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讀史可明鑑,知古可鑑今。拂天光,照汗青,一步人生終不悔。歡迎關注汗青說文史,您的關注就是筆者最大的追求!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從這可以看出古代的君主的權力的化身,位於金字塔的頂端。而且他們身上還彷彿自帶一種不怒而威的威嚴,讓人猜不透他的內心所想。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君主在獲得大權之前都會不可避免要進行南征北戰,這時候身邊有優秀的將領則會事半功倍。這些大臣也會一直跟隨皇帝在成功之後封官加爵,獲得榮譽和地位。但是這些大臣也是最熟悉和最瞭解皇帝的人,他們自身的本領也和君主太多的差距。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皇室這麼的仁慈和心無城府,他們會對這些大臣留著一手、甚至會在特殊的時期除掉他們,以絕後患。比如草根出身的君主"朱元璋"、"劉邦"等等就是背信棄義的典型例子。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君主,從一介草根逆襲成為權利的第一人。就是因為他之前出身不好,因此才會特別小心對待這來之不易的權利和地位,也會狠心毒辣的剷除掉一切威脅到他自身的人。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朱元璋之前有個親密的大臣叫做徐達,他是明朝的開國元勳,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早年的徐達出身農民,早年時家裡貧窮。但是窮人不窮志,他年幼時就加入了朱元璋所領導的農民運動,從此便開始征戰四方。

徐達本人性格寬厚,不止一次幫助過朱元璋,朱元璋在當時更是把他當做生死之交。但是當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心裡的猜忌就多了起來,害怕有人奪走他的皇位。有一次徐達背上生了個大癤子,朱元璋去看望他,恰好看見床上有一本兵書。朱元璋頓時心裡一抖,立馬就回了宮。他越想越不對勁,就想把徐達給除去。聽古人說背上有瘡不能吃蒸鵝。朱元璋命令人做立刻送去,果然沒多久徐達便去世了。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但是歷史上也有著這樣一位"特別"和"溫情"的君主,自從上位之後便沒有殺過大臣,並且給予自己手下的"五位虎將"優厚的待遇,這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首創者。

"杯酒釋兵權"通過酒宴的方式去"拉攏"大臣,與大臣們推心置腹。但是歷史上的君主哪一個不是權力狂,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這些大臣確實有著可以造反的本事。這些開國功臣都是陪伴著趙匡胤一路走過來的,他們同樣也見識過種種的磨難,他們的本領和見識其實不比當時的君主趙匡胤差。第二他們知道趙匡胤的具體的底細和人格,這樣不利於君主發揮自己的權威。所以開國皇帝最害怕的就是這些開國君臣提起以前的事,害怕揪出自己的底細。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趙匡胤有五位特別的"虎將",他們是"陳橋兵變"的主要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歷史不同的是,他們最終都得以善終。首先第一位是王審琦,他在"釋兵權"之後便被提拔為刺史,後來又升職為節度使。晚年之時一直留任在京城,直到五十歲才去世。張令鐸也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之一,後來出任鎮寧節度使,直到六十歲才去世。後期的他與趙匡胤更是親上加親,趙匡胤為了表示自己和張令鐸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便讓自己的弟弟秦王娶了他的女兒。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張光翰也是五位虎將之一,他的父親是唐末的左僕射,因此從小之時便接收到良好的教育,武藝驚人。但是張光翰是這五位中與趙匡胤關係最為疏遠的一位,只是被授予了一個簡單的節度使,最後乾德五年正月去世。趙匡胤不那麼重視和提拔張光翰會不會因為擔心他的武藝和能力?

高懷德也是這五位虎將中比較特殊的一位,他早年之時邊四處征戰、能力高強。後來的他娶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妹,被加封為駙馬都慰。最後一位是石守信,是趙匡胤的親信和最為信任的人。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這人信奉佛教,在在世時招募大量的平民百姓修建佛寺,最終活到了57歲去世。

開國皇帝屬他最講義氣,稱帝后不殺功臣,當年打拼兄弟全部善終

從君主對待將領的態度也能看出這個君主自身的能力和心胸,趙匡胤這一點確實值得後人歌頌。在自己取得成功之後沒有忘記曾經陪伴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是一位值得稱讚的好君主。你覺得趙匡胤這個人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