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同身受」?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

在想要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前,我們先來更全面地認識一下這個詞語吧。

在心理諮詢中,與「感同身受」最接近的可能是「共情」的過程。「共情」是人本主義治療的核心概念,也是逐步發展完善的一門技術,裡面包含著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人能夠在關係中成長與療愈的信任。說基礎很基礎,說難也難。

在開始之前,從1-10給自己打個分,覺得你現在對它的認識度是幾分?你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有幾分?10是非常好,或是我非常可以共感;1是不好,我幾乎感覺不到別人的感覺。

讀完以後,你可以再給自己打個分,看有沒有什麼變化,再想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01 清空自己的參考架構,懸擱自己的價值觀,進入對方的參考架構

「共情」意味著,諮詢師不懈地努力與來訪者的內在心理狀態保持同步。在整個過程中,諮詢師和來訪者同甘共苦。從建立關係的那一刻起,努力從來訪者的耳目去聽、去看、去感受,陪伴來訪者漫步於他的經驗裡。

而且,心理諮詢的“感同身受”本身並不是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讓來訪者通過被理解和被共情,

可以更理解自己、自我同理與接納的空間


為了達成感同身受的狀態,縱使人人都有一套獨特的思考、感受與行動原則,諮詢師還是得首先將自己的這套方式「懸擱」一旁,而選擇將身心「貫注」在來訪者的心理世界裡。

這意味著,你優先關注這件事在Ta心裡激盪起了什麼漣漪。


來訪者:「你今天心不在焉誒。」諮詢師甲:「沒有,我今天只是有點累…… 」

(1、當ta說出這句話,ta可能觀察到了一些行為表現,心裡也有一些感受,諮詢師的反應是否認ta的猜測,錯過了與ta核對此時此刻感受的機會。2、語氣中的無奈可能讓來訪者感受到壓力,似乎提出來討論代表自己不夠體諒諮詢師。3、在真誠一致度上還可以更好的。)諮詢師乙:如果真的有些片刻感覺恍惚,其實諮詢師可以承認這一點,「我今天的確是有點累,抱歉」但還是著重在反映與探索當事人對此的心情,「你提出來很棒。你好像覺得我沒有專心聽你講話,有點生氣……?」(better)


也可以用很簡單的非言語同步+複述關鍵詞的方式,傳遞關注、理解以及加深對方和自己情緒的體會:

來訪者:「我覺得好像自己沒做錯什麼事情,但我仍然感覺有點慌,有點怕。」諮詢師:「有點慌,有點怕?(儘量維持和來訪者相近的語調但適當加強)」來訪者:「就是我感覺好像他們會因此討厭我,哪怕我沒有做錯什麼事情。」


你也可以嘗試關注對方的非言語信息,並且在心裡形成一個關於TA的獨特手冊,指引你更快速地get他的狀態,理解這個人獨一無二的感受模式,譬如:

  • 小張的那種捏手的動作,代表他很亢奮,而且是正面的
  • 小蔣露出那個表情和眼神,代表他非常憤怒
  • 小王特別失望的時候,語氣反而會特別平靜輕柔
  • 小東話變少的時候,說明他可能生氣了,或是非常的沮喪。


02 誰在你面前,誰才是優先需要被感同身受的人

B:「我昨天接到A的電話,A說她的弟弟破產了,要問我借錢。」

這裡面有三個人,B、A、A的弟弟。

如果是諮詢師,第一個回應的通常最好是在面前的人,也就是B本人的心情。如果你看到B的表情很吃驚,你可以反饋B的驚訝;如果你看到B面露難色,你可以反饋B對此好像感到為難;如果你看到B居然嘴角微微上揚…… (可達鴨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jpg)若你剛好知道B和A/A的弟弟的關係,再加上B表達時透露出的態度和語氣,你當然就可以作出更大膽但不過分的同理猜測:「A的弟弟曾經那樣對你……你會不會其實聽說時,心裡還有些痛快?」抑或是「A突然來聯絡你,你的心情可能挺複雜的吧?(看到來訪者若有所思)好像你原本還有一些別的期待?」

而至於A的困境、A的弟弟遭遇了什麼,如果重要的、會影響你理解B的信息,B聽完你的同理猜測,大多時候會主動再補充告知你的。


03 感同身受≠「如果我是你,我會感覺到……」

一段感同身受的旅途中,諮詢師常常可以體會到個案是如何經歷著他所提到的事件,這並不僅僅是在「思考」來訪者會怎麼想,或是「假設」如果是諮詢師本人遇上了可能是什麼感覺,而是不由自主且真誠一致地,在個案低眉垂肩訴說亡妻時,與他一起紅了眼眶;在個案說出故事轉折的瞬間,同步地,禁不住張開嘴瞪大眼感覺驚喜的神情;


這裡面分為兩類,一類叫做:

1) 「自我共鳴」,也就是當你聽到對方說的話,你聯想到了自己的經驗,被引發是自己的東西

譬如:當對方在考慮被劈腿是否要分手時,你想到的是自己的伴侶或曾經的經歷,從而給出了反饋:哎,真的好糾結…… / 天啊,不可原諒。


2) 另一類則更為接近「感同身受」的意思,即,你和他人有共鳴,有通感。你接收到的主要是來自對方的感受,而非自己的。並且你想辦法把這種接收到的感受像鏡子一樣如實呈現映給對方。這底下又分為兩類,研究者 Schmid 和 Mearns (2006)把它們稱作:


1.一致性同理:諮詢師儘可能準確地描述來訪者所表達的經驗。

來訪者:「我其實很生氣,可是當TA指責我不要咄咄逼人的時候,我又多了一些愧疚的感覺。」諮詢師:「你很憤怒,可是TA的指責,讓這種憤怒又蒙上了一些愧疚,好像無法好好地生氣了……」來訪者:「是的,我覺得好像讓我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很羞愧。」


2.補充性同理(深層同理):諮詢師能夠在反應來訪者當前的感受體驗時,再加上對於來訪者未用語言表達,出於來訪者意識邊界的感受和體驗

。也和我們常說的「深層同理」比較接近。諮詢師對來訪者的理解可能部分地超過了來訪在那一刻對自己的覺知水平。


例子一

來訪者:「真的好煩哦…… 他怎麼會這樣子啊。為什麼可以那麼樂觀,我都不敢和他表白,真的和我好不一樣哦。唉,好煩哦…… 」諮詢師:「(留意到語言是責備的,但語氣是開心的)你好像有點在嬌嗔呀。來訪者:「哈哈哈哈,真的嗎!啊!(尖叫~)我有嗎(捂臉大笑~)…… 好害羞哦。」諮詢師:(留意來訪的表情,似乎開始一點點流露內心的喜悅時)好像你心裡其實挺開心的,他可以這麼樂觀、堅定相信你們感情能成功,又有點無所適從,覺得不知道如何回應。


例子二

來訪者:「她就超級無敵在意我怎麼可以說那句話,我怎麼解釋都沒有用。」諮詢師:「(看見對方微微皺眉,面露擔憂,肩膀下垂)我留意到你現在看起來很氣餒,很沮喪,無力,好像怎麼努力解釋都安撫不了她…… 也許你也很挫敗。」來訪者:「(停頓)嗯。我覺得我好像總是沒有辦法讓她開心起來……」諮詢師:「你很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得到。(注意到來訪者對關係的狀態有所擔心)好像她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你甚至有點擔心……你有在擔心什麼嗎?」來訪者:「(停頓)…… 嗯。我和她好像到了一個瓶頸階段,我有時候真的感覺她很不理解我,好像我們之間也沒有以前那種互相很想明白對方的那種感覺了。」


「感同身受」,意味著諮詢師能夠感受到來訪者隱藏於表面情緒之下的某些感覺,無論來訪者有沒有體會到,當諮詢師觸及了那部分位於意識邊緣的感覺時,通過嘗試表達這種共情反應,將其隱而未現的情緒「顯意識化」。

無論個案是否同意諮詢師的共情猜測,諮詢師遇到最壞的結果也只是猜錯了、敲錯了門;有時,是敲對了,可是門裡的感覺還沒準備好見面,那麼它準備好的時候,它更可能出現;而順利的話,就能幫忙來訪者擴大覺察的邊界,感受到自己潛在反應。


04 嘗試靠近來訪者的體驗,與其“心理同步”,而不僅僅是理解話的內容,會更有幫助


其實,即便不“完全”理解來訪者話的內容,或是部分理解來訪者話的內容,也同樣是挺好的嘗試,起碼,你有努力嘗試去靠近ta的情緒和感受……

譬如:來訪者說:「我快要結婚了。」諮詢師:「你要結婚了…(懸擱自己對於結婚的價值觀)(觀察來訪者對此的表情)…但你看起來好像不那麼開心。」

而且,諮詢師的部分理解,會讓來訪者把一些未言明的補充材料再次呈現出來,促成他對於自身情緒的命名與充分經驗

其實,只要你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此刻真的在努力靠近ta的感受,設身處地地感受著ta所感受的,這本身就已經是很棒了。


05 刻意練習

在我們還是個嬰兒,只會躺在搖籃裡嚶嚶嚶,阿不,嗷嗷嗷大哭的時候,感同身受的能力就悄悄發芽生長了。孩子很小就學會辨認主要照顧者的情緒,也從照顧者對自己的情緒同理猜測裡,學習著理解自己的情緒。

我怎麼鼻子好酸,眼睛噴水?我並不知道。媽媽說,小寶別難過了嗷,來媽媽抱抱。我知道了,這叫難過。長大一些後,我們更能夠判斷養育者的心情,並對他們的心情作出反應。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種感受性幫忙我們理解和關注其他人,建立關係。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富有共情能力、善於照顧與調和彼此情緒的家庭長大,那當你要實踐、釋放這種天性時,可能會比較得心應手。而如果是在某種程度忽略情緒、不太接觸情緒的撫養環境中長大的話,我們對於感同身受缺乏練習和噓唏的機會,就只能靠我們後天自個闖蕩江湖了。


有些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相對認同、相似的經歷,會更容易產生共鳴…… 而對於和我們有不同價值觀、文化的人,會難同理,這都是正常的。

  • 一位愛好打遊戲的獨身女子
  • 一個性成癮的成年男子/女子
  • 一位不斷在更換伴侶的年輕女子
  • 一個經常打老婆的丈夫
  • 一個打孩子的母親
  • 一個崇拜活佛的中年人
  • 一個講話字不成句的人
  • 一個滔滔不絕難以打斷的人

上面這些都是我們身上淺表的角色、身份與表現,可是,也足以讓感同身受的難度有所差異…… 也許,你可以覺察一下,你對於哪種類型的人更難以共情?然後,有針對性地去探索和拓展你的人性觀。在Carl Rogers的書中,他也提到過可以去閱讀古蘭經,或是其他自己不熟悉的宗教典籍,從而拓展自己的人性觀。

研究表明,有的人似乎只有在安全的關係裡才比較可以深層地接觸到其他人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它可能還受情境因素影響。成為一個更好的「感同身受」的人,無論是不是治療師,都離不開後天有意識地、努力地去嘗試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每次你選擇要感同身受時,未必都可以做得那麼好,但是態度和天賦一樣重要,都會影響你們的體驗。

好吧,如果有興趣,可以試著從每天日常的小互動開始,嘗試按照上述的一些原則試著清空自己,來練習貫注、心理同步、同理猜測吧。


參考書目:

《Person-centered counselling in action》


by 為了舉例瘋狂加內心戲的作者

喜歡的話記得分享喲。


什麼是「感同身受」?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感同身受」?

張怡 Camille

  • 臺灣淡江大學心理諮詢碩士生
  • 武漢大學心理學學士
  • 中國三級心理諮詢師
  • 心理科普作者
  • 國際認證發展轉化法(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準戲劇治療師
  • Knowyourself 知我平臺專業後臺回覆
  • 第五屆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大會青年職業演說受邀講者
  • LGBT、多元文化友善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