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銀錠橋建於明代,位於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

在銀錠橋上,舊京風景一覽無餘。東望小橋流水人家,西望則遠山疊翠,天邊煙波浩淼,視野深闊,又是一番情趣,著名的“銀錠觀山”和“海水倒流”就在這兒。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在橋身正面鐫刻著單士元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

在橋身正面鐫刻著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

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衚衕密集,古韻悠然;隱於濃蔭中的王府、寺廟、名人故居的飛簷依稀可見,一派清雅幽靜。

銀錠觀山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銀錠橋上,依稀可見西山

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故景名為“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南囿秋風、東郊時雨、銀錠觀山、西便群羊、燕社鳴秋、長安觀塔、迴光返照、西直折柳)中的一景。

明代《燕都遊覽志》描述道:“銀錠橋在北安門海子橋之北,此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也。橋東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淪漪之色。南望宮闕,北望琳宮碧落,西望城外千萬峰,遠體畢露,不似淨業湖之逼且障目也。”

海水倒流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海水倒流

整個北京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後海和什剎海的水從西北流向東南方向,銀錠橋下的水流方向也應由西向東流。

清末至民國期間,當時的政府無暇顧及河湖水系的治理,湖裡淤泥沉積很厚,當銀錠橋東側的湖底淤泥高於西側湖底時,橋下的水就不能從西側流向東,而是從橋東反流向西,出現了銀錠橋下水倒流的特殊景觀。

金銀輝映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後海銀錠橋,前海金錠橋

2000年,整治六海水系時,為了方便行人環湖遊覽,什剎海東南出口處修建了一座金錠橋。

該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體為乳白色,整體造型美觀大方,中間拱券上方鐫刻著著名史學家侯仁之先生題寫的“金錠橋”三個字,與西北方向的銀錠橋相應成趣,從而使城內又多了一道新景觀。

什剎海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什剎海公園

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稱。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為遊樂消夏之所。三海碧波盪漾,岸邊垂柳毿毿,遠山秀色如黛,風光綺麗,為燕京勝景之一。

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俗休閒、感受歷史、享受時尚的勝地。元朝曾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

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澱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

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密如網織依勢而建的衚衕群,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三絕”

除眺望西山外,觀賞荷花、品嚐烤肉是銀錠橋的另外兩絕。

遠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長在什剎海邊的明代文人李東陽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

納蘭性德,筆下的“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鉤。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天然圖畫。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荷花,甚至市場以荷花命名

“三絕”之雅是觀賞荷花。清代竹枝詩吟道:“地安門外賞荷時,數里紅蓮映碧池,好是天香樓上座,酒闌人醉雨絲絲。”

在什剎海,每當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競相吐豔之時。晴日,紅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銀珠,盈盈欲墜;風過,蓮蓬搖曳,清香飄溢;其賞心悅目的雅興,實難以言喻。

京師故地之銀錠橋:遙望西山勝景,俯瞰海水倒流

烤肉季夜景

“三絕”之美是品嚐烤肉。“客旅京華,問道季家何處?香浮什剎,引來銀錠橋邊。”這副對聯告訴我們,距銀錠橋數十步處,便是百年老字號“烤肉季”。

烤肉,最早由蒙古族傳入北京,初始露天,野味十足。在炙條下燃燒著松木,炙條上翻烤著鮮嫩的羊肉,松煙的香味與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處飄散。一手執壺,一手捉肉,一邊觀賞橋畔的荷花,“炙味香飄清清煙”的美韻和意境渾然天成。後來這種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內,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許多雅興樂趣。

刺殺攝政王

1910年03月31日,午夜時分,一名家住附近的車伕因妻子與人私奔而侘傺無聊,在銀錠橋閒逛,忽然發現橋下有行蹤詭秘,於是向清廷密探稟報了此事。

密探在車伕的帶領下在此處挖出了一個大洋鐵壺,官府莫名其妙,找來了美國和日本使館的專家前來鑑別,結論是——這是一個炸彈。因為銀錠橋是攝政王載灃每天上下朝的必經之路,炸彈為此而埋。

於是,以此為線索開始偵查。通過排查摸索,逮捕了兩名名嫌疑人——汪精衛、黃復生,喻培倫逃離。

後來,汪精衛還在獄中寫下了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儂本佳人,奈何做賊,想到汪精衛的後來,讓人感慨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