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木易看史


漢朝是正統,曹操明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畢生的心願就是光復漢室,根本不可能去曹操那,而曹操根本不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


落葉小軒軒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出自《左傳》的諺語,熟讀經典的諸葛亮想必是聽過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挑劉備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如果不投靠劉備的話,他能投靠誰?

A.劉表。這是最靠譜的,因為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管劉表叫姨夫,等於說諸葛亮和劉表沾著親戚。

B.曹操。彼時曹操正對天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是他的主要綱領。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名士,他也必然會欣然用之。

C.孫權。這個也很靠譜,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追隨了孫權,並且還很受孫權賞識。孫權也曾要求諸葛瑾把諸葛亮給歸化到自己這邊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軍閥如劉璋、張魯、馬超等,不作枚舉。奇怪的是,諸葛亮既沒有投靠孫曹劉,也沒有去益州或者漢中,而是投奔了最慫的劉備。這又是為什麼呢?

竊以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要朝陽不要夕陽。

投奔劉表當然很好,劉表也會重用他,而且其背後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會給諸葛亮使絆子。但是荊州的局勢卻實在是一團漿糊,劉表一死就勢必會散架。到那時,荊州成了別人嘴裡的肉,他諸葛亮難道要做俘虜和貳臣嗎?

第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投奔劉表不可取,那孫權和曹操為何不行呢?當然是因為出不了頭。

在曹操那裡,人才濟濟,諸葛亮一個外來戶又靠什麼去爭的上位?世人都喜歡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他拿什麼去和荀彧競爭?

孫權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周瑜、張昭這些不說,就說自己的大哥,諸葛亮都未必競爭得過。那樣的話,和去曹操那裡又有什麼區別?

第三,抄底原則。

說完了其他人那裡為何去不得,其實劉備的優勢也就反映出來了——正因為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才能成為他真正的當家人。

此時的劉備雖然號稱是左將軍、豫州牧,但其實就只有新野一個縣城而已。這樣的小軍閥,才適合諸葛亮施展拳腳。而正是因為劉備集團里根本沒有能夠與自己相匹敵的文臣,諸葛亮才能徹底實施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第四,狡兔三窟。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其實也許是諸葛亮的深層考慮。琅琊諸葛氏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雖然諸葛亮兄弟三人南遷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後來在魏國執掌重兵的諸葛誕。

而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需要謀篇佈局——大本營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孫權那裡,那麼,自己再投靠劉備,就足可以保證諸葛家族內部的安寧。往大了說,無論誰統一了誰,諸葛家都不會沒官做;往小了說,即使有個三長兩短,投靠到別國也還有個照應。何樂而不為?

這麼說來,諸葛武侯的格局,實在比後來只會清談誤國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



青言論史


大漢王朝曾經何等強橫,西漢名將甘延壽和陳湯曾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正符合當時大漢王朝的氣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人們的忠君思想和踐行忠義猶為重要,是一個人得立德之本。

大漢後期儘管社稷崩塌,風雨飄搖,但當時的人們還是以大漢臣民自居,振興漢室,重現漢朝輝煌的想法在很多心中,諸葛亮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一個正統的讀書人,匡扶漢室也是他的目標,而他終其一生也為了這個目標奮鬥,當時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就算當時三顧茅廬是曹操,就算曹操對他百依百順,言聽計從,而兩個人最終的理想不一樣,一個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永遠也不可能去輔助曹操的,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不可調節的矛盾。

諸葛亮為什麼願意跟隨劉備,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與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固然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但決不是唯一理由,劉備當時的王牌是漢室中山靖王之後,很多人這個身份懷疑,但劉備是漢獻帝親口承認的皇叔,更有漢獻帝密詔,託付劉備匡扶漢室,這就坐實了皇叔的身份,況且當時劉備仁義之名遠揚。

劉備的這些條件正中了諸葛亮的下懷,也符合了他心中明主的基本條件,所以最後才會選擇了當時最弱小的劉備,三顧茅廬也是為了試探劉備,諸葛亮在意的不是劉備有多大才能多大勢力,而是為了試探他的心胸與氣度,看自己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如果劉備心胸狹窄,也段然不會出山,有人說劉備的仁義是偽裝出來的,如果他能偽裝一輩子還能說是假的嗎?


歷史滄桑


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丞相,為自己的主公劉備及後主劉禪可以說做到了鞠躬盡瘁死。然而更多的人希望他輔佐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諸葛亮沒有去輔佐曹操,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結果。

首先,諸葛亮的身份類似於現代的高級經理人,他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實現理想抱負的老大。諸葛亮的理想不言而喻就是想展現自己的王佐之才。歷史有許多有名望和實力的人,但都沒有施展抱負。主要原因是君王不認可和有人作梗。諸葛亮自然要為自己選擇一個能讓自己放開手腳幹,身邊有沒有啥和自己競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比較合適。在劉備與諸葛亮認識的時候,劉備正處於事業開始階段,還很困難,這個時候跟他一起幹的就是二弟和三弟,巴不得有一個人來這裡幹活。這個時候就可以給諸葛亮放權,讓諸葛亮去展現自己。而劉備的兩個結拜弟弟(根據史料關羽歲數最大)都是武將,和諸葛亮乾的不是一樣的活。這樣諸葛亮的位置就不會受到威脅。

然後,再來看看曹操一方。諸葛亮出世的時候是在三顧茅廬前後,這個時候曹操打贏了最艱難的官渡之戰,實力和聲望達到了頂點。來投奔曹操的人尤其謀士自然很多,郭嘉已經頗得曹操信任,可惜早逝,司馬懿文武全才,荀氏叔侄謀略超群,一代毒士賈詡也是屢屢獻出妙計。有這麼一幫人,還諸葛亮去了顯得多餘。再一個就是諸葛亮去了,也沒有絕對實力強過上面幾位。所以諸葛亮還是去一個小的地方,從起步階段輔佐主公,這樣自己的位置更穩固。

第三,就是曹操的名聲在諸葛亮心目中不是特別好。曹操平心而論是個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個人更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但在亂世只能做奸雄。奸雄自然被正統的忠於漢朝的士大夫所不容。加上曹操是宦官養子的兒子更被一些人作為鄙視他的談資。諸葛亮作為一個讀書人,肯定有站在比較正義一方的想法,他不太可能把曹操作為首選。但這個並不是主要原因,選擇支持曹操的能人也不少,所以這隻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原因。

最後,曹操也沒有去請他,他自然不會主動投靠。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可以大膽猜測諸葛亮一定會去。曹操對自己禮遇有加,又有那麼優越的條件,更有利用自己施展才華,幹嘛不去呀。而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換成孫權可能諸葛亮也要出山。因為諸葛亮看重的是他未來的主公對他的尊重。他妻子的姨夫就是劉表,他為啥不投奔呢?,因為他覺得很難獲得尊重。說直白點,就是劉備滿足了一個讀書人的自尊心。

綜上分析,諸葛亮沒能走進曹操陣營,主要原因是諸葛亮希望得到尊重,並能夠滿足自己施展抱負的需要。顯然當時曹操一方的條件並不適合諸葛亮,因此諸葛亮選擇實力較弱的劉備,成就了諸葛亮千古賢相的美名。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歷史


大家好,我是小陌,大家熟知三國時期謀士良將眾多,他們各有所長,各展風采,在眾多傑出的謀士之中。諸葛亮在三國中可是一位不得不說的得力謀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隱居隆中,刻苦鑽研兵法,乃懷抱濟世之才,這樣一個光環加身的人物為什麼沒有投靠實力雄厚的曹操反而去輔佐了實力弱小的劉備呢?

首先諸葛亮和曹操本身因為一件事情發生本就影響了後來的選擇,曹操對諸葛亮的家鄉進行過屠戮,這件事情使得諸葛亮就對曹操有了看法。其次,曹操陣營當時可謂兵強馬壯,良將謀士不在少數,諸葛亮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主,難道去了放羊嗎,這肯定不行,再者劉備當時寬厚待人的名聲在外,又去三顧茅廬去請出山,面子上又給足了諸葛亮,劉備集團當時也是窮的嘎嘎的,諸葛亮這才能去了,直接不就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了嗎。

最後劉備集團的弱小也能證明諸葛亮的才能。又有劉皇叔的身份,方便了行事,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民心這一塊子劉備集團可是五飽六飽的,劉備可是以寬厚仁德立本的,曹操集團的曹賊的這一聽就不得勁那,後來更是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聲,還有曹操以前還屠城過,屬實本身有汙點。

看來諸葛亮還是選擇劉備靠譜。大家來和小陌具體看一下:

一、曹操自身建立的對立面

大家看歷史知道諸葛亮的家鄉在山東琅琊,曹操幹了什麼呢,曹操曾經屠戮過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三國志》有記載。屠戮了數十萬人。此事的起因是什麼呢?大家也知道當時兵荒馬亂,曹操又常年在外征戰,曹操的父親曹嵩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山東琅琊,(我們知道曹操也是家族子弟,家裡也有錢)被當時徐州刺史陶謙手下一個武將見財起意把曹操父親一行人殺害了,把錢財拉回去獻給了陶謙。曹操知道了噩耗,那肯定氣的吹鬍子瞪眼,便出兵準備剿滅陶謙,這陶謙肯定打不過,就給跑路了,曹操最終沒能追住,曹操此時也是沒能報仇也是狂怒不已,就把氣出在了當地的百姓,也就是山東琅琊附近的地方,結果就這樣了。曹操事出有因,但這樣做就不可取的。此時的諸葛亮還不大,也就十幾歲,這屬於小時候的陰影啊,從小的時候曹操就給諸葛亮樹立了個不好的形象。

二、曹操陣營沒有立足之地

我們知道曹操集團能人賢士,良將不少,已經擁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滿腹經綸和韜略的一流謀士。諸葛亮去幹啥啊,四個人打麻將嗎。加上曹操本身又能文能武,本就是一個文武全才,這一點是劉備和孫權不能比擬的。曹操集團的謀士也就是出意見,最終決策權還是在曹操手中,遠不如在劉備集團待著舒服。對比劉備集團的當時基本沒有謀士,去了利於諸葛亮本身的發展。

三、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大家應該知道劉備禮賢下士,寬厚仁慈名聲在外。三顧茅廬更是體現出了一個領導者的謙卑,對諸葛亮的尊重,這一切對諸葛亮說也有致命的誘惑。還有劉備集團在當時實力弱小。只有自家幾個兄弟還是武將,謀士嘎嘎沒有,急需能人賢士的輔佐,諸葛亮這樣的才幹這不正合適嗎,兩人聊了聊,可謂是情投意合啊,還是說志同道合好。你看諸葛亮去了有這麼大一個舞臺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諸葛亮的個人目標都可以變為現實。

四、劉備身份正統、易得民心

大家有知道劉備自稱是漢室後裔,後來還被認可了,這個在光環在古代可是加分項啊,大多數人受忠君思想的影響,就會致使很多人選擇加入劉備集團。皇叔身份就是一個正牌組織。不像反派那樣不得人心,有了皇叔的身份利於籠絡人心,擴大勢力,民心所向離成功可謂進了一大步。使得對大漢有歸屬感的人會大幾率選擇加入劉備集團。反之曹操集團以前還做過屠城的暴舉,更是一個汙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象也是人盡皆知。諸葛亮去了免不了落下個不好的名聲。

總結

相信大家看了這麼大,也就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了,劉備隨便實力弱小,好比現今我們沒上市的公司,但是創業初期人們熱情激昂,有一片施展自己的天地,最終也成能為公司董事的位置。我們看後來諸葛亮確實也做到了,雖然不是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也是蜀漢的決策者了。諸葛亮最終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與抱負。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遠見之舉。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關注就是就是小陌最大動力,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大家可以留言討論,點贊,轉發。


歷史紫陌閣


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劉備在遇見諸葛亮之前是流離失所,屢戰屢敗,其實力非常弱,士兵戰力不可與曹孫相比較,劉備身邊不過數人,且多為武將,缺少謀士,沒有人為他解決戰略發展問題,此時諸葛亮到來後必得重用。

2:劉備號稱漢室宗親,根正苗紅,他要興復漢室師出有名,而諸葛亮內心對漢朝還是有感情的,心裡必然傾向劉備。

3:劉備的品格我不敢下結論,但他禮賢下士是真的,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並且人緣也不錯,心中有城府,也有大志,有自知之明,能夠屈尊就駕。

4:曹操當時已經是一方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地位顯赫,身邊文臣武將眾多,不乏謀臣,諸葛亮若投曹操不一定會被重用,況且諸葛亮年紀輕輕,初出茅廬,並無功績,曹操不會把他當一回事。

總之, 諸葛亮這樣選擇有他的道理,這叫做“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況且劉備也算是一個明主。





幻境影射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解讀: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將劉備這個“備胎”轉化成正式的原因;

話說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大概有20來歲,根據諸葛亮的家室,再根據諸葛亮的哥哥的實際情況,也許諸葛亮的哥哥都給他安排好了直接到東吳上班的工作了,也許家裡已經給安排好去曹丞相府中做官了,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去輔佐,從上面的推測我們大概知道了此時的諸葛亮的個什麼狀態了:諸葛氏不存在沒官坐的情況,諸葛亮比他哥哥的才能高出好多,諸葛亮此時年輕,諸葛亮有自己的主管判斷;

然後我們著重提下“三顧茅廬”這個典故,諸葛亮輔助劉備完全是意外原因,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意外而造就了千古流傳;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還是屈居人下的,劉備雖然有著豐富的經歷,從黃巢到投奔劉表這麼些年,積攢下的實力大概和曹操的一角都不如,從謀臣到武將,再到兵馬,基本上是全面碾壓,也許劉備屬於諸葛亮的很多排後“備胎”之一;

再然後,我們來分析下地理位置的好處,現在北京一套房大概能賣三四線城市十套房了,當時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恰恰離劉備近,這裡的我們可以用“近水樓臺先得月”來形容,整整三次,讓諸葛亮更加全面的認識到了劉備屬於一個什麼樣的人,再加上“上趕著”和“被上趕著”完全不同的體驗,我想就是在此時,諸葛亮將劉備的備胎直接轉正,捨去了去曹操那邊的決定,而不是之前早就已經決定輔助劉備的;

所以,最後只能說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劉備的蜀漢帝業,以及諸葛亮的丞相理想。


2020史話史說


有人說,諸葛亮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是因為曹操收下人才濟濟,他去了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也有人說,諸葛亮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是因為他們幾個兄弟商量好了,大家一人去一個地方,諸葛誕去魏國,諸葛瑾去吳國,而諸葛亮去蜀國,這樣可以分散風險。所謂“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我認為,諸葛亮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或許和上面說的有些關係,但是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因為他自身的理想和抱負有關。

諸葛亮的理想是什麼?那就是要匡扶漢室、興復中原。

所以年輕時候的諸葛亮,常常把自己當做管仲、樂毅。管仲是一代名相,而樂毅是一代名將,對諸葛亮來說,安定的時候,就像管仲一樣,輔佐英主,稱霸中原,同時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尊王攘夷,維護天子的正統;同時,在國家多難的時候,還可以像名將樂毅一樣,征戰攻伐,無所不取;同時,諸葛亮還常常唱著“梁父吟”,感嘆像晏子這樣以有智謀能籌劃的名相,不能夠為國家惜取人才,各盡其用。

這些,都是諸葛亮想要有所施展,為漢室的匡扶和富強做出一番作為的表現。

在諸葛亮的嚴重,曹操不是匡扶漢室的。因為當初聯吳抗曹的時候,諸葛亮就說過,曹操是“家天子以令諸侯”的人。而縱觀當時天下的群雄,袁紹、袁術等兄弟,都是有野心,只想著擴張地盤的人,東吳的孫策父子,成長於江東蠻夷之地,根本就沒有漢室正統的理念;而劉表、劉璋這些漢室宗親,則是沒有什麼宏圖大志的人。

劉備和劉表、劉璋這些漢室宗親不一樣,他雖然一生顛沛流離,沒有自己的地盤,可是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漢高祖劉邦的氣概,是曹操唯一認可的英雄。而且劉備自己自稱是為了匡扶漢室而來的,甚至還和董承等人,一起策劃了“衣帶詔”事件,為的就是挽救漢獻帝劉協於危難之間。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之中,諸葛亮也談到,劉備和諸葛亮每每談到漢靈帝、漢桓帝的時候,未嘗不是嘆息痛恨,這是因為親賢臣遠小人這種事情,可以讓漢室興隆,而親小人遠賢臣則會讓漢室頹廢。漢室興隆,劉備就覺得開心,漢室頹廢,劉備就覺得嘆息。

而諸葛亮自己,在劉備過世之後,以一人的力量,扛起的蜀漢復興的大旗,在三國之中最為偏狹,人口、資源、人才等等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矢志北伐,奮爭至死,這些都是因為諸葛亮心中匡扶漢室,興復中原的理想和抱負。

所以,這或許才是諸葛亮選擇劉備,而不選擇曹操最主要的原因吧。


文士野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作為君主,而不是當時最有權力,最厲害的曹操呢?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對這件事有懷疑,同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沒有一個有權威的解釋。不過,最受人同意的還是說,曹操有權有勢,自己也非常有能力,所以吸引了好多有才能的人。當時諸葛亮一直處在深山之中,剛從自己的屋子裡走出來,這樣的狀態,和曹操身邊那些死心塌地,有才華的人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他也很難發展的很好,所以也引起不了曹操的注意,就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與此同時,劉備那時候還很弱小的,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比,自己也沒有得力助手。要說作為出謀劃策的人徐庶的話,勉強算上一個。但是此人沒有定力,見風使舵,於是也叛變,追隨了曹操。還有一方勢力就是東吳孫權了,這邊可以與曹操抗衡一下,有點實力,也是人才很多的地方。所以,相比之下,劉備是最適合他的,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劉備作為漢朝的皇室後代,諸葛亮確實應該追隨他,可以受到其重用,成為厲害的人物。

這樣的說法不能說錯,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是這麼認為的人大多是不真實瞭解諸葛亮的。諸葛亮為人忠誠,有智慧,有開闊的胸襟,不會因為自己的發展,從而盲目選擇的。因為劉備的弱小,在當時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諸葛亮沒有理由去追隨他。所以最終的結果,沒有選擇曹操是有其他原因的!說到這,就要說說曹嵩這個人,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但他就是大名鼎鼎曹操的父親。而曹松的養父又是一個厲害的不得了的人物,就是曹騰。曹騰在當時的地位很高,有很大的權力,雖是一個宦官,但是不可小看此人。

董卓在確立了自己的權勢以後,自己非常自大,想要造反,曹操當時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兵力和董卓對抗。就這樣,曹操作為正派的人物,慢慢穩定下來,也有了足夠的勢力。這樣的曹操此時也沒有忘掉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決定讓他們倆和自己一起努力,佔據為王,一起享受。但是發生了點意外他倆在去的路上,遇到不幸,被人殺害。不過這個說法有待考察,因為曹嵩的死因也是個未知,一種說法是曹操在戰鬥中多次攻打徐州這一要地,所以也結下了仇人,就是徐州的太守陶謙,此人為了報仇聽到消息,於是派人殺了曹操的父親,來宣洩自己的憤怒。

還有一個說法是,陶謙不是那麼想的,沒有想著殺人報仇,而且出於其他原因,還派人保護他們。但是最主要的事被派出去的士兵,看到了曹嵩的錢財很多,於是想殺人搶奪他們的財產。

這兩種說法,不管真實原因是啥,都和徐州的太守有關係。後面曹操再次攻打徐州也有了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的說法。這樣還不行,曹操心狠手辣,殺光了周圍的人也不解恨。不巧的是諸葛亮小時候就生活在徐州附近,經歷了自己的故鄉被外人佔領,甚至殘忍的殺害自己的親人,對於這樣的曹操,諸葛亮肯定不會忘掉這些從而選擇投靠曹操了。




中外歷史百匯


諸葛亮為何不選擇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而選擇劉備,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將無數,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門望族,有著深厚的背景,大多通過其他官員舉薦或者本身就是大官,從而被曹操徵用。比如荀彧,他的父親是濟南相,叔父荀爽則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諸葛亮是確確實實的布衣,在南京隴畝之間耕作,無人知曉,名氣不顯於外,當時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數幾個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會主動招募於他。

何況諸葛亮年輕時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所以做事低調,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他更加不會主動去曹操那求職。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就在諸葛亮過著歸隱生活的時候,劉備發現了他。實際上如果沒有徐庶的推薦,劉備也不會知道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諸葛亮極少數的幾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諸葛亮的才智,極力推薦給劉備,而劉備又非常信任徐庶,對於布衣之身的諸葛亮也沒有絲毫的輕視,所以才有了三顧茅廬的千古美談。

那麼,又是什麼打動了諸葛亮,讓他願意到劉備麾下當謀士呢?最重要的還是諸葛亮拋出了《隆中對》這一戰略,深深打動了劉備的心,這是諸葛亮畢生的抱負,與劉備的心願相契合,後來劉備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政治路線,所以諸葛亮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劉備和諸葛亮是患難之交。兩人剛開始屢屢敗北於曹操,幾乎被剿滅,這種患難之間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諸葛亮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這段苦難時光,劉備對諸葛亮尊重備至,關羽、張飛曾經對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滿,劉備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兩個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見他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終生難忘。

而諸葛亮不會跟隨曹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他的《後出師表》中也可看到些許端倪。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諸葛亮比曹操小26歲,所以諸葛亮出山之時,曹操已經大權在握,衣帶詔事件也已經發生,漢天子與曹操已成對立狀態。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針,是站在漢王朝一邊的正義代表,是維護漢室的正統所在,很多謀士和猛將都是那時候投奔他的,這其中有部分是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為了漢天子。可是衣帶詔事件發生後,天子與曹操徹底決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脅天子的權臣,稱之為曹賊的人越來越多。

諸葛亮心中還是保持著漢室為正統的思維,以他的出山時間來看,當時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認為曹操是漢賊,而劉備頂著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銜,顯然是興復漢室的最佳選擇。

綜上,諸葛亮輔佐劉備是必然的選擇,而是絕不可能輔佐曹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