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并不孤独,只是不被理解而已

贾平凹曾在《自在独行》里这样写到: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和不被理解。

深以为然,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只要打开手机界面就会接收无数条信息,与人交流沟通也变得非常容易和便利。

但令人难过的是,很多时候可能我们翻遍了整个通讯录,却根本找不到能够倾诉和聊天的人。

有人说,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或许就是和自己的Siri语音助手聊天了。我想或许也只有那个时候个人的情绪和诉求才会被无条件地接纳和理解,那时才是最真实和自然的自己吧。

不过现实生活却总是很残酷,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刻你会突然发现,身边好像一下子无人诉说了。

还有一些人虽然每天都在一起,但却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中间隔着一堵墙,谁都无法走近一步。

你其实并不孤独,只是不被理解而已

“感觉世界都附上了一层东西,摸不着。人们也都在玻璃箱子里,看不清楚。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希望被理解,但马上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用这句话来形容那种无奈感可能再贴切不过了吧。

其实“越长大,越孤单”说的也是这种感觉,但我觉得终究还是因为不被别人理解罢了。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被人理解呢?每当不被理解时,我们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自己呢?

我想懂得了以下几点,你可能就会有答案了。

01 渴望“理解”,其实是源于“爱与归属”的需求

苏更生说:“人表达的永远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到底什么才叫理解呢,或者说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呢?

有人认为理解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心与心的交融,是精神和思想上的共鸣;

也有人这样形容被理解的感觉:

就是那种你以为只有你自己蜷缩在看不见光的地方,而他提着灯来找你时对你说“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

的确,被人理解就是与人心心相通的那种非常奇妙感觉,也是一件非常幸运且难得的事情。

就像白居易说的:“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历来如此而已。

作家廖一梅曾在《柔软》中也提到这样的看法: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

你其实并不孤独,只是不被理解而已

都说物以稀为贵,我想人类的感情也是如此,越是稀罕少有,我们就越是会想方设法的拥有。

其实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寻求被理解”的倾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因为远古人类是群居动物,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这种倾向已经写进了基因。

除此之外,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因为“渴望理解”正好符合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归属感,这也是一种关系需求。

我们在追求幸福时,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并有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甚至亲密关系的渴望,也就是对“爱”的终极追求。

有的人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比如古有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和知音之乐,今有钱钟书和杨绛童话般的爱情和厮守半生的美满婚姻等等……

但也有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不能说是个人的悲哀,只能说还不够幸运罢了。

02 被人理解是幸运,不被理解却不一定是不幸

村上春树曾说过:“人生而孤独而无法相互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是互相寻求安慰。

也就是像风墟先生说的那样,我们真正渴求的其实是一种“共情社交”——即为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因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如果在社交中无法获得这种心灵的安慰,我们宁可选择远离人群或者享受独处。

就像许知远在他的访谈节目中曾说的:“我是很需要独处的人,令我感到幸福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越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

你其实并不孤独,只是不被理解而已

其实这都是在告诉我们:

比起竭尽全力从他人身上汲取能量和获得认同,还不如多花时间挖掘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进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著名演员和导演陈冲就是这样,17岁时凭借一部电影《小花》让她瞬间走红,成为“少女影后”的她却在这样的荣誉和名望下选择独自一人去美国求学。

之后她不仅面临经济上的困窘,精神层面的也遭遇全面坍塌,完全是处于一个“边缘人”的状态。

但是好在陈冲始终都在“寻求真理”的路上奔跑着,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然后她所受的所有苦和获得的所有成就,都能逐渐“被人理解和接受”了。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美国的那段时间,我曾一度非常需要阅读,让先生寄来的五样东西中就有三样都是书;后来在拍戏的时候我也喜欢一个人在房车里读书,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人性和梦想。”

我想作为“边缘人”的陈冲就是通过阅读找到了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既能够理解和包容别人,也理解和接纳了自己。她是当之无愧的年轻一代的“精神领袖”。

因为不被理解,所以选择“向内求”;也因为不被理解,始终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路上。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03 不被理解是常态,我们能够做的其实有很多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观并不相同,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也就是说不被理解是人生常态罢了,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其实并不孤独,只是不被理解而已

那我们如何才能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更好的“做自己”呢?我主要想与你分享以下几点:

  • 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有时候我们不被理解,不只是简单地被否定或是被拒绝了,而恰恰是对方对我们“爱得太多”了。

比如父母在对待我们婚姻和事业上的选择时,往往会希望我们按部就班过“安稳平淡”的生活就很好了。但年轻气盛的我们总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出去外面闯一闯,如果各自不肯妥协,最后就只剩下无奈和痛苦。

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其实父母也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见识和经历也并不丰富,他们有的不过是一颗“保护”我们的心罢了。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就去说服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可以过得很好,这就足够了。然后被父母理解和接纳,也应该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爱情里,我们总喜欢把对自己的习惯和要求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旦对方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话,就可能产生分歧和误解。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慈悲之心。对自己可以很严格地要求,但在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只需对他人包容以待就可以了。毕竟放过他人,其实也是成全自己。

我们都该明白,与其把时间用来解释,把精力花在追求别人的认可,不如把借此机会使自己变得更优秀,给别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你其实并不孤独,只是不被理解而已
  • 懂得感恩,坚守初心

有句话说的很对,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一个真正有所经历的人,会发现身边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越来越明白,人人都有他的难处,所以越来越能理解别人。

因为理解,所以包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以也希望你尝试把别人的不理解当做是自己成长时必须经历的磨练和考验,只要我们能够坚守初心,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最终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04 结尾

遇见理解的确是稀罕,但希望你能学会感恩所有的“不被理解”,即使可能会显得孤独,也可能会在某个无人的深夜抱头痛哭。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赋予我们难得地遇见“真实的自己”的好机会。

所以,下一次不被理解,希望你能尽快调整好状态,善待包容他人的同时,先学会放过自己,然后“成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