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五代十國是指唐王朝崩潰後,出現在黃河流域以開封為都城(曾一度在洛陽)前後共有五個朝代的梁、唐、晉、漢、周及與它們並存的分散在長江流域的西蜀、南唐和吳越等十個國家。畫壇五代四大家是指五代時期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四大畫家。荊浩、關仝以描繪中原地帶實景為主,被稱為"北方派"。董源、巨然以描寫江南實景為主,被稱為"南方派"。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董源《夏山圖》

五代四大家兩南兩北,兩先兩後,並均有師承關係又有創新發展。他們創造出中國畫山水樹石等題材的眾多表現手法,尤其是基本完善了山水畫中最為重要的筆法——皴法的探索與總結,在擦、染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創新與突破,將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融為一體,開創了山水畫筆墨氤氳的氣象,使得中國山水畫的面貌在他們手中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荊浩《匡廬圖》

一、荊浩

荊浩(約849—856年)字浩然,沁水(今河南濟源)人,士大夫出身,五代後唐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早年"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學識淵博。荊浩擅長山水畫,亦工佛像。他對完善中國山水畫技法有獨到的建樹,是我國古代美術史有重大貢獻的大畫家。荊浩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將唐代出現的"水墨山水"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實現了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開山大師。荊浩故里位於今河南濟源縣城東北十五里的谷堆頭村,現存荊浩墓遺址。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荊浩(傳)《西山歸棹圖軸 》美國 弗利爾美術館藏

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來到唐都城開封,得到同鄉丞相裴休的關照,曾為唐末小官。荊浩"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雙林院是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的京都名寺,能在雙林寺題畫足見他在當時畫壇的名氣和功力。後梁時期,因避戰亂,荊浩隱居於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穀子"。洪谷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在優美的環境中,荊浩躬耕自給,流連山水,潛心書畫。歷經多年陶冶,繪畫技藝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荊浩(傳)《山水中堂》

荊浩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於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只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值得推崇。荊浩的山水畫在前人的筆墨得失之間,將用筆與用墨相結合,捨短用長,自成一家,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的高度。荊浩之前的山水畫,很少表現雄偉壯闊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佈局。荊浩創立了"開圖千里"的新格局,畫面中往往是危峰突兀,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浩大。荊浩創立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由稍後的山水畫家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善,推動了宋代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荊浩《梁溪春靄圖》

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青綠設色,勾線填彩。從盛唐、中唐開始出現水墨山水,開創者有張璪、王維、王洽等人,然整個社會尚未形成風氣。到五代,水墨山水畫日益成熟。荊浩創立了"水暈墨章"的技法,將墨汁溶化於不同的水分之中,藉以暈成各種不同的層次,並由之產生美麗而濃淡各異的“文章”,亦即由水墨暈成的斑斕紋樣,獨特地表現出畫面的“質感、量感、空間感”,以賦予造型藝術的氣氛變化和精神雅趣。他認為山水畫必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提出自然山水畫法的基本規律:"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岡嶺相連,掩映林泉,依稀遠近。夫畫山水,無此象亦非也"。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荊浩(傳)《山水神品》

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鑑》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荊浩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提出了繪景"六要":氣、韻、思、景、筆、墨;用筆“四勢”:筋、肉、骨、氣。《筆法記》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南齊謝赫的"六法論"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歷代繪畫史籍和著錄書中,記有荊浩作品約有五十餘幅,其中山水畫佔絕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畫。荊浩作品除《匡廬圖》尚存外,其他均已失傳。目前傳為荊浩所作的五幅畫--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江山瑞靄圖》、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漁樂圖》等,其真偽尚存爭議。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關仝《秋江待渡圖》

二、關仝

關仝(約907-960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早年師從荊浩,晚年道法自然,趨於平淡。關仝繼承並發展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雄風,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豪放非凡,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關仝是我國山水畫藝術的傑出畫家,與李成、范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個主要流派,並與荊浩、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四大山水畫家。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關仝 《關山行旅圖》

作為荊浩的弟子,關仝在山水繪畫上體現了荊浩的理論,承襲荊浩“高遠”“平遠”兩法並用的方法,通過對大自然山川曠野的觀察寫生和概括提煉,創作出許多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色風貌和雄偉氣勢的作品,使荊浩創立的全景山水畫風得以確立和完善,並走向成熟。關仝的作品與其老師一樣,著重於樹石的表現。高山深谷,氣勢雄渾;古樹奇木,筆意多姿;巨石危峰,景象森然。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他的筆法簡勁,氣勢極壯,石體堅凝,山峰峭拔,雜樹豐茂,有枝無干。他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村山驛的生活景物,能使觀者如身臨其境,"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關仝《山溪待渡圖》

論者謂其晚年成就,較之荊浩更能青出於藍,是荊浩畫派的有力繼承者。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不善畫人物,畫中人物多請胡翼代為繪製。胡翼,字鵬雲,五代畫家,主要活動於後梁之際,善畫佛道人物,也能畫樓臺車馬,亦精於摹古。關仝的畫風對當時及後世均有很大影響。元四家之一倪雲林,本屬江南山水畫派,但也從關畫中吸收了皴筆橫豎交接、層層相疊的畫法,並將關畫的中鋒為主改為側鋒為主,成為一種新的皴法--折帶皴,用於表現太湖沿岸的坡石,從而形成了倪氏的典型風格特徵。《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畫中有關仝的《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軸《關山行旅圖》軸等。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三、董源

董源(約934-962年)字叔達,江西鍾陵(今南昌市進賢縣)人,自稱"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時期。事南唐主李煜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董源善山水,兼工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被後世尊為南方山水畫派之開山大師。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董源《溪岸圖》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據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為一體。他為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緻,特地令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董源將五老奇峰、雲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後,稱讚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寢宮內,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的高超。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董源《龍宿郊民圖》

董源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董源的山水畫,採用"山石披麻皴"技法,富有江南景物特色,大有西歐風景畫的風采。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於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繫。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穠古之趣。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董源《寒林重汀圖》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不是隻專一體的。他除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外,宋人讚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他亦能畫牛、虎、龍及人物。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董源《瀟湘圖》

四、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北宋畫家,僧人,早年在建業(今南京)開元寺出家。劉道醇《聖朝名畫評》雲:巨然是"受業於本郡開元寺"。大約在這個時期,巨然成為董源的門人。北宋開寶八年(975),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南唐後主李煜被迫前往汴京(今河南開封)。南唐翰林圖畫院不少畫家亦被脅迫到汴京,供職於宋朝的翰林圖畫院。巨然亦從建業來到汴京,居開寶寺為僧,巨然深得董源畫風之嫡傳,又具獨創性。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是一位有創造性的繪畫藝術家,與董源並稱董巨,成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著極大影響。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巨然《秋山問道圖》

巨然是董源的學生,師法董源但畫藝遠不及董源廣博。他專以山水為長,擅畫江南山水氤氳的氣象和山川高曠的"淡墨輕嵐"之景,題材多取江南丘陵江湖景象。巨然山水的構成,雖出自董源,但風格不同於董源秀逸奇偉。在北宋期間,為謀求在北方畫壇的藝術地位,巨然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在構圖和筆法上略異於董源,自成一格。巨然擅長用粗重的大墨點點苔,鮮明、疏朗,長披麻皴粗而密,筆法老辣、率意。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將各種筆法融為一體,使得山巒渾厚、樹木蒼茂,密樹重山層次分明,曲徑平湖生動活潑,有一種平淡天真的感覺。他喜作豎式構圖,可能是宋初北方山水畫多立軸的緣故。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巨然《萬壑松風圖》

巨然的作品與董源一樣,著重於山與水的表現,常用水墨暈染,具有一種秀潤的感覺。所畫峰巒,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點綴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畫中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氣爽神怡,深受文人喜愛。這些表現內容與董源之作大體相近。不同的是,除了揉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畫的構圖外,巨然的筆墨與董源相比,趨於粗放,多不作雲霧迷濛之景,但畫中散發出濃重的溼潤之氣卻不亞於董源。巨然曾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上繪製《煙嵐曉景》壁畫,為時人稱讚,被當時的文人傳為美談,並賦詩頌之。傳世畫作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

畫壇五代四大家掠影

巨然《山居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