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張良,蕭何,韓信等可駕馭,為什麼項羽只有范增都用不好?

大馬哈魚12


劉邦雖然謀略不如張良,處理國事趕不上蕭何,帶兵打仗無法與韓信相比,但他是個會用人的奇才,他又是一個有魄力,有人格魅力,有理想和遠大抱負的人,他用人不居一格,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象陳平這樣人品不好的人,他能將其才用到極致,象樊噲,周勃這樣的武夫能從小追遂左右,他知道要用之,必先予之,對給他打天下的有功人員總是封候封王,讓他們能忠於職守為其辦事,面對這樣的統率級人物,張良,蕭何,韓信不得不從心裡佩服,不敢不敬仰,所以駕馭他們就不是什麼問題。在同一時代的項羽為什麼只有一個范增卻用不好,一是項羽剛愎自用,性格暴躁,目空一切,辦事獨斷,難以聽取他人的建議,范增作為一個謀臣,遇事總要負責提出正確的建議,而以項羽的性格,智商是無法用好范增的。二是范增總是以長者自居,對項羽做的事情時不時的加以指責,彼此之間產生隔閡,這種隔閡時間一長就產生矛盾,所以項羽就無法將范增用好。


肖定才


只因為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項羽個人能力超群。一般一個人個人能力超強的情況下很難聽進別人意見。因為他自信別人不如他,後來更是變成了自負。項羽剛出來的時候只有24歲,年紀很輕,更何況一出道就是副統帥。後來更是一己之力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打贏了鉅鹿之戰,更是被其他人捧成神一樣。再往後更是使用3萬人打了個彭城之戰,滅了劉邦50萬。

而劉邦呢?劉邦出身只是個區區亭長。他沒有項羽那麼強的個人能力。劉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只有不斷聽取別人意見才能打敗個人能力超群的項羽。而且最重要一點,不是盲目的聽從,他還有能力聽出哪個意見適合自己,這個有點BUG。

有一說一,項羽個人能力真的強。劉邦身邊有陳平,張良這些BUG級別的謀士,後方還有蕭何這種大主管,還安排了彭越在項羽後面打游擊。就這種情況下,項羽還總是壓著劉邦打,差點活捉了劉邦。要不是兵仙韓信橫掃黃河以北,威脅了項羽大後方的話,勝敗真的難說[捂臉][捂臉]


只是來看看


這是項羽的本性使然,他生性多疑,不可一世,自負過頭,不聽忠言,而且非常貪財,非常吝嗇,不善於團結周圍的人,大搞個人英雄主義,最後必然導致失敗。

時也命也,歷史永遠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單從我們所能瞭解的層面分析,項羽屬於官二代,富二代,身邊有很好的資源,但他沒有能力運用好這些資源,同時項羽自己又非常能打,所以他也很傲,驕傲的人必定凡事不夠細心,行事魯莽些,因為他輸的起,當他發現劉邦有一天能跟他勢均力敵的時候,他依然傲世天下,覺得自己還是官二代富二代一統天下是穩操勝券,同時劉邦是一路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得來勢力,他凡事小心謹慎,生怕攢下的家當付諸東流。

前者驕,後者慎,不是說劉邦團隊就比項羽團隊厲害,而是兩個團隊的行事方式不同。

但時也命也,劉季奪得天下,敗者便如同草芥,歷史書寫必將苦澀草芥。

創業者是自己一步一步初虧打下的江山,而守業者沒經歷吃虧,當得到江山後必不如創業者的江山穩固。

因為項羽個人能力超群。一般一個人個人能力超強的情況下很難聽進別人意見。因為他自信別人不如他,後來更是變成了自負。項羽剛出來的時候只有24歲,年紀很輕,更何況一出道就是副統帥。後來更是一己之力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打贏了鉅鹿之戰,更是被其他人捧成神一樣。再往後更是使用3萬人打了個彭城之戰,滅了劉邦50萬。

而劉邦呢?劉邦出身只是個區區亭長。他沒有項羽那麼強的個人能力。劉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只有不斷聽取別人意見才能打敗個人能力超群的項羽。而且最重要一點,不是盲目的聽從,他還有能力聽出哪個意見適合自己,這個有點BUG。

有一說一,項羽個人能力真的強。劉邦身邊有陳平,張良這些BUG級別的謀士,後方還有蕭何這種大主管,還安排了彭越在項羽後面打游擊。就這種情況下,項羽還總是壓著劉邦打,差點活捉了劉邦。要不是兵仙韓信橫掃黃河以北,威脅了項羽大後方的話,勝敗真的難說。

個人的力量,在團隊面前,真的很渺小。



當代曹植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可能正是因為只有范增一人,所以才用不好。

這樣說,除了開玩笑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能一個人想辦法的鬱悶范增

試想想。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自己的身邊只有一個了不起的人才,該怎麼辦?要麼就全方位的信任,由他說了算;要麼就需要你仔細辨別他說的到底對不對,這實際上有些強人所難。畢竟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領導是比不上高參的,領導的職責和能力主要表現為拍板定奪。如果你得到的建議只有一種,那就尷尬了,沒得選啊。只能選是或者否了。

這就好比劉備和諸葛亮合作的早期,劉備採取的辦法基本是言聽計從。當然諸葛亮確實厲害,所以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後來,人才多了,地盤大了,劉皇叔也膨脹了,諸葛亮本來是極端反對夷陵之戰的,可是皇叔毅然決然的幹了,最後的結果令人唏噓。但是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手下的人才沒有諸葛亮那麼牛呢?還言聽計從,估計結局也不會好。

劉邦的高參團:張良蕭何和韓信

劉邦面臨的局面就好的多。張良、蕭何、韓信都是絕頂人才,把各自解決問題的意見拿出來一綜合,就非常全面了,極大的消除了劉邦的麻煩。退一步說,要是他們三個人意見不一致,在彼此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肯定是擺事實,講道理,把觀點說的清楚明白。這樣,就算劉邦本來不懂,聽完討論會估計也能有個清楚明晰的印象了,做起決定來就容易許多。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性格和能力的不同。項羽是誰?千古第一勇猛,力拔山兮氣蓋世。在他的眼中,很多問題是不需要那麼麻煩的,一力降十會,只要幹就行了。因此,比較容易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尤其是比較複雜的操作。項羽喜歡直來直去,光明正大,不喜歡搞小動作,這和范增等謀士做事的方式有衝突。

一直在衝殺的項羽

而劉邦就不同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如果兩軍陣前親自衝殺,估計堅持不到楚漢戰爭就已經被幹掉了。所以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搭建一個平臺,讓手下所有的人才都在上面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正因為有自知之明,才能放手讓張良、蕭何和韓信等人盡情發揮,所以韓信才稱讚他:陛下不擅將兵,但擅將將。

一直在思考和審視的劉邦

經過比較,可以說劉邦和項羽都是絕頂的人才。

劉邦更擅於管理,而項羽更擅於執行。這可能也是造成他們最後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


任十三讀史


項羽過於自負,持勇而驕,聽不進勸諫,當然就用不好範増。

項羽有蓋世之勇。領軍以來每戰皆勝,然一役之敗就能讓他心灰意冷。

垓下之圍時,麾下尚有勁兵數萬,且統是歷久戰之悍卒。而項羽身為一軍之主,陷九死之地,不去率礪士卒、激揚鬥志,卻悲鳴什麼“虞兮虞兮奈若何”,如此善於散發悲傷,倒頗有些圍城之中“某人日記”的味道。之後,當然是三軍喪氣,將士離心。

項羽是身勇而心弱,經不起挫折。其之風格,“至今思霸王、不肯過江東”被歷代文青追捧,卻真為兵家所不屑。只因為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除此之外,他還不識人,賞罰不明。

身負“屠龍之技”的韓信,懷著滿腔抱負投身於楚軍,然後項羽卻很瞧不起這個連胯下之辱也能忍受的小青年。給了韓信的職務,就是提著長戟在轅門站崗。

項羽行事,又全憑一己好惡,賞罰不明。立功的,得不到及時賞賜。違法的,與他個人關係稍好,就能減輕懲罰。這對軍隊的戰鬥力損害,以及對一個集團成員的上進性,那是最致命

所以,張良選了劉邦,韓信也逃奔了劉邦。

韓信後來評價項羽,部下有誰立了功,項羽總要捂著該發下的賞賜,將已刻好的官印握於手中,直到拿捏的稜角磨平,才捨得勉強的交發出去,而受賞之人,早已等得心灰意冷。如此,他怎能留得住大爭之世的人才?

與項羽封人個小官都要扭扭捏捏的不同。劉邦一覺得韓信可用,就毫不猶豫的立即拜為大將,並授其予生殺專斷之權。

劉邦與項羽相反。高官厚爵,當白菜一樣的扔出去,反正天下能否打下也未知。打下了,也不在乎賞賜。打不下,就扔出一千張封王的空頭支票出去,又有何妨,,後來天下打成功了,那些過高的賞格又讓他收回了。

這就是劉項二人的區別。在行事風格上,早已經是註定的成敗了。


風去了無痕D


漢六年,劉邦跟群臣討論成功經驗,在做總結的時候,劉邦補充了一點,劉邦說他會用人。

在劉邦看來,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當世人傑,都能為他劉邦所用,而項羽有一范增卻不能用,所以項羽最後被迫自刎於烏江岸邊,他劉邦卻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

劉邦的補充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角,但卻也由此帶了一個新的問題,當世人傑各個了得,為何會為劉邦所用呢?劉邦又是如何駕馭張良、蕭何、韓信等人傑的呢?

幸好,《史記》中記載了劉邦與他人交往的大量細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細節總結出劉邦馭人方面的一些技巧。

①我不要我覺得,我要你覺得,你自己很重要。

這是劉邦馭人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對很多人都使用過。

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是蕭何向韓信舉薦劉邦時的對話。對話中,蕭何始終是站在劉邦的立場上來表揚韓信,說韓信對劉邦是多麼多麼地重要,但劉邦卻沒對韓信表現出多大的興趣,而是反覆跟蕭何強調,我劉邦看你蕭何的面子,封韓信為將軍,立韓信為大將軍,以高規格的程序和繁瑣的禮儀來立韓信為大將軍。

看到沒,蕭何追回韓信、舉薦韓信,一點私心都沒有,全是在為劉邦考量,但劉邦卻始終要強調,如果沒有你蕭何,我是不會用韓信的,如果沒有你蕭何,我是不會重用韓信的。

換言之,劉邦巧妙地隱藏了他對韓信這個無雙國士的渴望,反而不斷地給蕭何灌輸,“我不要你覺得,我要你覺得,你自己很重要”,正因為你蕭何是這麼地重要,我才會重用你推薦的韓信。

②巧妙利用自己的缺點,附之以驚天反轉,收攏人心。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這是酈食其向劉邦自薦時的記載。

酈食其求見劉邦之前,曾觀察過數十個攻佔過酈食其家鄉高陽的將領,酈食其認為,那些將領無一例外地都是氣量狹小裝模作樣之徒,於是不願為他們效勞,隱匿了起來。

待到劉邦路過高陽,酈食其聽說劉邦甚是傲慢看不起人,又雄才大略,於是決定前往劉邦麾下效勞,成就一番事業。

於是,酈食其託人跟劉邦搭上線,並得到劉邦的召見。

酈食其初見劉邦之時,劉邦正叉著兩條腿坐在床上,同時讓兩名女僕幫著洗腳。很明顯,劉邦用一種非常不禮貌的態度接見了酈食其,這跟劉邦先前多次主動向身邊的高陽人詢問高陽俊傑之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由此可知,劉邦是故意的,故意給酈食其出個難題,看酈食其怎麼應付。

酈食其的應對也像極了劉邦,是長揖不拜,也是不夠禮貌的,不但不禮貌,酈食其還反問劉邦,你到底是在幫諸侯滅秦,還是幫秦滅諸侯?

酈食其的問題是在侮辱劉邦的動機,劉邦一言不合就對酈食其破口大罵,罵酈食其是“豎儒”,同時反駁酈食其,說酈食其說的沒有道理。

酈食其見招拆招,說你劉邦既然動機沒問題,那就得善待來投靠你的能人奇士,我酈食其年紀比你大,你劉邦不能用這樣的態度來接待我酈食其。酈食其話音一落,劉邦就整理了衣裳,用高規格的禮儀接待了酈食其,給酈食其一種被重視的感覺,讓酈食其“自我感覺良好”。

看到沒,劉邦根本就是故意的,先用不禮貌的方式跟你見面,然後再罵你,最後又對你表現出恭敬來,於是就會給你一種錯覺,讓你覺得自己很有本事,成功地扳回了劉邦的毛病。

劉邦在接見英布的時候,也用了同樣的方法,也是洗腳,之後卻給英布以高規格的飲食、住宿,讓英布大喜過望。如果沒有前邊的洗腳,就很難突出後邊的高規格飲居了。但劉邦這一方法也有失靈的時候,劉邦曾用類似的方式接待周昌,周昌很不滿意,劉邦只好變本加厲,使出流氓手段,騎在脖子上,周昌直接罵劉邦是桀紂。見周昌不吃自己的這一套,劉邦只能尷尬地笑笑,從此便忌憚起周昌來。

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史記·張丞相列傳》

③我會努力地讓你覺得,我是有過人之處的。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史記·留侯世家》

這是張良初見劉邦時的情形。

當時,劉邦初起於豐沛,又逢部下雍齒叛變,帶著幾千人馬無計可施,很容易會給人以“無能”的第一印象。

怎麼才能扭轉別人對自己的不佳印象呢?

正巧,張良也想考察考察劉邦,看看這個以布衣之身起家的沛公,到底有幾斤幾兩的本事。於是,張良主動跟劉邦談起了苦學十餘年的《太公兵法》。

令張良沒想到的是,這是張口“爾公”閉口“豎儒”的沛公,看上去像一個十足的大老粗,但聽講《太公兵法》時,卻表現出其他人所沒有的天賦,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張良不解,以為只是巧合,於是又進行了幾次試探,結果劉邦每次的表現都堪稱完美,都是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張良找不到原因,只能給自己一個“沛公殆天授也”的解釋。

我們當然不否認,劉邦身上的確有著過人的天賦,但劉邦之所以能在張良面前表現得那麼完美,其實是跟劉邦的努力分不開的。

劉邦雖然動輒罵人,出口成髒,還時不時地貶低一下文化人和文化知識,但劉邦其實是系統地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並且曾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一起鑽研過《尚書》,他的四弟劉交則跟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學習《詩經》。

再加上劉邦曾為亭長的經歷,我們很難想象,劉邦不曾在工作閒暇之餘鑽研過工作中用得上的謀略和兵法,更何況,劉邦年輕時便有大志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通過努力學習來彌補自身知識含量的不足?

而《太公兵法》是一本關於謀略和兵法的書,張良第一次跟劉邦講解的時候,也不會上最難的章節,劉邦完全可以通過過往的積累快速理解張良講解的內容,而後通過努力突擊學習,隨時準備著接受張良給的新的考驗。

也正因為劉邦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次次在張良面前表現得很完美,才最終贏得張良的終極好感,在最亟需人才的時候把天下第一謀士收入囊中,為日後的王圖霸業夯實了人才基礎。

類似的,劉邦第一次跟韓信談話時,就表現出了一般的諸侯王所不具備的優點。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本想親自考察一下韓信,結果反被韓信將了一軍。韓信問劉邦,你自己估量一下,你和項王比起來,誰勇猛?誰彪悍?誰仁義?誰強大?

你叫劉邦怎麼回答呢?

回答說,我不如項羽,會不會被剛剛被自己立為大將軍的韓信瞧不起呢?回答說,我覺得我不比項羽差,會不會讓剛剛被自己立為大將軍的韓信覺得在吹牛呢?

劉邦沉默了好久,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好如實回答。

也正是這一回答,展現了劉邦的過人之處,那就是,不虛構自己的美好,不隱瞞自己的不足。

其實,劉邦對人展現過人之處的事蹟,在劉邦發跡前也是有的,僅舉一例: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史記·高祖本紀》

黑夜,劉邦喝醉了,有罕見的大白蛇擋道,其他人都嚇得不敢往前走,劉邦則展現出了大無畏精神,提著劍,一個人就去了,見蛇,拔出劍來,說時遲,那時快,一劍就把大白蛇劈成了兩半,這不就是縮略版的武松打虎嗎?如此,劉邦怎能不叫人佩服?

④我會讓你們感覺到,我是真的在為你們好。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史記·高祖本紀》

這是劉邦為沛縣往驪山送徭役時發生的事。

此事頗似陳勝、吳廣大澤鄉舉事時發生的事,陳勝、吳廣所面臨的,是一幫順民,因為雨,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服徭役的地方。

而劉邦所面臨的,則是一幫敢抗衡秦法的楚民,他們不顧秦法的嚴苛,膽敢在去服徭役的路上偷偷跑掉。

面對此情此景,劉邦也跟陳勝一樣,自己心裡不斷地謀劃。陳勝謀劃的是,如何讓這幫順民為己所用,劉邦想到的是,這樣下去,去驪山就是自己一個人白跑,怎樣及時止損。

於是,劉邦做出了和陳勝不一樣的選擇,劉邦直接趁著月黑風高,把沒跑的徭役都給放了,放人前,劉邦尊敬地稱徭役為“公等”,明明是自己做了好事,還一點都不託大。留侯,劉邦又表示,我跟你們一樣,也得跑路了。

這樣一來,所有徭役都會覺得,劉邦是真心為他們好。他們不知道的是,劉邦早已考慮過,不放他們走,到達驪山的時候,他們也幾乎會跑光了,到時候結果是一模一樣的,劉邦之所以這樣做,不過是讓結果來得更一些罷了。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韓信身上,面對武涉勸他背漢向楚和蒯通勸他背漢自立,韓信總是一遍遍地念及劉邦對他的好,在韓信的心目中,是劉邦給了他舞臺,讓他施展才華。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眾所周知,劉邦之所以重用韓信,無非是因為他劉邦要東爭天下,而韓信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幫劉邦奪取天下的人。然而,因為劉邦的高規格禮遇,在韓信心中投下的感覺始終都是,劉邦是在為他好。不止是跟男人這樣,跟女人,劉邦也玩這一手。

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史記·呂太后本紀》

明明是劉邦自己想改立太子,但劉邦卻在戚姬日夜涕泣之後方才展開行動,就這樣,愈發讓戚姬覺得,劉邦是為了她,是因為愛她,才堅決要改立太子的。

實際上,劉邦之所以三番四次地想要改立太子,無非是因為,在他的眼裡,太子劉盈並不是儲君的合格人選,為了江山永固基業長青,他劉邦想選擇一個像他劉邦一樣的強人做儲君。

最後,當劉盈帶著商山四皓出現在劉邦面前,展現了劉盈和呂后強悍的一面之後,劉邦立馬不再琢磨著改立太子了,轉而警告戚姬說,我死之後,呂后就是你的主子了。

⑤我能對你好,我也有的是辦法搞你。

馭人這件事,光給胡蘿蔔是不成的,偶爾動一動大棒,也能給人震懾住。

最明顯的,是劉邦搞韓信的時候,不太明顯的,是劉邦搞蕭何。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強買民田宅數千萬。上至,相國謁。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史記·蕭相國世家》

你以為你蕭何已是相國,就了不起了?還不是被我劉邦分分鐘就下監獄?你以為你蕭相國就將死於獄中?我劉邦遇見有人來給你蕭何求情,直接一個順水人情,就又把你蕭何給放了,不僅放了,還能把我搞你的事情說出一堆大道理來。是不是擺明了,劉邦就是在搞蕭何,敲打蕭何?

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是韓信、張耳兩人被劉邦隻身奪去軍隊的事情。細思量,會發現非常恐怖。

韓信、張耳還以為劉邦被困在滎陽,出不來,所以放心大膽地睡懶覺,不曾想,剛剛起床,就被通知,漢王劉邦已經接管了他們的軍隊,並對軍隊首領進行了更換。

劉邦的膽子多大!劉邦的心思多縝密!劉邦對韓信、張耳行跡的掌握多細緻!

你韓信、張耳拿下趙地之後,不尋思西赴滎陽救主,沒關係,君主會隻身前來找你們的,來找你們並不會跟你們商量,而是直接拿走你們的軍隊,讓你們失去根基,然後還給你們派新的任務。

怎麼樣,即便你們遠在千里之外,他劉邦仍舊有一萬種方法掌管你們,他劉邦卻選擇了最舉重若輕的一種方法,在你們心裡投下濃得化不開的陰影,讓你們一生一世都只能做他劉邦的臣子。兩年以後,劉邦依舊用舉重若輕的方法,只用兩三個武士,便輕而易舉地逮捕了時為楚王的韓信。

韓信到楚國做楚王的時候,到各縣去視察工作,總是全副武裝,動用很多軍隊來保護自己,即便這樣,韓信還是被劉邦輕而易舉地逮捕了。

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史記·淮陰侯列傳》

或許是因為,劉邦對自己的馭人之術極度自信,所以逮捕了韓信之後,又把韓信給放了,雖然不讓韓信做王了,但卻讓韓信做侯。劉邦的這種自信也只有劉邦才有,所以作為劉邦繼任者的劉盈和呂后,在劉邦翹辮子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弄死了韓信。





生活大話家


劉邦,謀在於眾,行在於獨;

項羽,謀在於獨,行在於獨;

簡單來說,劉邦的特色,會廣泛聽取謀士的建議,但是行動的時候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會改變;這樣的特點,跟劉邦的年齡和家庭背景有密切的關係。

項羽在行動的時候,也和劉邦一樣。但他喜歡獨斷專行,不喜歡聽別人的建議。形成這樣的原因,應該與他的家庭地位與個人能力有密切關係 。


靜溢山房


項羽只有范增,卻不肯聽從他的建議,所以才會發生被逼烏江自刎的悲劇。

首先便是范增此人的計謀都太過陰毒,而項羽的行事作風又向來光明磊落。就比如項羽一直以來想要的,都是堂堂正正地打敗對手,但是范增卻曾經提出過要在鴻門宴上對劉邦痛下殺手,所以這才導致了項羽並不願意採用他的計謀,以免玷汙了自己的名聲。

其次還是因為范增此人由於地位較高,因此常常頂撞項羽。范增是楚國的貴族出身,原本是追隨在項羽叔叔項梁身邊的一個謀士,在項梁死後又開始輔佐項羽,因為他在楚軍中的名望較大,因此就連項羽都必須尊稱其一聲亞父。但是這樣以來也就導致了范增此人越來越居功自傲,甚至於膽敢頂撞項羽的命令。就比如在鴻門宴這一提議被項羽拒絕之後,他卻仍舊不死心,採用自己的方式對劉邦進行攻擊,這也引起了項羽的反感。最後這還是因為范增此人性子太直,身為臣子卻不懂謙卑,屢次不給項羽面子,甚至在計謀失敗之後,更是痛罵自己的君上“豎子不足與謀”,而這也觸碰到了上位者的底線。因此哪怕范增再有才華,項羽也不會重用他的。


可愛的小豫


自古以來軍事家都一句名言,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再多。劉邦就屬於名言中的這種人,項羽就不具備了,項羽個人能力強,武藝超群,一出世就名揚天下一勇之夫,項羽自稱萬人敵,是憑自己的能力打天下,劉邦則不然,深知自己能力不行,但是善於利用人才,發現人才虛心採納謀士的建議,而且劉邦的謀士將帥都是有名的人物來扶佐他,何愁滅不了項羽。💪💪💪✌✌✌🤗🤗🤗


一生守護7544


項羽少年英雄,自負甚高,看不起任何人,自傲老子天下第一。做了西楚霸王,號令天下。推翻了秦始皇創立的郡縣制,復辟周天子的世襲封侯制。政治上倒退,來自於孤家寡人丶一言九鼎,缺乏政治遠見和創新,最後手下三心二意,將士分崩離析,連大軍師丶亞父范增也不得不抽身而退:豎子不可與謀也!

劉邦中年得志,百般用功,惜才如命,愛賢如流。只要有天下之才,一律重用。引來無數英雄,前來投奔。

項羽只重出身丶名氣,而劉邦廣攬英才,不拘一格。連胯下之辱的韓信丶亂搞男女關係的陳平,劉邦都不輕信,反而量才重用,成為文武雙臂。

自然地,項羽逞匹夫之勇,劉邦能集智廣益。項羽以一己之力無力迴天,劉邦能廣攬英雄平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