已經紛紛採取行動進行自救。

11日,一份經證實由“秦淮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揮部”發出的紅頭文件在網上傳開。該文件中倡議,“區領導本週到轄區內商貿、餐飲等企業消費不低於100元;鼓勵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到餐飲等服務行業消費;鼓勵區街機關幹部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帶頭到商家購物消費。”

鼓勵幹部帶頭消費的尚屬少數,更普遍的是以出臺補貼、發放消費券等形式來支持居民消費。

浙江、山東、河北等地都在近期推出了針對不同領域消費的消費券。以浙江為例,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建武透露,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計劃推出總價達10億元的文旅消費券和1億元的文旅消費大紅包,盡最大努力恢復和提振文旅市場消費。

推出消費券“救”消費並不是首次。早在2009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杭州曾兩次向特定對象(主要為低保和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學生等)發放“消費券”,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家電、手機、旅遊、文化、體育健身等產品。

彼時杭州的消費券確實取得了振奮市場的效果。杭州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當年3月見底後,迅速反彈,且遠超全國速度。

一直以向市民“派錢”著稱的澳門,在2月29日也公佈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向每位澳門居民發放3000元澳門元的電子消費券,預計將投入22億元澳門元。這些電子消費券有效期為3個月,可以在澳門的餐飲、零售、生活百貨等行業進行消費。

“澳門過去曾發過醫療券,但發放消費券還是第一次。”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在13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發放消費券主要是希望居民把政府的補貼消費在澳門,讓本地中小企業真正得益。

此外,不少專家均認為發放消費券應作為刺激經濟的工具之一。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認為,當期消費的提振,將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生產端的回暖,進而保障和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從而為下一輪消費提供基礎。

但對於消費券怎麼用?能不能用?目前仍存在爭議。由於消費券是以公共財政支出為前提,各地的財力和實際情況不同,盤和林認為,消費券實施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在2020年的財政預算中,全國有20個省份調低了今年財政收入的增速。而在過去的2019年,重慶、黑龍江等省份的財政收入更是出現負增長。

對此,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馮俏彬曾表示,消費券是一次性或暫時性的收入,不穩定,對長期消費影響不大。關鍵是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上,儘快分級分類復工復產,“穩定就業就是穩定收入,收入穩定了,消費自然就穩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