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上知道甄嬛與果郡王的情誼後,殺死果郡王而並未處罰甄嬛?

柵欄間隙偷窺你666


《甄嬛傳》皇帝知道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後,決心除掉自己的親弟弟果郡王。更沒想到的是,他殘忍到借甄嬛的手,讓甄嬛親手毒死了自己心愛的人。



那麼皇上為什麼不除去甄嬛呢?

劇中最後:皇帝命令夏刈查獲多封允禮與玉隱的信件,每封信件最後,都會提到甄嬛。皇帝明白了允禮的用意,下決心除去果郡王。




其一:皇上心裡還愛著甄嬛,他不忍心

自從甄嬛進宮後,由於自己的長得和純元皇后特別像。得到了皇上的極大恩寵。此後兩人的感情也是非常的好。況且甄嬛為他生兒育女,又成了熹貴妃。皇后倒臺後,沒人掌管後宮。從這些因素來看,皇上留著甄嬛是為了自己有個依靠,為了顧全大局考慮。

其二:皇上的心裡:始終不敢相信甄嬛“紅杏出牆”。

皇上自始至終都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果郡王自己的一廂情願。不管是甄嬛私通果郡王有了孩子也好,還是二人誰先動情也好, 皇上的心裡都認為甄嬛是無辜的,一直覺得甄嬛對他有感情。認為是果果單相思覬覦皇嫂。 都是果郡王的錯!

其三:皇上作為一國之君,在封建社會,皇家的臉面最重要。

如果他下決心除去果郡王和甄嬛兩個人。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弟弟有私情通姦,說出去,肯定會讓天下百姓,文武百官恥笑。讓皇上一無是處,在宮中丟盡老臉。殺了妻子弟弟,等於是讓別人看自家的笑話。所以他單單隻除去果郡王,讓別人都誤認為是果郡王勾引了甄嬛。也能說得過去。



其四:皇上的內心無比的殘忍狠毒,利用此舉報復甄嬛,讓她知道背叛自己的男人是什麼滋味



他用甄嬛的手除去她自己心愛的果郡王,是為了報復甄嬛。讓她知道失去自己最愛的人是多麼的痛苦,讓她這一輩子都受盡折磨,讓甄嬛這輩子都別想好過!

作為一代帝王,皇上竟然為了一個女人毒殺自己的親弟弟,真是毀滅了人性。正所謂惡人有惡報,皇上雖然借自己女人的手殺了親弟弟,一時洩了憤。但是導致後來的葉瀾依與甄嬛合作毒死了皇上自己,真可謂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局高過一局”。


原創不易,謝謝觀看我的文章。有不同觀點可以留言。十分感謝!


影視劇小哥


皇上知道甄嬛與果郡王的情誼後,殺死果郡王而並未處罰甄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無論是在摩格嘴裡,還是在甄嬛、果郡王嘴裡,甚至在蘇培盛嘴裡,都是表明果郡王愛慕甄嬛,而甄嬛並未有什麼出格之舉,沒有真憑實據,皇上不好處置;

2.皇上還是對甄嬛有情的,無論這份情是真的情,還是對甄嬛的愧疚,抑或是對甄嬛為自己生了幾個孩子的份上,所以皇上不忍心處死甄嬛;

3.嫂子跟小叔子有私情,這是屬於皇家醜聞,為了很好的處理這件事,他給了甄嬛機會,讓甄嬛去毒死果郡王,甚至留了後手,讓夏乂等在外面,如果不是甄嬛出來,就立刻把果郡王殺死,如果是兩個人都出來,就一塊處死,所以殺果郡王是皇帝肯定要做的事,只是這件事加快了速度,而甄嬛,一個女人而已,況且當時宮中的情形是需要甄嬛的。

4.皇上臨死時,希望甄嬛再叫他一聲四郎,他一直以為甄嬛是愛他的,所以不忍心對甄嬛下手;


八卦小蝸牛


看過這部劇的朋友相信對果郡王被毒死的場景一定是印象深刻。甄嬛被皇上下令去桐花臺給果郡王送毒酒,本想自己替果郡王喝下毒酒去死,果郡王卻藉口讓甄嬛關窗,趁機調換了酒杯,自己喝下毒酒死去,為了保護甄嬛,最終搭上自己性命



那麼為什麼皇帝知道了甄嬛和果郡王的情意,卻只殺果郡王沒有動甄嬛呢?其實是因為這麼幾個原因

1.果郡王對甄嬛有情已經坐實,甄嬛對果郡王是否有情皇上並不知道



甄嬛和親準葛爾,果郡王不顧一切的去帶兵救他,就已經看出了他對甄嬛的情意,這才有了之後的三年戍邊生涯。而果郡王給玉隱的信中,也都問熹貴妃安,更是顯得對甄嬛特別關心。別說皇上,就是我們普通人也看出他對甄嬛的情意。



可是甄嬛對果郡王,卻從未在皇上面前表現出一點情意的意思,可以說是做的滴水不漏。因此皇上沒法確定甄嬛對果郡王是否有情,也就沒證據下手

2.果郡王被毒死,皇上對甄嬛的試探通過,因此未殺她



果郡王死後,甄嬛自己走出了屋子,馬上就被加封,位同副後。但同時我們也得知,皇上對甄嬛還是存了疑影的。吩咐手下若是甄嬛和果郡王一起出來,則要殺死兩個人,若是果郡王自己出來也要殺。



這說明其實皇上對甄嬛不是沒有懷疑,也不是沒動殺心,只是沒有證據,有所疑惑,才設這麼個局,想看甄嬛的反應。若真是甄嬛對果郡王有情,她一定下不去手殺果郡王。誰知果郡王來了這麼一手,使他和甄嬛的私情徹底沒了證據,因此皇上才沒動手殺甄嬛

3.對甄嬛的情意和孩子的牽絆讓皇上不忍動手



其實皇上那天不管派不派甄嬛去毒死果郡王,他都是不會再讓果郡王活到天亮的。果郡王覬覦皇嫂在前,駐守邊關人氣太高,功高震主在後。多疑的雍正是不會留他性命威脅自己統治的。但他對甄嬛內心還是有喜歡的,並不只是純元替身,所以不忍下手。加上還有幾個孩子,甄嬛死了他們無人照顧,而朧月也是極力勸說皇上放過甄嬛。



就在皇上心理鬆動後,蘇培盛神補刀說這件事其實不能怪熹貴妃,坐實了果郡王是單相思,而甄嬛只是被連累的。雍正聽了這些,就放下了要殺甄嬛的想法

可誰知雍正不殺甄嬛了,痛失所愛的甄嬛卻從此下了決心要殺掉雍正,跟葉瀾依聯手,最終毒死皇上,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萌萌小笑笑


寧靜致遠話娛樂來回答:

《甄嬛傳》中,皇上對甄嬛與果郡王兩人是否有私情,展開了一系列的試探與調查。

皇上利用摩格和親,把甄嬛關了禁閉,然後放出話去說同意和親,並且馬上就送走,果郡王性情中人,居然不知有詐,然後急匆匆的帶兵去追趕摩格的隊伍,完全暴露了他對甄嬛的真情,還在自領戍守邊關時又忍不住對甄嬛的思念,每一封信在信末都不忘加上一句:熹貴妃安。



那麼既然兩人有私情,為何只殺果郡王,而留下甄嬛呢?

一、皇上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想殺誰,想留誰,都由著他自己的心思。

要殺果郡王主要是因為果郡王是男的,有可能奪取他的皇位,因為愛一個人可以為他做一切的事情,哪怕以前他是一個事事聽從皇上的臣民。

為了真愛,可以戍守邊關三年,為了真愛,還有可能做出更出格的事,那就是皇上屁股底下的寶座。

劇中皇上也親自說:“你為了她在邊關吹了三年的冷風,將來也可能為了她,要了朕的江山社稷,到底與他有沒有苟且之事?”



果郡王答道:一切都是臣的錯!然後裝醉,不再言語。於是,皇上果斷的要甄嬛親自動手去毒殺果郡王。

二、甄嬛親自毒殺了果郡王,洗清了自己的嫌疑,皇上只能信守承諾不殺甄嬛。

當甄嬛獨自一人從桐花臺出來,報告果郡王已死的消息,洗清了自己對果郡王有私情的嫌疑,皇上就已經派人來到桐花臺前宣佈甄嬛為皇貴妃,位同副後,兌現自己的承諾。



但是皇上並不知道甄嬛能夠活著出來,完全是果郡王一手促成的,他識破甄嬛欲替他去死之舉,把毒酒換給自己,甘願死在心愛之人手中,而這些並不是甄嬛心之所願。

因為他知道皇上不會讓他活著走出桐花臺,他必死無疑。所以臨終前交代甄嬛好好保護自己。

皇上看到結局,雖對甄嬛還有疑慮,但果郡王已亡,情敵、隱患已除,皇上只能信守承諾不殺甄嬛。

三、朧月用親情勸說皇上,蘇培盛的助力為甄嬛洗清嫌疑。



朧月公主在父皇身邊背誦的《孟子.盡心上》的語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正在提醒勸導皇上要對額娘好,讓自己父母雙全。

皇上多少有些觸動,畢竟幾個孩子還小,需要母親照看。

再加上蘇培盛在旁幫腔:這確實不關娘娘的事。郎有情,妾無意。

自然指果郡王對甄嬛有私情,而甄嬛完全是被動的,對果郡王沒有私情。



既然甄嬛對果郡王沒有私情,而且又有女兒朧月,還有六阿哥和靈犀需要甄嬛照顧,皇上便暫時打消了除去甄嬛的想法。

四、皇上自己心裡始終有甄嬛的一席之地。

皇上雖然把甄嬛當做純元的替身,但皇上從甄嬛入宮,到杏花微雨一起盪鞦韆,談詩論畫,四郎相稱,平常夫妻婚房,御賜錦鞋,打雷下雨天在華妃宮中還不忘跑去碎玉軒等等,兩人生活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無不可以看出皇上對甄嬛是有情的。



皇上心中有一個角落是屬於甄嬛的,不僅因為她像純元,還因為她的性情,讓皇上難以忘懷。

甄嬛自請出宮去修行後,皇上生病,嘴裡叫的都是嬛嬛。 甄嬛在凌雲峰懷孕後想回宮,只是蘇培順幾句話就把皇上引到凌雲峰,並且寵幸了甄嬛,這也是皇上認為他能給自己心愛的人最好的東西,那就是臨幸她。

皇上死前還希望甄嬛叫他一聲四郎,可見,並不是僅僅因為還長的像純元的原因,所以說到底是皇上舍不得賜死甄嬛。



由上可知,皇上要殺果郡王主要是因為他除了覬覦皇嫂的美貌,還有可能覬覦皇上的皇位,所以果郡王必死無疑。

而甄嬛卻因為她沒有真憑實據落在皇上的手裡,又真正的毒殺了果郡王,替皇上除去了隱患,而且又有女兒朧月和蘇培盛的幫腔,加上皇上心裡捨不得她,所以便有幸地生存下來。



皇上到死才知道自己下令殺了果郡王,傷透了甄嬛的心,甄嬛為了替果郡王報仇血恨,居然狠毒的聯手寧嬪,一個用毒,一個用話刺激皇上,讓他提前領“飯盒”,而他一時心軟,沒有殺甄嬛,卻笑到了最後,成了皇太后!


寧靜致遠話娛樂


皇上知道了甄嬛與果郡王的情誼,只殺死了果郡王,而並未罰甄嬛,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皇上雖生性多疑,但因為是眾人之上,極為自信,他自信地以為甄嬛對自己並未有二意,甚至是很愛很愛自己的,而是果郡王一廂情願地示好,給甄嬛造成了困擾,所以該殺。

2、根據果郡王發對玉隱的家書,以及冒死救將被送去和親的甄嬛等諸多情節來看,他覬覦皇嫂甄嬛一事已然坐實,但皇上並沒有絕對的證據表明甄嬛對果郡王也有意。沒有根據,不必要瞎吵吵,何況這事關皇上男人尊嚴的事情,皇上自然不會主動將髒水往自己身上潑。

3、為了保全皇家的顏面。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何況他是皇上,想要查出甄嬛出軌的證據,應該並不難。但是查出來了又怎樣呢?殺了果郡王之後再殺了甄嬛,然後搞得人盡皆知?

即便甄嬛與之真的有染,我想皇上也只會默默地選擇殺死果郡王,就此平息此事。

就像瑛貴人被三阿哥調戲之事,明明是三阿哥對瑛貴人單方動情,卻害了無辜的瑛貴人慘死,在兒子和妃子之間,皇上選擇了兒子;而在甄嬛和果郡王的取捨之間,皇上會保全甄嬛,不是因為對甄嬛有多深的夫妻感情,實在是因為這綠帽子不僅是大忌啊!


天天陪伴


殺果郡王不僅是因為他與甄嬛之間的情分,不殺甄嬛也不僅是皇帝對甄嬛還心存愛意。具體從以下五方面說起 。

1、不殺甄嬛首先後援團太強大,她用瑾夕得到了蘇培盛的忠心,用朧月拴住了敬妃的心,用溫宜拉攏了端妃,這些都是她為自己攢下的人脈。這些人在她遇難的時候都貢獻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2、不殺甄嬛肯定有愛的成份。也許甄嬛在剛入宮時,皇帝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色,她長得像純元才會更青睞一些吧!甄嬛是何等的聰明,她明白“以色示君王”並不是長久之計,漸漸的,甄嬛用自己的才情,聰慧在皇帝心中有了一席之地。否則皇帝也不會因為蘇培盛的一句話就去了甘露寺呢。所以說甄嬛是以替身的身份進的宮,但卻在皇帝心中成為了第一無二的甄嬛,位置更在純元之上了。



3、皇帝當年因為甄嬛父親的事情的失察失去過甄嬛,這讓他更加的珍惜甄嬛,所以在處理果郡王一事時他更願相信甄嬛的無辜,他怕因為自己的錯誤永遠失去甄嬛。



4、還有一點就是孩子。無論何時孩子永遠是父母的之間的紐帶。甄嬛回宮後他看到了甄嬛為挽回朧月的辛酸,同時朧月的話也的確是觸動了皇帝的心。此時他們的孩子也漸漸長大,人言可畏,然道他不在乎兒女對於父親對母親所做過的事情嗎?估計他也不想讓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悲劇發生在自己兒女身上吧。



5、皇帝殺果郡王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因為他對甄嬛動情了,這一點是導火索;第二點是因為他的存在讓皇帝意識到帝王之位的威脅。這個威脅遠遠勝過他對甄嬛動的那份情的威脅。畢竟生命之憂遠遠超過一個女人。女人最多就是不忠,不會威脅他的性命,所以果郡王必死。


榴蓮嘚吧嘚


皇上知道果郡王與甄嬛的情誼以後,非常憤怒。一巴掌就扇在甄嬛臉上!

皇上他有些什麼呢?天下都是他的!

果郡王有什麼呢?一無所有,他所有的都是皇上給的。

如此懸殊,果郡王竟然敢對自己的女人動情?果郡王不死,皇上豈不是很沒面子?

那麼為何甄嬛沒死,反而得了協理六宮權賞賜呢?



熹貴妃安?只是果郡王覬覦自己的皇嫂

皇上疑心果郡王與甄嬛的私情,從果郡王領兵去救甄嬛開始。皇上對果郡王已經起了殺心了。

後來血滴子夏刈查到了果郡王寫給玉隱的家書。每一封家書後面都有“熹貴妃安”,如此做實了果郡王對甄嬛的私情。

皇上非常憤怒,招來甄嬛,甄嬛給皇上擦汗的時候,皇上一巴掌就扇過去了。

問甄嬛果郡王要回來了,她高興了吧?甄嬛說,要高興也是為了玉隱高興。短短的對話以後,皇上讓甄嬛單獨去見果郡王,用毒酒毒死他。

在皇上眼裡,是果郡王對甄嬛覬覦之心,他不該覬覦自己的皇嫂。而同是生在帝王家的果郡王,早就明白了皇上的心思。

所以在與皇上喝酒的時候,把一切都攬在了自己身上。以為一切都過去,誰知道家書被發現。

於是,果郡王死了,甄嬛一人出來了。按照旨意,若是熹貴妃一人出來,賜協理六宮權,若兩人出來或者其他人出來了,格殺勿論。



皇上對甄嬛,早已經不是因為她像純元了

皇上不疑心甄嬛有情嗎?他也有。一是沒有證據坐實,二是皇上對甄嬛的情早已經不是因為她長得像純元。

那一巴掌,是皇上第一次打甄嬛。也是這一巴掌,讓甄嬛沒有被賜死。

皇上覺得很憤怒,把親弟弟都賜死了。當然了,如同皇上所說的一樣,從他和皇額娘決定開始爭皇位的時候,早就沒有了什麼親兄弟。

但是當皇上一巴掌扇到甄嬛臉上時,所有對甄嬛的憤怒已經在那一巴掌上了。他下不了心,甄嬛在他心裡已經很重要了。

皇上曾經說,朕就這麼原諒她了。其實,從他心裡來說,甄嬛早就佔據了重要位置。再者,他也沒有證據證明甄嬛有錯。




甄嬛生下了龍鳳胎,於社稷有功

甄嬛回宮,生下了龍鳳胎,這也是有功於社稷!

在皇后嚴厲的手段之下,沒有幾個嬪妃能夠生下孩子。甄嬛一生就是雙胞胎,所以更加有功!

龍鳳胎,龍鳳呈祥的意思。甄嬛也是因為這個被封為貴妃的。熹貴妃,無怨無悔被賜死了,或者突然暴斃了,皇上該以何罪處置呢?



毒死了果郡王也是斷了甄嬛的念想,也讓甄嬛知道他待她的心

皇上無情,也很無奈。很多事情,牽一髮而動全身。

毒酒賜死,為何偏偏讓甄嬛去?這是試探甄嬛對果郡王有沒有情,也是斷了甄嬛的念想。

儘管皇上沒落實,但也怕萬一甄嬛有想法呢?如果甄嬛毒死了果郡王,那甄嬛應該沒有情,如果有,他死了,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當然了,皇上也要讓甄嬛知道:即便如此,我都如此待你,皇恩浩蕩,寵愛有加。

但是之後一段時間,皇上與甄嬛關係都不好。

所以,處決了果郡王,而未處罰甄嬛。


無心浪味仙


皇上知曉兩人有私情之後,殺果郡王赦免甄嬛,一方面是內外有別,一方面是考慮甄嬛的身份,也有顧及甄嬛與自己孩子的心思。

首先說內外有別。

果郡王帶領府兵出京救人就是違反規矩的行為。作為全國軍事最高統領人,皇上沒有下達命令之前,果郡王自作主張就是擅動抗旨。果郡王很聰明地將功勞歸於後面趕來的蘇培盛,而且公開上書請罪,以戴罪之身自我放逐遠離京城,為自己換取了短暫的安全。但是,隨著後來功勳日盛,進一步在軍方的威望影響到帝王的權威,皇上又舊事重提,借他回京述職之際,下達了殺死果郡王的旨意。對外可以用擁兵自重的由頭來警示宗親不得在軍事上輕舉妄動,殺雞儆猴震懾其他親王不得沾染軍事。最起碼,可以掩蓋果郡王與甄嬛有私情的真實意圖!

再說甄嬛,當時已是三位皇子公主的母親,統領六宮位同副後,貿然將其處死,不僅僅會因為突然間造成的權力真空而使得後宮混亂。之前六皇子就因被質疑血統而驚動大臣以及皇室宗親,如果甄嬛突然死亡,當年的血統論很可能被重新提及,這樣的傳言會直接牽涉到皇室血脈是否純潔,進而影響皇上的威信。如此貿然處置甄嬛,反而引起內宮的一系列變動,很可能進一步驚動宗親大臣,讓外人猜測真實目的。心機深沉如皇上,必然會忍下一時,留到日後慢慢處置。

況且,甄家三姐妹還有一位側福晉,一位嫡福晉,這兩姐妹在親王親眷裡聲望不低。皇上要處置甄嬛,也必須顧忌其求之不得心心念唸的玉嬈的處境。畢竟他還是對玉嬈有情,之後發覺六皇子和果郡王的兒子面貌相似,也礙於玉嬈在跟前才強壓著沒有當時發作。

而甄嬛,幾十年朝夕相處,早已經瞭解皇上的心思。於是,利用皇上不能太急於動她的時間差,請出母親雲衣蘿,和三妹甄玉嬈一同面聖求情。用與純元皇后面容最為相似的母親勾起皇上的思慕之情,為自己求得了最後的生機,保住了自己和孩子們的性命!


巴塞電影


甄嬛為流病重的父親和查允禮的意外,借蘇培盛的幫助設計與皇上偶遇,又利用腹中允禮的孩子欺騙皇上,終於鸞鳳歸巢了。回宮是那樣大陣仗,又封熹妃,又重修永壽宮賜椒房榮寵,生下雙生子後更是封為貴妃。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打到皇后這個最大的對手後,本來就可以位同副後,享盡榮寵的,沒想到因為準葛爾的摩格可汗,暴露了甄嬛與果郡王的非同關係,讓皇上動了殺心。

明明是兩個人的錯,為什麼只賜死果郡王而放了甄嬛?這其中很多的原因!

第一,皇上對甄嬛動了真心,不捨殺

如果說甄嬛出宮前皇上把她當作宛宛類卿,那回宮後,皇上是把她當真實的甄嬛來愛的。皇上抹掉了之前所有的痕跡就是為了讓甄嬛完完全全當自己,皇上與甄嬛重新開始。對甄嬛動了真心的皇上就有了不捨之心。

第二,沒有直接證據是反映兩情相悅

直接人證摩格反水,矢口否定兩人有私情;與當事人甄嬛對質,大呼冤枉,什麼都不知道;從信件中也只看出果郡王對甄嬛一往情深,甄嬛毫無半點回應。所有的證據都是表明是果郡王有覬覦黃嫂之心,甄嬛沒有任何出軌背叛之心。

第三,有兩位神助攻的勸導

一個是蘇培盛。

皇上左右為難要不要處置二人時候,便問蘇培盛怎麼看?蘇培盛自從與槿汐好上,就成了甄嬛的人,自然幫甄嬛說話。“皇上,恕奴才說句不該說的話,這件事不幹熹貴妃事啊”。是果郡王的錯,他覬覦皇妃大逆不道。但是這件事情也不能正面去降罪果郡王,還要嘉獎果郡王,以體現皇上的大度。皇上,果郡王他不敢悖逆皇上的。把果郡王支到邊疆去,省的皇上見到了生氣。”當地是服侍皇上幾十年的老人了,最懂皇上的心,簡簡單單幾句話就點醒了皇上。救了甄嬛同時也救了果郡王,讓果郡王也不會多活幾年。


另一位就是朧月。

朧月小小年紀但聰明早慧,好多天沒見額娘知道出了大事,小心翼翼的,先是表現出一副憂傷的神情,告訴皇上:“弘曕、靈犀許久不見額娘,想的辛苦!最近額娘病重,朧月一不能解弟妹思母之痛,二不能在額娘床前盡孝道,所以難過。後又說:“女兒昨日讀《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具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於愧於天,俯不祚於人,二樂也;的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朧月願意做君子,孝順好皇阿瑪和額娘。”畢竟當時皇上還是比較相信是果郡王單戀甄嬛,雙生子還是他自己的孩子,朧月說的這翻話讓皇帝很是動容,為了孩子有生母,不忍心下手賜死。


第四,為了皇家顏面,他想到了更好的方式

皇上再無情,他也會顧及自己的顏面,顧及皇家顏面。倘若真的處死兩人,不是告訴別人她二人確確實實有姦情,自己的的確確被戴綠帽子了嗎?所以皇上不會這麼傻,讓自己成為笑柄。比起讓他們雙雙赴死,讓甄嬛親手殺了果郡王才是最痛苦的最折磨人的方式。
這就是皇上為什麼殺了果郡王卻放過甄嬛的原因!有不忍,更有惡毒!

歡迎關注我,帶你跟著甄嬛走進雍正王朝,看盡後宮的紛繁複雜、爾虞我詐!


姒莞萱


身為帝王,可以殺任何人,但皇帝不會隨便殺人,因為他要顧及自己的名聲和皇家的顏面,排在最後的才是個人感情。

在這個維度看,果郡王早晚是要死的,果郡王很優秀,生母又得寵,先帝死後,果郡王一直裝作閒散王爺,不問政事,才一直活了下來。但是皇帝屢次試探,比如在對敦親王和年羹堯下手的時候讓果郡王去截下密報,明裡暗裡的強調背叛皇帝的下場。兩個人一起在圓明園比試射箭的時候,果郡王箭術精良,皇帝提起是先帝親自教學果郡王的,果郡王趕緊說先帝寵溺讓自己成為廢人,而皇帝才是大清正主。

總之,皇帝多次試探,果郡王也表現的很好,但到甄嬛這件事上,果郡王沒有穩住。其實從果郡王去華妃宮裡救甄嬛的時候,槿汐姑姑就有這樣的擔心,所以事後特別問蘇培盛說皇帝有沒有在意果郡王的做法。當時皇帝心繫甄嬛安慰,沒有多想。

再後面,摩格可汗求取甄嬛,果郡王等在殿外,一時心急衝進去,後來又領兵出關,算是坐實了對甄嬛有意。皇帝卻並沒有殺他,而是明獎實罰,讓果郡王駐守邊關。

真正讓皇帝動殺心的是兩件事,一是果郡王駐守邊疆成績顯著,頗得愛戴,皇帝認為他收買人心;果郡王上書請求重開互市,皇帝覺得他插手政事。以上兩方面讓皇帝認為果郡王對自己構成權力上的威脅。另一個方面就是果郡王心心念念甄嬛,覬覦皇帝的女人,既是讓皇帝作為男人生氣,更讓皇帝覺得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到了挑戰。

綜上所述,果郡王必須死,甄嬛只是一個矛盾激化點。而甄嬛可以不死,因為以上所有證據都不能證明甄嬛也對果郡王有感情,而且甄嬛幫助皇帝除掉果郡王(雖然甄嬛內心很痛苦,但結果就是果郡王暴斃),解決了這個棘手的麻煩。另外皇后犯錯,六宮無主,皇帝需要一個得力的人管家,甄嬛是個好人選,況且還生了孩子,兩個人還是有感情的。再者,除掉甄嬛,皇帝的顏面可能掛不住,總不能讓大家都知道皇帝被人帶了綠帽子吧。

所以從大局考慮,果郡王死,甄嬛生,是必然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