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我們懷念拯救哈爾濱鼠疫的伍連德

2020年1月,由武漢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向外地傳播,北京、深圳、日本、泰國都發現了感染者,一時間讓國人想起了17年前那場“非典”噩夢。

在人類歷史上,瘟疫始終是潛伏於陰暗處的死神。在某個節點,它突然衝了出來,裹挾走無數的生命。而和死神作戰,從死亡線上拯救生靈,則是醫護工作者神聖的天職。

讓我們來回憶下爆發於1910年黑龍江哈爾濱的鼠疫,緬懷為挽救生命作出巨大貢獻的伍連德先生。

鼠疫當前,伍連德臨危受命

1910年冬,西伯利亞與中國東北哈爾濱一帶肺鼠疫流行。疫情擴散迅速,一路南下,直逼京畿,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當時日俄以保護僑民為由,威脅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將不準中國人參與防疫。他們想通過防疫,進而染指東北主權。

晚清風雨飄搖,列強虎視眈眈,鼠疫又是可怕無比的大疫,情況真是惡劣到不能再惡劣了。

面對疫情,清王朝束手無策。它當時所能倚仗的,是歸國僅兩年多的南洋華僑、陸軍軍醫學堂幫辦伍連德。

伍連德是首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的華人。

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我們懷念拯救哈爾濱鼠疫的伍連德

伍連德先生像

伍連德祖籍廣東廣州,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亞檳榔嶼(今馬來西亞的一個州)。1896―1899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

1907年,胸懷報國理想的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請教師學習中文,很快就學會了用國語講課。他在與梁啟超、辜鴻銘、胡適等人的交往中,也對中國古籍也逐步有了瞭解,加深了對祖國曆史的認識。

朝廷委派伍連德赴東北防治疫情。他臨危受命,辭別妻兒,只帶著一個助手、兩個藤條箱就抵達哈爾濱。他義無反顧地直撲一線,出任清廷特派全權總醫官。

伍連德冒生命危險發現鼠疫菌

來到這裡後,他才發現疫情比想象中的還要嚴峻。

伍連德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中國第一例人體解剖,從鼠疫病人屍體器官血液中發現鼠疫菌,從而證明了鼠疫的流行。可是沒有想到,對於伍連德的判斷,俄日等國專家無一讚同。

當時人們不相信,鼠疫病菌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經呼吸傳染,甚至醫生護士也不戴口罩

不久,法國醫生邁斯尼未戴口罩私自看望鼠疫病人,不久染病身亡。消息傳出,舉世震驚,伍連德的判斷不幸得到證實。很快,伍連德成為這場國際防疫行動的公認主帥。

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我們懷念拯救哈爾濱鼠疫的伍連德

哈爾濱鼠疫時期的國人

為使救助人員免受感染,伍連德發明並命令趕製了大批口罩——一種特殊的加厚口罩。這種口罩的製作方式簡單,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價廉物美,此為後人稱作“伍氏口罩”。

為防治鼠疫,伍連德力主用“雙筷制”實現分餐

防治鼠疫期間,伍連德發現,中國傳統的餐飲共食習慣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從衛生角度來看,應該採用西方的分食制。可是分食制很難被中國老百姓所接受。於是他想到“雙筷制”,即為每位用餐者準備兩副筷子,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衛生問題解決了,但取食很不方便。經過反覆考慮,伍連德發明了一種介於共食和分食的方法。就是今天中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旋轉餐檯”。用餐時在每道菜餚旁放一勺或筷,作為公用,用以把菜取到自己的碗碟中。

這種方法既解決了共食傳播傳染病問題,又照顧了中國人用餐習慣。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伍連德發明的……

“毫不誇張地講,是伍連德拯救了哈爾濱,他對這個城市有大恩”

1911年春節,伍連德從朝廷請來聖旨,焚燒了幾千具鼠疫死屍,這成為東北防疫的轉折點。

到了3月1日,死亡人數就已經下降為零。令人聞之色變的鼠疫,伍連德僅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我們懷念拯救哈爾濱鼠疫的伍連德

防治鼠疫

東三省防疫的成功,讓伍連德名揚四海。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寫給他的信中提到:“由於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績,您的名字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家喻戶曉。”

伍連德很快出任有12個國家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討會主席。

會議結束後,清朝賞伍連德醫科進士、陸軍藍翎,於紫禁城受攝政王召見,獲二等雙龍勳章,奉天總督授金獎。沙皇政府封賜二等勳章,法國政府授予榮譽銜。

伍連德沒有迷失在各種榮譽中。他積極創建現代化衛生防疫系統,創立北京協和醫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人早聞他的大名,想要他參與對中國的細菌戰。伍連德誓死不與日本人合作,他被日軍誣為間諜拘留並關入地牢。淪為階下囚三天兩夜後,經英國駐瀋陽總領事營救,才僥倖脫險。

至今,哈爾濱人仍沒忘記這個救命恩人。2008年,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的杜宇新動情地說:“毫不誇張地講,是伍連德拯救了哈爾濱,他對這個城市有大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