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最近微博上一個話題火了:#小孩說過最可怕的話# 點開評論區,彷彿一個活生生的"熊孩子"就站在面前, 一些是小孩子的童言無忌,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而另外一些則是真正有些"可怕"的話語,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雖然這些例子還是少數,但這些從小孩口中說出的話相信不少寶爸寶媽都多多少少從影視劇中、從別人的嘴裡或從身邊聽到過。我們為什麼會覺得這些言語可怕?是因為這些言語都基於同一類扭曲的觀念,基於這種觀念做出的事深切地傷害到聽話人的利益,卻無法討回利益。這些小孩子不僅不認為自己犯錯了,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這一類觀念轉換成言語就等同於

"我比你小,你應該讓著我""因為我是小孩子,如果你不讓著我,告訴你媽媽你就會被打""我未成年,做錯事情沒關係,你不能批評我""我未成年,犯罪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言外之意就是:"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為什麼這些小孩會把自己當成"世界無敵"的大Boss?為什麼這些小孩剛涉世未深就懂得用"年紀小"來威脅別人?為什麼這些小孩習慣用傷害別人的利益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孩子童年的一舉一動都受大人影響,小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縱容他們肆意妄為,且在不經意間告訴了他們這些扭曲的道理,非但沒有告訴他們怎樣做一個善良而美好的人,還在無意中將他們不斷推向作惡的深淵。 小孩子是一張白紙,全靠大人在紙上為他們指引人生。畫對了,才能建成繽紛的樂園。

請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

▼1."小孩子嘛,沒事"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總會這麼說:"小孩子嘛,沒事" 孩子打了別的孩子——"小孩子嘛,沒事"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小孩子嘛,沒事" 孩子不禮貌,出口成髒——"小孩子嘛,沒事" 如果小時候每次犯錯你都說"小孩子嘛,沒事",他就會當成理所當然,且用這個道理能得到一切他想得到的東西,能解釋一切他犯的錯誤,於是就出現了評論區的那些行為和話語。 小時候孩子覺得"我是小孩子,幹什麼都沒事",長大了難道就能改正了嗎? 孔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也就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將會像天性一樣習慣成自然。 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偷拿了鄰居家的針,他媽媽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只是太小了」。而這個孩子長大後,開始偷金。在他蹲在牢房的時候,媽媽去看了他,他對媽媽說:為什麼你要縱容我。

千萬不要縱容孩子的任何錯誤,一旦養成習慣,這些"惡之花"就緊附著他的人生,徹底盛開了。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2."他比你小,就讓著點他唄"這句話可謂是人盡皆知的一句"孔融讓梨"式的話,可人家孔融讓梨是有禮貌,這句話在很多時候其實就是為孩子找了一個犯錯的藉口。 孩子想玩別家孩子的玩具,打起來了,你說:"弟弟還小,讓著點他好不好呀" 孩子偷拿別人的髮圈,被發現了,對方小孩不開心了,你說:"妹妹還小,原諒他好不好呀" 自家孩子做錯了不從自家孩子身上找問題,一味的縱容只會讓孩子成為"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且"永遠不知足"的人,這不僅是縱容孩子的"不禮貌",更是縱容他的"不尊重"和"不誠實"。 不止犯錯孩子的爸媽可能會這麼說,被欺負的孩子的爸媽也有可能"胳膊肘往外拐",強迫自己的孩子把原本屬於他的東西送到對方手上。


別家親戚孩子來自家玩想帶走自己孩子的娃娃,自己娃不讓,你礙於面子說:"弟弟還小,就送他一個娃娃好不好呀,媽媽再給你買"

可如果這麼做,孩子會怎麼想?不僅會造成情緒上的困擾和創傷,還有可能有樣學樣。等他做出像親戚家孩子一樣的行為時,可就頭大咯! 千萬不要給孩子灌輸錯誤的價值觀,禮貌、尊重和誠實,是爸爸媽媽應該帶給孩子的優良品質。

如果一直用這些話為孩子的犯錯找藉口,那麼: 當孩子成長到能夠自主獲得信息的年紀,當他知道他的背後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撐腰,就算犯罪也不用坐牢,於是就可能說出更惡毒、更傷害別人的話,甚至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就有了開頭網友分享的案例。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輕則拿犯罪開玩笑; 重則犯罪;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而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是在孩子童年時用正確的方式糾正他們的一切錯誤,而不是縱容; 是將正確的價值觀輸入給他們,而不是替他們狡辯; 魯迅說過:"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孩子年紀小不代表在任何事上都有"特權",而是提醒父母應該更應該多加關注他的一舉一動,糾正他的錯誤行為,鼓勵他的正確行為,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 這樣的例子是少數,但這就是一味縱容孩子犯錯的極端後果。家長不用太驚慌,只要正確教育就沒有問題。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家長應該這麼做

▼1.當孩子犯錯時,耐心引導和告知正確做法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個五歲左右的外國小男孩因為貪吃,在超市裡拿了一塊巧克力,並沒有付錢就走了出來。 他老爸看著他手裡的巧克力問:"哪裡來的?"孩子誠實的回答說:"是超市裡拿的。"於是爸爸二話不說帶孩子來到了超市的前臺,讓孩子交待了事情,並把巧克力還了回去。事後爸爸耐心的告訴了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經過這一次錯誤,孩子一生都將把這個行為劃入"絕對不能做"的行列了。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同樣的,當孩子做出不禮貌、不誠實、不尊重他人之類的行為時,父母也應該予以阻止、引導和教育。 當孩子去別人家裡亂翻東西時,應當予以阻止並讓他把東西放回去,耐心地引導他:"這些東西是別人的,這些東西才是你自己的。""如果亂翻東西人家會不開心,不開心的話別的小朋友就不跟你玩了""如果別人亂拿你的東西,你是不是也會不開心呢?"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懂得如何守規矩。 當孩子要動手打人時,應當及時予以阻止並給予嚴肅的批評,告知他事情的嚴重性,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後果。在明白後果之後,引導孩子和小夥伴發生矛盾時的正確解決方法,並讓他向小夥伴道歉。 以此類推,一定要把孩子錯誤的行為扼殺在搖籃裡。 注意,不要用發火的方式解決哦!

2.堅持正確的原則,給孩子建立規矩意識不像成年人已經被條條框框限制住,小孩子生來無拘無束,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無拘無束的。 比如一個孩子前兩天剛剛買了一輛遙控玩具車,今天看到櫥櫃裡的玩具車又要盯著爸媽買,可能會賴在櫥窗面前不走或者在地上撒潑打滾。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堅持原則,凡事都該有個度。父母可以為孩子建立一些規矩,比如: 一個月買一次遙控玩具車,一個月吃兩次肯德基; 根據平時表現積攢分數,攢夠分數了可以換玩具,撒潑打滾等行為會扣分... 用這些規矩讓孩子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能夠伸手即來的,任何東西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的。

你惹不起我,因為我是小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