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關鍵期,又稱最佳期、敏感期、臨界期、轉折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

後來,心理學家將這類研究借用到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

關鍵期中,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特別容易,發展特別迅速。但這時如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也可引起病態反應,甚至阻礙日後的正常發展。

在關鍵期內,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即能發生反應。

全世界公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提出了兒童在發展中存在著以下九種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併發出牙牙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

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

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

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境裡的事物。

因此,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奧秘。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鉅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

大肌肉的訓練、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

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4.5歲)

4歲到5歲是寶寶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到了5歲開始是寶寶掌握詞彙能力地關鍵期。

家長可以讓寶寶在此關鍵期前對文字有個感性認識,促進寶寶在書寫發展關鍵期時能得心應手。

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

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

此時要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有研究表明,幼兒期是掌握口語的最佳年齡期。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

印度“狼孩”卡瑪拉7~8歲來到人間,雖然經過長達6年的專業人員的護理,也才學會走路,到17歲時才學會十幾個單詞,智商只達到4歲孩子的水平。

它表明如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一定要抓住關鍵期。重點來看以下幾個:

一、弱視

幼兒園或小學,經常看到有的孩子會帶個眼鏡並且用布將其中一隻眼睛捂著,為什麼?弱視。

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之所以弱視是因為孩子生下來第1個月的時候,媽媽需要好好休息,於是把屋子裡面的光線全部給擋住。

在第1個月沒有足夠的光線到孩子眼底,將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最佳激活,最終導致孩子弱視。

我們眼底視網膜有兩種細胞,中間部分叫視錐細胞,周圍的叫視杆細胞。視杆細胞可以感受輪廓,而視錐細胞能夠感受細節、顏色這些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在生下來第1個月這個關鍵時間裡面,沒有足夠的光線把視錐細胞最佳激活,那麼孩子將用7到8年的時間,來補償這1個月所欠缺的。

二、弱聽

有的孩子弱聽,聽力損失在二十到四十分貝,為什麼?

孩子2歲2個月到3歲半左右,是耳蝸頂端發育最關鍵期。

耳蝸用來感受聲音,外觀像蝸牛一樣,底下粗上面細,頂端負責感受高頻聲音,底端負責感受低頻聲音。

所以孩子喝完礦泉水後,會捏空瓶子;穿個鞋,故意踢踏踢踏;到廚房裡敲鍋、敲鏟子,這是為什麼?就是要把耳蝸頂端的基底膜激活。

感應高頻聲音的基底膜需要有些高頻率的、大分貝的聲音來把它激活。

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激活之後,孩子就能聽到一些高頻的聲音,否則的話,將來在學校裡面有一些高頻的音,他就聽不大清楚。

“一、四、七,z、c、s、zh、ch、sh、r”這些都是屬於高頻段的聲音,孩子聽不清意味著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可能聽到的是那種斷斷續續的音。

往往表現為老師佈置家庭作業,逢一逢四逢七的題,孩子沒有寫,還會說老師您沒佈置。其實,不是孩子的錯,都是耳蝸惹的禍。

三、注意缺陷

還有的孩子,沒有養成眼睛看著人說話的習慣,經常是聽一點漏一點,為什麼呢?

這是典型的注意缺陷。

上課常常溜號,聽著聽著就關注起老師今天穿的衣服,等回過神來,不知道老師講到哪兒。該看的沒去看,不該看的卻常看。

注意缺陷的孩子最典型的特點是什麼?

你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眼睛一會看你,一會看別的地方,我們把這個叫眼神飄離。

這是由於1到3歲的時候,媽媽跟他說話,沒有養成眼睛四目相對的習慣。

你們家孩子是否曾經有過用手掰著你的臉要你看著他這樣的動作?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把手裡活放下來,看著孩子等他說完。或者對他說:“寶貝先不著急,媽媽把活幹完再來找你好不好?”

你要是隻顧著切菜不看他,孩子很容易養成說話不看人眼睛的習慣,最終導致注意缺陷。

這類孩子坐在課堂上,往往會東張西望,聽一點,漏一片,學習能力差,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四、紀律

2歲半到3歲半是一個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又叫紀律關鍵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段時間是孩子第一人生的反抗期。這時候,孩子會走路,會說話,開始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家長們會覺得這些行為是孩子自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表現,不能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扼殺在這段時間,於是就會放任,但是放任不是沒有底線,必須要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至少讓他明白兩點:第一規則意識,第二安全問題。

規則意識: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這是規則;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事情想也不要去想,這就是規則。

人是與他人結成社會的群聚生活動物,必須按照一定的共同規則來生活:說話有禮貌、見熟人問好、說話做事分場合……都是規則。

對社會的人來說,自由是相對的,規則是絕對的,不可以任性。這段時候必須要讓孩子懂得規則,一旦有什麼越矩的地方,毫不猶豫的給予一些懲罰,一定要讓他知道輕重。

安全問題:這個時候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看見電源插座亮著,就想用手指去捅,能捅嗎?怕不怕電著?千萬不要說“電一下就知道了”——就怕再也回不來了!

孩子對開車門也很感興趣,在汽車行進當中他要是敢開車門,要毫不猶豫地堅決制止, “該出手時就出手”,揍疼了總比摔死強!

走路靠右側的邊邊、不獨自到水邊玩、不跟陌生人搭話、別人給的東西不隨便要……這些都是安全!

五、獨立生活能力

3歲左右,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形成的一個關鍵期。家長們該放手時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人總是有惰性的,因為人的細胞分裂次數不是無限的,一有消耗就會加速分裂,過多過重分裂會“過勞死”的。

所以當我們累了的時候,就會迅速報告大腦,大腦會超自動化地指揮我們的身體以最節能的方式生存——偷懶。

成長中個體的細胞自主修復能力強、累不死,休息之後馬上就會恢復了,所以必須在孩子幼小時期將惰根去掉,否則將來會好吃懶做、偷吃扒拿、坑蒙拐騙、當“啃老族”。

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鼓勵他自己去做。

上幼兒園小班,每天回來之後,自己換下的小襪子叫他自己洗,洗不乾淨可以等他睡著之後,爸爸媽媽拿出來再洗一下。

如此每天重複,一個月之後,他肯定就能洗乾淨了。

上幼兒園大班之後,每天自己換下來的小襠襠褲也是自己洗。洗不乾淨沒關係,睡著之後,爸爸媽媽再洗一遍。兩個月之後,你會發現他也能洗乾淨了。

這些獨立生活的能力是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但是關鍵期在3歲左右。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3歲了,還要家裡的老人追在後面餵飯,這是極其錯誤的事情。

想吃就吃,吃完趕緊收。孩子總有餓的時候,兩頓飯中間堅決不給零食,到了飯點才能吃,幾次以後他就明白了。

六、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學習音樂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情開朗,活潑,樂觀大方,習慣宣傳和表現自己。不少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後,性情都得到極大的改善,處事待人,熱情大方,更加喜歡與人溝通聊天。

學習音樂可以提升感性素質,可以提升人聽知覺的組織能力、想象能力,可以提升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肢體控制反應與協調配合能力,整合非常複雜心智和肢體的能力。

音樂能力的關鍵期是3到5歲。這段時間是孩子開始感受節律和旋律的最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孩子自己製造旋律和節律的關鍵期。但不等於這時才開始對孩子音樂教育。

0—3歲就可以對寶寶進行音樂啟蒙,音樂啟蒙絕不等於讓寶寶學習一樣樂器,學唱幾首歌曲或學會幾個在別人面前表演的節目。

寶寶對於音樂的感知會經過一個“對聲音好奇——傾聽好聽的聲音——探索和發現各種聲音——感受與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

音樂啟蒙對小年齡寶寶來說一是促進寶寶聽覺能力的發展;二是以音樂陶冶性情,調節情緒,豐富情感;三是形成寶寶良好的樂感。

希望孩子在音樂方面能夠有所發展的家長,一定把握這個時期。

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做兼職教授的時候,每年我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5歲以後才開始學習音樂的,請舉手。沒有一個。這個案例,各位家長可以做借鑑。

七、閱讀興趣的關鍵期

4歲半到5歲半是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期。我們並不是說4歲半開始就讓孩子閱讀文字,而是讓他看圖畫、圖片。

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如果這時孩子開始對讀書感興趣了,等他上學之後對文字閱讀各方面都會感興趣。

特別提醒各位,有很多家長覺得需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於是就讓孩子玩一些電腦遊戲,這是堅決反對的。

因為電腦遊戲如同電子海洛因,會激活孩子的成癮中樞,想要再戒掉非常困難。

其實孩子發育關鍵期還有很多,比如一歲半到兩歲半左右的孩子,最愛找個上下坡,費力地爬上去,然後加速衝下來,樂此不疲。為什麼?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內耳裡的平衡系統發育到了關鍵期,需要有前後、左右、上下、加速度等運動激活前庭平衡系統。

通過身體快速變化與運動使得內耳裡的三個半規管、一個球囊、一個橢圓囊得到最充分的刺激,協調身體運動。

倘若禁止或限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跑上跑下,於是前庭平衡系統沒有得到最佳激活,將來暈車、寫字橫不平豎不直、字體大小不一、東倒西歪……

錯過關鍵期的教育,耽誤孩子一生

現在80、90後最悲哀的地方,就是有學歷的父母,生下來的孩子常常不能親自陪伴教育,最終耽誤孩子的發展。

0到3歲,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從關鍵期的角度來看,做家長千萬不要耽誤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